日本团队成功提取猛犸象细胞核
由日本近畿大学名誉教授入谷明等人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于3月11日在英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已成功确认取自约2.8万年前猛犸象化石中的细胞核活动情况。
该猛犸象是2010年在俄罗斯北部的萨哈共和国永久冻土中发现的,名叫“YUKA”,雌性,体长约3.5米。保存状态良好,该团队从其腿部采集了肌肉及骨髓组织。之后,抽出掌管生物遗传信息的细胞核,并注入老鼠的卵子之中。
据悉,在这之后确认到了疑似细胞分裂不久前将产生的活动。可认为,卵子所具有的DNA修复能力,使该活动能够得以确认。
据研究者表示,以复活猛犸象为目标,日本及韩国正在推进使用该克隆技术的研究。然而,克隆猛犸象需要细胞分裂后增殖的过程,但此次未能进行到那一步。
“垃圾”DNA中发现再生基因
据英国《每日电讯 》 站3月14日 道,有些动物具有超凡的修复能力,火蜥蜴的后腿可以再生,壁虎在遇到捕食者时可以断尾求生,并在两个月内长出新的尾巴。真涡虫、水母和海葵的自我修复能力更强,它们的身体在被切成两段后能够完全再生。
现在科学家发现,在蠕虫体内,一段非编码DNA(也称“垃圾”DNA)控制着一种名为早期生长反应(EGR)的“主控基因”的激活,这种基因就像一个电源开关,能够开启或关闭再生过程。
但至关重要的是,人类也携带EGR基因,而且能够在细胞受到压力并需要修复时生成这种基因,只是它似乎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再生过程。
科学家认为,主控基因在人体内和动物体内有着不同的“接线”方式,他们正设法对人体内主控基因的“电路”进行微调,以使其发挥再生功能。
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生安德鲁·格尔克认为,答案就在控制基因的非编码DNA区域。非编码DNA曾被认为毫无作用,但近年来,科学家意识到,这个区域能产生重大影响。
太空对人脑的影响类似于衰老
我们已经知道,太空飞行会为人体带来诸多危险,如骨骼和肌肉质量流失、眼球大小和功能改变、还有辐射等等。
在零重力环境中生活会带来大量健康问题,以上只是简单列举了几种。但有一个研究领域近年来开始愈发引人关注:太空环境对大脑的影响,以及微重力本身对大脑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本周发表在期刊《美国医学学会杂志神经学》(JAMA Neurology)上的一项新研究介绍了一些航天飞行对大脑印象的新细节。
此次研究发现主要围绕头骨内部的脑脊液展开,并首次分析了航天飞行对大脑白质的影响。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利用扩散核磁共振造影(dMRI)追踪宇航员大脑中水分子的运动,从而量化大脑中的液体变化。水分子在大脑中的运动受白质纤维限制,可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判断白质结构受太空飞行影响发生的变化。
2010至2015年间,NASA对15名宇航员的大脑做了飞行前和飞行后dMRI扫描。扫描结果不算出人意料:太空飞行会使大脑顶部周围的液体减少,并使大脑底部周围的液体大量减少,说明随着大脑向头骨上方移动、大脑的液体分布也会随之改变。
此外,该团队还发现大脑中处理视觉与空间信息、平衡感、垂直感知、以及运动控制的通路周围的白质发生了变化。而白质变化最大的宇航员在这些方面受到的影响也最明显。
新基因分析宣称找到“开膛手杰克”
一个多世纪前,这个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在英国伦敦街头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案件。上周公布的基因检测结果表明,23岁的波兰理发师Aaron Kosminski便是“开膛手杰克”,他同时也是当时警方的主要嫌疑人。
新的调查结果来自于对一条披肩的法医检验。调查人员称,这条披肩是1888年在Catherine Eddowes被肢解的尸体旁发现的,后者是“开膛手杰克”的第四名受害者。披肩上的斑点据称是血迹和精液的混合物,而精液据信是由凶手留下的。
新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这一结论。Louhelainen及其同事、利兹大学生殖和精子专家David Miller表示,这是“迄今为止对‘开膛手杰克’谋杀案进行的最系统、最先进的基因分析”,他们描述了从披肩中提取和放大脱氧核糖核酸(DNA)的过程。
这些测试比较了从披肩中提取的线粒体DNA片段(从母亲那里遗传的一部分DNA)与从Eddowes和Kosminski的后代身上提取的DNA样本。研究人员在3月12日出版的《法医科学杂志》上总结说,这些DNA与Kosminski的一位在世亲属的DNA相匹配。
在因斯布鲁克工作的线粒体DNA专家Hansi Weissensteiner也对这一线粒体DNA分析结果提出异议。他说,线粒体DNA分析只能可靠地证明人们或两个DNA样本之间没有关联。“根据线粒体DNA,我们只能排除一个嫌疑人。”换句话说,披肩上的线粒体DNA可能来自Kosminski,但也可能来自当时居住在伦敦的数千人。
日企开发AI软件10天抓到7个扒手
日本一家名为Vaak的初创企业宣称研发出一款人工智能软件,通过分析店铺内的监控录像,发现涉嫌偷窃的可疑行为,在窃贼“动手”之前识别他们,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这款软件名为“Vaak眼”。据称它能够通过算法分析监控录像拍到的人是否存在左顾右盼、坐立不安等涉嫌偷窃的离散运动和行为,如果算法判断某人入店行窃的概率较高,则会通过手机程序向店内工作人员发送警 ,进而预防犯罪。
这种复杂算法深度学习超过10万小时监控录像,从人的面部、服装、行动、整体行为等到商店所在区域犯罪率等宏观数据,甚至天气情况,分析超过100种涉及偷窃的不同因素,进而作出判断。“Vaak眼”曾在测试中于10天内至少帮助发现了7名扒手。
眼下,“Vaak眼”正在东京地区数十家店铺接受测试。Vaak公司计划未来3年内将它拓展至日本10万家店铺。
坏胆固醇水平高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中英两国研究人员3月11日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发表 告说,如果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所谓“坏胆固醇”)水平过高,会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
脑卒中又称中风,主要有两种类型:脑内血管阻塞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脑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
中国和英国的学者基于一个名为“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项目,对血液胆固醇水平与不同类型脑卒中风险的关联进行了深入分析。
这个项目调查的人群涉及中国10个地区的50万名中年人。本次研究选取了9年随访期内出现的5000多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和近5000例出血性脑卒中病例,并将他们的各类血脂水平与6000余名健康人进行对比。
团队分析发现,“坏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即水平越高发病风险越大;但“坏胆固醇”水平与出血性卒中的风险呈负相关。进一步整合并分析全球降脂临床试验的结果后,团队认为有必要更广泛推广他汀类降脂药物的使用。
港科大发现7000余种海洋微生物
在港科大海洋科学系教授钱培元带领下,科研团队与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美国乔治亚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以原位培养生物膜的研究方式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全球多个水域取样。
经过8年研究,最终发现超过7000个全新的海洋生物物种,以及10个新的微生物门类,大幅提升人类对海洋微生物的认知。此前,科学界认为海洋中有80个门类共3.5万个微生物物种。
这次研究还发现了一种新型酸杆菌门,以往只曾在陆地土壤中找到,这是首次于海洋发现这一物种。它拥有大量化合物合成基因簇,有望用来抗癌和制造新型抗生素药物。
团队研究成员李泳新表示,海洋里的细菌跟人类极少接触,因此它的耐药基因从海洋转移到医疗系统的概率非常低,耐药风险也比较低,有利于新型抗生素的研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