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 道称,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本周二公布了其2016年业绩 告,富士康出现了自1991年上市以来首次年度营收下滑。
财 显示,富士康2016年收入为新台币4.356万亿元(约1363.8亿美元),同比下滑2.81%。该公司去年12月份收入则同比增长9.76%,至新台币4496.3亿元。
富士康规模较小的对手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公布,去年12月份收入同比下滑27.43%,至新台币840亿元。和硕主要负责组装iPhone 7。
有人说,这都赖苹果!那么,这锅苹果到底背不背?
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富士康是苹果最大的代工厂。苹果也是富士康最大的客户,富士康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苹果的订单,销量的好坏一直是富士康业绩的“晴雨表”。
按Yuanta投资咨询公司区域研究部主管VincentChen的说法,2016年iPhone的出货量减少到2.07亿,而在2015年出货量高达2.36亿。
低迷的环境影响着鸿海全年的业绩。
就在此前,2016年10月25日公布的第四财季,苹果第四季度营收和盈利同比双双下滑、连续第三季度营收下滑,甚至出现了2001年来首次年度负增长。
2007年,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当时苹果相关业务占鸿海营收比例仅为17%,但如今其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减少对苹果的依赖成为富士康转型的当务之急。
但还出现更严重的情况,1月10日,据台湾《电子时 》 站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iPhone8不锈钢边框订单将打破由富士康一家通吃的局面,厉害了,我的库克。。哈哈哈哈
但,郭台铭岂是束手就擒的人!这个曾经叫嚣三星,声称“要把面板价格翻倍卖,要把钱从韩国人手机赚回来”的人,早就有后招!
对于此时的富士康来说,避免单一业务的占比过高已经成为战略性的任务。
虽然富士康这几年已经注重发展新的手机客户,小米、华为以及亚马逊手机FirePhone的订单已经出现在供应链的订单上,富士康的子公司富智康还从微软手中拿下了诺基亚。
面板客户上,鸿海还向特斯拉电动车提供车用面板,并且有消息称前者还提供车辆的组装服务。最为轰动的也许还有对夏普的收购案,在入驻夏普后,鸿海宣布了液晶电视销售目标将要回到一千万,这将带动其在面板下游领域中消费市场的发展。
在管理结构上,鸿海的分拆计划也在进行。
几年前,鸿海表示希望通过分拆上市的方式,将鸿海向控股公司的方向发展,让集团中“天上飞的、水上漂的、地下钻的”都分别推上上市榜单,除了展现各自价值外,也可以进一步达到产业的高度整合。、
但从2016年全年疲软的业绩表现来看,很难说分拆后的子公司对于鸿海的业绩有了实质的影响。虽然苹果订单波动,但比起尚未成熟的转型项目而言,前者在营收贡献上依然占据着半壁江山。
有人说,如果苹果2017年iPhone销量继续“阳痿”,那么富士康的财 还是会跟着 “早泄”。
嗯,目前看,一定是这种情况。换句话说,富士康以往年年增长的业绩神话恐难以为继。
——————以下是鸿海精密业绩神话的分割线——————
看这晃眼的数据。
据台湾媒体 道,鸿海集团的营收数据为:
2013年,约7687.30亿
2014年,累计营收达8189.58亿,
2015年,鸿海合并营收44830.96亿元新台币(约为8872.05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在2015年,华为与BAT的营收分别是:华为3950亿,腾讯789亿,阿里708亿,百度490.5亿,合计:5937亿元。
这一年,鸿海集团的营收接近四家中国顶级IT企业的营收总和的1.5倍。
再者,郭台铭从1974年开始创业,用了40多年的时间,一步一步将鸿海精密做成了全球OEM(俗称代工)领域的NO.1,苹果、惠普、索尼、任天堂、腾讯、阿里等众多全球IT业巨头,多年来始终都是鸿海精密的稳定客户。
比如:和腾讯。
2015年3月,腾讯控股和富士康科技集团、和谐集团在河南签订“互联 +智能电动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新的互联 电动汽车。
2016年8月,腾讯控股和富士康牵头参与印度通讯应用商Hike的新一轮融资。
再比如:和阿里巴巴。
2015年,富士康与阿里巴巴共同向软银旗下软银机器人控股公司SBRH分别注资145亿日元,共同入股印度电商Snapdeal7亿美元,而富士康的投资部分就占到5亿美元。
能让这么多牛逼的企业主动伸出橄榄枝,鸿海是如何做到的?
说代工之前,我们不妨先说说大众对它的印象。基本是“技术含量低、利润微薄、靠加班费过活”等等…而鸿海精密则摆脱了这些不利因素,将OEM做到了极致。
三大法宝:成本、技术和专利
成本不管多低,如果产出的质量不好,也不会吸引到众多优质客户。而鸿海精密,靠的就是以机壳成型模具为核心的技术实力。
比如,民用产品机壳所使用的模具的设计和制作通常需要1~1.5个月,而鸿海精密制造的手机机壳模具只需7天即可完成。此外,高级模具技术还有助于削减,旨在实现“廉价”服务的零部件生产成本。从而进行大规模自主生产,提高成本竞争力。
同时,鸿海精密做了40多年的模具,累积了大量的制造数据,不管是手机还是机械,通过信息的处理和云端的储存,可以打造工业互联 生态系统。
对于零件成型中的重点,富士康模具制造有着非同一般的限制。出于技术保密的考虑,绝大多数用于零件生产的模具都禁止对外销售,因此对模具业界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因其规模巨大,从事模具制造相关工作的人数据称已多达3万,这个数字已超过全日本模具制造从业者总数的三分之一。
造机器人。富士康近几年大力推行“机器换人”,努力推动工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化转变,被富士康称为秘密武器的Foxbot是由富士康自主研发完成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被用于进行现代产品的装配任务,完成富士康流水线产品的操作。这些机器人代替了部分人工劳作,整体上改进了富士康的生产效率和操作章程,使之在与阿里和小米的合作中掌握优势。到目前为止,富士康的机器人军团已经突破了5万台,未来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库存压力。为了降低公司库存风险,鸿海精密对需内部采购和自主生产的零部件具有极强的筛选能力。如电脑代工生产,为了控制库存风险,对于微处理器和DRAM内存等价格容易暴跌的高价配件,会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委托方进行采购。
看中的业务,大手一挥,进行并购。
进军电商领域。继富连 后,富士康调整策略、整顿内部资源,打造工业品一站式采购的O2O模式的B2B电商平台“富贸商城”。
以模具为中心,从材料、零部件到软件开发等,鸿海精密所从事的业务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但你以为有这些就够了么?没有建立起强硬的行业壁垒,郭台铭哪有底气说那么满的话!
众人皆以为富士康技术含量不高,其实,鸿海在台湾早已是专利冠军。
早在2012年,公司已在全球获得超过 55,000件专利,不仅连续多年蝉联台湾年度专利申请及获准双料冠军,而且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IPIQ全球年度专利排行榜(MIT Technology Review)中位列全球前二十名的唯一华人团体。
截止至2014年,富士康申请专利数是 128400 项,获准专利数目,超过 64300 项。
正是靠着专利壁垒,郭台铭才有那么多大企业客户。比方说,电脑主机板上的连接器,别看它小不起眼,但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专利都在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手上,一般电脑生产厂家,如果不把订单给郭台铭,就有可能对簿公堂。
除了以上说的三大法宝外,郭台铭自述称,他的帝国要维持下去,只有三个武器,一是供应链,二是专利,还有就是自己的梦想——工业银行。
但,政府是不允许富士康建设自己的工业银行的。
而这里需要提醒的点是,专利是有年限的,尤其是工业方面的专利,期限很短。
所以,富士康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然,一旦专利被打破,就有全线溃败的风险。
说完鸿海精密取得的成就,自然离不开背后的缔造者——郭台铭。
郭台铭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创业者。1966年,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因家境贫寒,靠着半工半读完成学业。
服完兵役,他在复兴航运公司当业务员。这时,他开始思考这么个问题“没有的工厂哪来的贸易呢?”
于是,在1973年2月,郭台铭用母亲给他结婚的20万台币(约合人民币5万),与朋友创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产品。
不到一年时间,因全球危机导致原料价格上涨,出现经济萧条,原股东纷纷退出。郭台铭不甘心就这么失败,于是又借了一笔钱,把工厂独自承担下来。
当时,黑白电视剧刚在台湾兴起,郭台铭把握住这个机会,从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的按钮做起,公司渐渐有气色,一年后开始盈利。这时,鸿海只是一个有30万元新台币的小公司,员工15名。
借机搞房地产,囤积居奇还是从事长久工业?
80年代,台湾的经济发展飞速,房价猛涨,很多开厂的人做起了炒房炒地的买卖。恰巧,在郭台铭的工厂附近,有土地出售,每坪3800元,如果搞下来,肯定能赚不少钱。面对唾手可得的良机,郭台铭不得不思考,我到底是以赚钱为目的,还是准备从事长久的工业?
最终,郭台铭选择了后者。当初到处求模具厂的经历让郭台铭意识到,现在全球工业形势严峻,模具是一个核心领域。
1977年,鸿海的资本额增加到200万新台币,趁着这个机会,郭台铭开始盘算一家建模厂,却遭遇困难。
郭台铭想把模具开发公式化,遭到老模具师傅的抗议。设备昂贵资金周转不灵,人才难求,都是摆在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郭台铭只好亲自出马,没钱去借,没人去谈,没订单就去求订单。
还有比较“奇葩”的事,郭台铭把自己的公司搬到了监狱附近。这点至今被外界作为饭后谈资。起初他想,如果哪天他出事被关了,员工还可以天天就近汇 公司的情况,客户可以到监狱跟他谈生意,确保公司继续运营。
后来,郭台铭靠着“量大、低价”的竞争策略占领市场,最终通过过硬的设备和研发还接到了第一笔来自美国跨国公司的电子零件订单。
20世纪80年代,家电业开始势头渐衰,鸿海的生意大受打击。郭台铭不得不开始思考转型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研,他了解到电子游戏机及计算机是未来的成长主流,计算机未来的市场需求巨大。以至于,后来市场需要什么产品,鸿海就做什么业务。
全球40%的消费电子产品,由富士康造
富士康在5年前员工总数超过百万人,2013年员工人数达到了120万,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家百万员工的工业企业。
而且,你能看到的消费电子品,全球有40%由富士康造。
在我们以往对富士康的认识标签里,是一成不变的流水线和吃人血一般的机械劳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把富士康的能力开放出来,就可以提升中国制造整体的创新水平。
但从另一方面,富士康留给大众的口碑并不好:
在此,邦妹希望在富士康在转型的同时,关注员工的发展,毕竟,一个好的企业离不开基层员工的辛勤付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