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6月20日电(赵竞凡) “打开电子化注册系统的页面,我们看到全国医师注册情况的实时监测的界面。这个系统有一个主要特点:实时在线。全国各地只要办理业务,都可以在我们系统里看到。”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上,医政医管局医疗机构处处长姚德明演示电子化注册系统时如此说。
20日,国家卫健委召开发布会,会议重点介绍了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的进展情况。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付强称,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动态及时、开放共享。
所谓动态及时,就是所有医疗机构和人员都能对系统内的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称,这些信息“通过电子化注册系统后台关联整合集成,能够形成医疗资源配置地图,为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提供了数据基础”。
此外,该系统分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级,省级电子化注册系统均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数据格式、运行流程和操作界面建立,并与国家级系统和省当地政府政务服务系统进行对接,从而实现数据信息的跨层级、跨地域、跨业务系统的流动。
近一年来,有关全面实施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2017年4月,卫健委印发通知要求在全面实施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以来,包括辽宁、陕西、宁夏、青海等多个省及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对应改革方案。
然而,在卫健委要求全国推广之前,北京已在2015年就率先开展了试点工作且成效显著。到2017年5月为止,医师、护士医疗机构电子化注册管理工作已在北京全面实施。截至今年5月底,北京共有约10万名医师、12万名护士完成了个人电子化注册账户的激活登记,激活率超过95%。
北京的成功经验,无疑对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开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本次发布会召开的前一天,即19日,国家卫健委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医疗机构、医师审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今年6月底前,全国全面实施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
“公立医院改革改到今天,下一步最重要的是人的问题。”朱铭来表示。他认为,电子化注册管理是为实现分级诊疗、医师多点执业而进行的配套改革,此次改革能够帮助医疗服务从业者从“简单的医院雇员”转变为“有一定自主权的专业从医资质持有者”,从而推进分级诊疗与医师多点执业制度的建设完善。
当谈到医疗机构与人员注册信息的跨地域流动时,朱铭来称,国内医疗资源的发展不平衡十分凸显,发达城市与中西部地区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仍有较大差异。对此有两类解决办法,一是人员帮扶,二是信息上传、 上会诊。
朱铭来指出:“随着大数据在医疗行业的运用,人员帮扶将会逐渐被效率更高的 上诊疗服务所替代。”(中新经纬APP)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