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晚,快手向港交所正式递交招股书,率先开启了短视频领域的上市征程。
在短视频竞争日渐白热化的竞争中,快手就如同当年的今日头条一样杀出了一条血路。如果说今日头条依靠的是算法,那么快手凭借的,就是它“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战略。
面对大众舆论,快手的CEO宿华回应道,快手就是这个真实世界的镜子。在中国,一线城市人口占比只在7%左右,还有93%的人不生活在一线城市,所以世界不完全是光鲜的场景。
于是,快手顺势而为,开始调整它的战略方向,不断下沉到广大的“十八线”城镇和乡野山村,由此获得了更为庞大的用户和市场。
用户群体的画像决定了平台内容的呈现,所以,我们在快手上看到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农村图景。在这里,有人在展示那些逐渐被人淡忘的传统手艺,有人在认真分享每一道家常菜的做法,有人在劳作之余载歌载舞,也有人在分享平凡生活的柴米油盐……
他们所呈现的内容千罗万象无所不包,而他们的身后则是没有经过“清场”的真实农村。所以有人说,快手就像是一个补丁,它把长久以来互联 上空缺的一块给补上了,让广大的农村群体不再处于失语状态。
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将数亿人上传的海量内容拼凑在一起,就是一幅真实的农村画卷。毕竟这些内容经过了剪辑筛选,甚至是出于传播的目的而刻意呈现,如果要探寻一个真实的农村,那么就要深入地介入真正的农村生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任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的贺雪峰教授自1996年以来,先后在全国二十余省做过农村调查,他累计驻村调查时间已经超过了1000天。或许,他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理解农村的视角。
01 半熟人 会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流动的增加,农村 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已不再是费孝通先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所认为的“熟人 会”。进入21世纪的中国乡村 区可以称为“半熟人 会”,这个“半熟人 会”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村庄 会多元化,异质性增加,村民之间的熟悉程度降低。
第二,随着地方性共识的逐步丧失,村庄传统规范越来越难以约束村民行为,村庄中甚至出现了因为信息对称而来的搭便车,并因此加速了村庄内生秩序能力的丧失。
第三,村民对村庄的主体感逐步丧失,越来越难以仅靠内部力量来维持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村庄越来越变成外在于村民的存在,二者的 会文化距离越来越远。
会学界乃至整个 会科学界长期以来受“传统—现代”这个二元框架束缚,沿用欧洲现代化产生的进化论视角,将 会形态的演变设定为两种类型的替代,如机械团结—有机团结、共同体— 会等等。
费老当年也接受了这个框架,认为乡土 会(礼俗 会)终将演变为城市 会(法理 会)。这个框架既无法准确理解农村 会变迁中的 会形态,或许也无法预判未来的农村 会形态,但研究者却依然沿用这个框架,他们要么认为当下农村依然是“乡土 会”,要么就是以“现代 会”衡量农村变迁经验,呼吁用现代 会的公共规则取代乡土规则、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培育公共伦理,等等。这不能不说是农村研究者的理论惰性和 会科学研究的理论贫困。
“半熟人 会”这个概念为分析农村 会性质提供了一个三维的框架,即“信息对称”、“地方性共识”、“行为逻辑”,前两者是 会性质的层面,后者则是微观行为的层面,信息对称和地方性共识状况塑造着农民的行为逻辑。乡土熟人 会是信息全对称的,又有地方性共识约束,所以农民的行为逻辑表现出来就是乡土逻辑。
会变迁中,信息对称程度在降低,即农民的熟悉程度降低,地方性共识也在剧烈变动中减弱甚至丧失了约束力,农民的行动逻辑就表现得非常理性,这时的 会性质和农民行为逻辑是“礼俗 会”与“法理 会”都无法解释的,是一个将长期存在因此需要研究者对其进行理论概括的 会形态。
02 红白喜事
类似于红白喜事一类的仪式活动,看似仅为一种民俗活动,实则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意义。中国人是通过礼仪、仪式来获得精神价值体验的,因此农村的仪式活动也要从这个角度理解。
婚嫁大事在城市越来越不重要,在农村也越来越丧失其本来的意义。传统婚礼仪式所具有的对 会负责任的意义正在消失,婚礼越来越变成收钱和送钱的游戏。
葬礼向来都是农村 会最为重要的仪式,而近年来推行的火葬政策与传统“入土为安”的丧葬观念产生了剧烈冲突。强制火葬政策使农民只能偷埋,而不敢办丧事。因为不敢办丧事,葬礼也就逐渐消失了。
葬礼的消失是一个重大事件。农民的慎终追远意识需要依托于具体的对象才能够传递下去,取消与死生有关的仪式活动连同其象征物,就是破坏传递慎终追远意识的载体,也破坏了农民的“终极关怀”。
因此,红白喜事绝非只是一家一户的私事,其背后展现的是整个 会的价值变迁和农村现实。葬礼、婚礼等仪式中所包含的象征价值,与参与者投入仪式活动所获得主体感受有关,这构成仪式的本质。
当仪式活动丧失了精神价值意义,徒具形式,变成农民进行 会性竞争的手段时,比如,丧葬仪式上攀比行为,或者丧失其严肃性而变成十分恶俗的活动时,比如湖北京山农村的“灰公醋婆”现象(指婚礼上,十分恶俗地在新娘与其公公间开玩笑的活动),都属于仪式活动的异化。
异化的仪式丧失了仪式的精神价值,庸俗而浪费。这样的仪式活动,有不如没有。
03 磨洋工
一提起这个词,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人民公 。当时的大集体制度无法监督,这就必然会导致效率的低下,于是,磨洋工就作为一种制度性问题,成为人民公 不好的强有力的证据。
但如果去现在的农村转一转就会发现,现在的农村里也有大量闲逛的年轻人,农村劳动力的季节性过剩仍然十分严重。
如果再问问经历过人民公 时期的农民,我们就会得到和预期相反的结论——现在种田的精心程度比人民公 时期更低,现在农村的懒汉也比人民公 时期多。如果说人民公 时期有20%的人是懒汉,现在的农村则有80%是懒汉。
人民公 时期在农闲时有磨洋工的现象,农忙时则无磨洋工的可能。现在不仅懒汉多,而且种田技术也在退化。人民公 时期对于农业增产十分重要的一些劳动环节比如挖深沟、耙田,现在在很多地方都被取消了。
人民公 时期,农田在冬天若不种冬季作物,一定会种上红花苕籽或蓝花苕籽,而当前农村冬天抛荒的农田很多,很普遍。
让农民变懒的一个原因是现代科技的投入,比如更依赖化肥和农药。目前农村每亩平均化肥用量,由1980年代初的数公斤增加到50余公斤,土壤因为化肥施用过多,有机质大幅下降,土壤板结和对化肥的严重依赖,构成了农业现实的和潜在的危险。
最近500年以来,自晚明开始,中国人地矛盾已非常明显,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无事可做又组织不起来做公共工程,成为这个时期以来的常态,偷懒也好,休闲也好,过年也好,总而言之,温饱线上无事可做这种矛盾现象就一直存在。
当前农村农民的打麻将和闲逛,与大集体时代冬修水利时的磨洋工,都可以看做是人地关系紧张这一结构性问题的表现。
不同的是,在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劳动力过多的条件下,大集体时代将这些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去做那些靠单个人无法做的事情,具体如大型水利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做了这么多的事情,竟给人们留下大集体时代人们最懒、磨洋工最多的印象,实在不可思议。
04 农村阶层分化
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化,大量农地非农使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变得富裕,且农村出现了巨大的经济分化。村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富裕阶层,这个阶层的资产远远超过一般农户,且这个富裕阶层的收入往往与村庄有关,他们即使在城市购买了房产,他们的生活面向却可能仍然在村庄,他们继续关注村庄的事情,参与村庄的选举。
在这些“高大威猛”的村庄精英的强力参与下,村庄普通村民很难在村庄治理中发挥作用,因此普遍出现了普通村民无政治的情况。
根据杨华的《农村阶层关系研究》,我国农村呈现出高度分化、中度分化和低度分化三种状况,分别对应对立、竞争和合作三种性质的阶层关系。
东部沿海发达农村地区的部分村庄已经出现高度分化,其上层与下层的贫富差距极大,相互之间构成难以弥合的区隔,阶层之间冷漠相对,甚至互不相干,作为村庄上层的富人阶层把持村庄主要资源,形成对下层农户的政治排斥、经济排斥和 会排斥。
中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中度分化。因为血缘关系的瓦解,血缘关系不再是平衡经济分化的因素,经济分化很容易导致 会关系层面的分化,但因其上层大多搬出村庄,留在村庄的农户很容易形成高度竞争关系。
华北、华南农村,因为仍然存在比较强烈的“ 区记忆”,村庄宗亲观念较强,比较强大的 区记忆使得经济分化并未转化成为 会分化,村庄呈现低度分化状态,村民之间更多合作关系。
05 农村儿童为什么辍学?
现在的教师不是回村的知识青年,而是拿到了正规中专、大专文凭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国家颁发教学资格证的公办教师。
这些教师的收入不是以前大集体时代村里的工分,而是国家规定的工资。这个工资数额应为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大致相似的水平,而在那些农业型地区,则远远超过农民的人均收入。
这个水平的工资本来应该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不过,教师的人数实在太庞大,国家财政没有这个能力,便要由县乡财政来支付这笔义务教育费用。农业型县乡的财政收入来自农业和农民,农民为国家办的义务教育付了费。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农民大规模转移出农业的可能性不大,农民收入的增长低于整个 会收入的增长速度,包括低于教师工资的增长速度的状况仍然要会延续,如果国家财政不下大决心支付义务教育的成本,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儿童不能完成义务教育。
那些读不起书的儿童辍学回家在做些什么?有人以为,这些辍学儿童回到家里在做农活或其他什么正当的轻微劳动,其实不是,他们成群结队在一起闲逛。家长最怕这些读不起书的儿童结伙闲逛,因为这时候最容易学坏,有些家长之所以拼命借钱让子女在学校读书,是担心他们被那些闲逛的孩子带坏。
不仅是那些辍学的儿童到处闲逛,那些读过高中的知识青年也在村中闲逛。前些年办了很多中专,一些农村青年读了中专,但找不到工作。有些师范毕业的农村青年到学校教书,要交数千至数万元的就业金,交不起这笔就业金,就只好在家待着。
中国自明朝以来的人地矛盾是人人都该知道的基本国情,现在中国有9亿农民,3个月种田,9个月休闲,是当前中国农村最为典型的写照。
06 合村并组
当前正在一些省市试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减少了村一级的收入。为了应对村级收入减少后村级组织运转的困境,合村并组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被提了出来。
合村并组的直接目的是减少村组干部的人数,从而减少用于村组干部 酬的支出。从实践来看,不少地方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将两村合并为一村,两组合并为一组,还有的地方取消了专职村民小组长一职,而由村干部兼任村民小组长或不再设村民小组长一职。
因为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有所减轻,村干部的工作难度大为下降,两村并为一村,村干部人数减少了一半,但村里的工作还可以继续做下去,说明合村并组是有效果的。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弓山村新村
但合村并组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后果。作为一级法人实体,当前村一级普遍存在严重的村级债务,不同村的债务情况大不相同,在合村的过程中,如何做好村集体财产的分割,极其重要。
此外,村民小组事实上不只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行政建制,而且是一个真正的熟人 会。在这个熟人 会中,村民共享一种村落文化,共同参与人情往来。正是在村民小组这样一个层次中,村民获得了文化上和 会上的大部分规定和存在。因此,村民小组还自下而上构成了农村 会的基础。如果强行改变,就会带来村民交往成本的上升和农村 会的混乱。
07饱和经验法
贺雪峰教授常年致力于对农村 会的调查研究,并在大量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了一种研究 会科学的新方法—— “饱和经验法”,并将其运用于农村调查的实践之中。
“饱和”在化学上是指,一定条件下溶质不能继续溶解于溶剂的状态,达到饱和之后溶质会自动析出。贺雪峰教授用这个形态来形容 会科学的经验研究状态。
“饱和经验法”是在研究者广泛接触经验事实的过程中,形成经验质感,然后反过来获得关于事物认识的方法。“饱和经验法”强调研究者的能动性。当然,所有的认识都依靠研究者的主动分析。
不同的地方在于,“饱和经验法”以研究者获得“经验质感”为基础。“经验质感”是一种与理论辨析、概念演绎和定量定性方法都有所不同的基础性分析能力。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经验质感”不能通过理论阅读和课堂学习获得,“经验质感”是一种实践型知识和经由实践获得的研究技艺。
经验质感即对个人生活以外的总体性经验的把握领悟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正常的感觉能力,是闭着眼睛就可以自由行动的能力,是心中有数,是准确判断事务发展逻辑、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无序中看到有序、从芜杂信息中抓住关键信息进行提炼概括的能力,是感觉到并能理解的能力,是悟性,是灵动的思考能力,是提出问题且把握问题的能力,是发散思维提出假设的能力,是一种已经身体化了的对复杂经验进行简化但不是简单处理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旦获得就几乎终身受用,有了这种能力,再进行专业研究就具有将专业问题还原到经验现场的能力。
饱和的经验训练是获得厚重经验质感的基本方法。饱和经验训练是对个人生活经验以外的另外一个完整的经验领域总体、深度把握的训练。饱和经验训练不是要搜集资料,不是要按既有逻辑去处理资料,而是一个不断寻找经验意外、不断丰富和深化对经验认识的过程。饱和经验训练关注经验的自洽性、模糊性、总体性,强调经验的自在性和全息性,强调经验的未知性、联系性、变动性、灵动性。
具体来说,“饱和经验法”有三条主要原则。
一是不预设问题和目标。进入村庄一般只有大体的调研方向。调研的大方向是理解农民生活和农村政策实践的机制。对任何问题都感兴趣,都进行调查访谈。而各种理论和方法只是调查时备用工具箱中的备用工具,在调查中要机会主义对待这些工具。
二是大进大出,总体把握。要以具有完整经验的个案为主要调查对象,以深度访谈和半结构化访谈为主要方法,强调感悟与主客体良性互动基础上的体验。这是一个由简到繁再删繁成简的过程,又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三是重复。在调查实践中,大量重复正是形成经验质感的关键,反复聆听,用心思考,饱和介入。特别重要的是,建立经验质感必须是自己亲自去饱和式重复访谈,自己亲自用心去消磨访谈的时间,且在访谈过程中要高度紧张地思考体会理解,这其中绝无捷径可走。
总结一下即,饱和经验法强调,调查不能功利,调查时要用心去倾听,去思考。经验质感的形成不是从调查结果来总成而是在调查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没有过程,没有全神贯注地聆听、思考,没有用心体会,也就不可能获得经验的质感。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获得经验质感最简单的办法是走进经验无限丰富的田野中去。
有人说,中国农村那么大,光靠调查是穷尽不了的,村庄调查有什么意义呢?调查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认识村庄本身,还在于通过调查来养成“经验质感”。调查的第一步是去认识客观世界,比认识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来改造主观世界。
今日话题:你觉得今天的乡土中国是怎样的?分享你所看见的新农村
观点资料参考:《新乡土中国》、《在野之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