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搭上“互联 +”快车的时代,不少学校因作业安排、成绩查看都要求学生下载APP,但其中也不乏携带高价学习消费的项目——
教育APP,请莫“绑架”家长
作业软件携带高价学习消费项目
市民何女士的儿子现就读海口市秀英区某小学三年级。2018年4月,班主任在微信群中通知家长下载APP“一起小学学生”和“家长通”,以此作为作业安排的工具。若不下载就不能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则会在群内再通知。
何女士说,之前,学校每天都会在“一起小学学生版”软件安排数学、英语作业,有时做完后还有额外的习题训练,现在这个软件只安排英语作业了。相对而言,何女士使用“家长通”的次数明显少于“一起小学学生”。“一般我只用于接受老师的通知,这个‘家长通’有很多需要花钱购买的项目,担心孩子在使用时不小心错按了就不好了。”
“前些日子,班上就有同学家长反映,因孩子不小心点错,买了4个项目,花了300多元。有些家长还不知道是收费的,更何况是才上二三年级的孩子呢。”何女士担心地说,这也是她极少使用该软件的原因。
“上个学需要下载多少APP呢”
陪伴过程由软件替代真的好吗
“从家长反映的情况来看,有些收费项目只因孩子点错了就被扣款,且不论老师推荐APP学习软件是否从中获利,至少给家长和孩子添加了一定的压力,可不用这些APP,家长怕耽误孩子学习进步,用了又怕稍不留神无端消费,就这样被‘绑架’,哪里谈得上自愿?”
在海南师范大学郭敏老师看来,“互联 +”时代,教育也搭上“互联 +”快车,APP学习软件有它的优点,比如承载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多元有趣,某种程度上解放了一些忙碌的家长。可凡事都有个度,下载多个APP,对家长们的手机容量来说是个负担,给孩子们带来的教育效果需重新衡量,而APP上的一些收费项目,更有可能形成消费陷阱,给家长们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与此同时,从APP学习软件对孩子的影响来说,缺乏自制力的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是否会带来不良影响;长期使用手机对孩子们的视力是否会有伤害;老师、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是一种陪伴的过程,之间会有情感的交流分享,如果这一切都由冷冰冰的软件替代,真的好吗;过度依赖学习软件的孩子,手写等动手能力又如何保障?在郭敏老师看来,这些问题都需要审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