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儿童资源多如牛毛,如何更好地为娃所用?宝妈6千字详解

喜马拉雅儿童一打开,很多很多资源,但是这么多资源,分类却并不是特别清晰,很多宝妈打开之后,并不知道从什么入手开始听。就听一直在利用喜马拉雅儿童在提高自己的宝妈来分享一下如何物尽其用吧!

儿子翔翔小时候,属于半留守儿童。由于爸爸妈妈工作离家较远,不能每天回家。孩子就跟着奶奶在一起生活。所以,孩子在两岁以内,语言启蒙有限,只有我在家时才会给孩子讲讲故事,陪着看看书。

有一些儿歌和杨鹏、郑渊洁等作家的童话故事。作为80后,最熟知《皮皮鲁和鲁西西》、《舒克和贝塔》,没想到孩子听得也很着迷,到哪儿都拎着个故事机。3岁多,孩子到了入园的年龄,我们把他接到了身边。令我欣慰的是,故事喂大的孩子虽然平时话不多,但是很会“讲故事”。

从2014年开始,我每天上班路上在喜马拉雅听书,慢慢发现上面也有好多儿童故事。于是从5岁起睡前和吃饭时,喜马拉雅成了孩子必听的。当时最喜欢听杨鹏叔叔的《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林格伦奶奶的《长袜子皮皮》、《淘气包埃米尔》等。孩子的阅读世界也是从那个时候打开了:听得不过瘾事实证明,视听和纸质书是绝配。

源于一个叫“汤小团”的小孩儿

随着小学年级的增长,课标中“大语文”概念的提出,我开始有意识地让孩子偏向于选择历史和国学类的,但是这些内容毕竟不如故事吸引人,儿兴趣不大。

2020年1月份,偶然间看到有人提到喜马拉雅儿童APP,上一度甄选一搜,原来喜马拉雅儿童是独立APP,专门为孩子打造,跟喜马拉雅的专辑并不完全相同

尽管汤小团系列的故事比纸质书更新慢,儿子反复听了所有的汤小团的部分后,每天还是坚持听其他的故事,像发现了一个宝藏一样,刷牙听,洗脸听、吃饭听,上厕所也在听。真正地把碎片时间都利用上了。

对于一个妈妈来说,孩子爱读书,爱听书,这是妈妈最最希望看到的。尽管当时宝爸说他都11岁了。儿子不光自己是汤小团的忠粉,还带动跟他一起追汤小团的同学,内向的儿子跟同学的共同话题就这样由“汤小团”打开了。

由汤小团,儿子喜欢上了其他的历史故事

得益于听、读汤小团,儿子读起来学校的必读书目《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也是没有丝毫的厌烦。他的同学大部分反应:读着读着就睡着了。但是儿子读得津津有味。

“汤小团漫游中国历史”的有声书还没有更新到最新的一季《明清帝国卷》,只能读纸质书,而我认为纸质书结合听更有助于孩子的理解:昌辉叔叔讲的故事很自然生动,人物更形象化,故事配的音效,使故事在脑海里展现出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记忆更深刻。给孩子读的书,最好结合上听,效果更佳。当然,听的材料也很重要。

喜马拉雅儿童真是个宝库,我在上面找到了“明朝那些事儿”给孩子听,其实也是我和宝爸喜欢听的。于是就成了每天午饭和晚饭期间,一家三口一起听喜马拉雅儿童的“明朝那些事儿”,不费一点口舌解决了看电视伤眼睛问题。

每次听完以后,儿子还要跟他爸爸来探讨一下。儿子结合他看的纸质书,也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故事讲到朱棣登基时,儿子说,给你们剧透下,后面就会讲到“郑和”,郑和原来叫马三保。

“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后来叫郑和了吗?”

“为什么?不知道,你给讲讲。”

于是成功地引导内向的儿子开讲“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他还自豪地告诉我们,不信你们听后面讲的。

作为家长,我相信都是最希望看到孩子的进步。从对历史故事的抵触,到啃得动厚厚的历史书,虽然内向,但讲故事打开了他的语言的发展之路。老母亲甚感欣慰。

补充说一下:目测这个并非只适用于小孩子

儿子坚持了六七年的听故事的习惯,肯定不会止步于汤小团,也不会止步于这些历史故事,而我也是因为发现了这个APP虽然写的是适合0-12岁,实际上不止12岁,大点的孩子依然适用。

比如“名著”板块的《高尔基三部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是5-8年级必读名著、《世界经典名著|名人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阅读、《精讲中学生必读名著50部》……这些都是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需要读的名著。阅读量大的孩子可以提前听这些名著,对语文的学习会有大的帮助。翔翔在五年级做阅读理解时遇到一篇是高尔基的《童年》的节选,他在喜马拉雅听过,所以读起来更快速。

校内校外全适用

喜马拉雅儿童上不仅有很多的睡前故事、童话故事、英语启蒙、热门动画(不只是能听,还能看视频)、书等,还有1–8年级的人教教材点读(可听、可录音点评)、还涵盖了小学阶段的学校指定的必读书目的大部分,分类也很详细。

校内提升:

1、在APP最下面点“学习”,就可以找到“统编语文同步听听练”

优点:内容涵盖面广,包括:课文朗读、课内知识讲解、课外拓展、课文背后的秘密。可以作为课内内容的巩固用。配套课后习题闯关评分值得推荐,因为听完后,部分内容是临时记忆,马上做相关题目巩固,就会提升理解。

大家普遍认为喜马拉雅儿童是用来听的,但这个版块意外的发现还可以看视频和做题。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每一课还配有讲义的文字内容。据说课后习题是由重点中小学名师团出的,而且做完马上可以出答案和解释。

缺点:目前只有1–3年级的,没有我家孩子用的。因为实在觉得挺好的,所以这里也顺便提一下,也许有家长用得着。对于我们来说,当然是希望以后能更新更多。

2、1-8年级人教点读版块,提高孩子的课文朗读准确度和阅读自信

在APP的首页,第一个图标就是“人教点读”。

校外拓展:

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每个学期学校都有指定的必读书目,为了加深理解,可以结合喜马拉雅儿童的APP来听。比如翔翔学校指定的必读书法布尔的《昆虫记》、沈石溪的《狼王梦》、曹文轩的《草房子》、《根鸟》……翔翔都是看一遍书,印象不深刻的或者非常喜欢的,再在喜马拉雅儿童上找来听一遍。

翔翔学校要求四、五年级学生读四大名著原著,对于孩子来说不太喜欢读原著。理解也有困难,我们就让孩子反复在喜马拉雅上面听四大名著,听四大名著的解读。孩子对四大名著也有了很深的印象。孩子很喜欢米小圈三国演义,配音悦耳动听,人物区分度高,孩子理解起来更容易。这样,在考试的时候,对于人物的分析,也是比较透彻的。对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从来不感冒的我,也随着孩子的反复听,分清楚了里面的人物关系。这真的是育儿的时候反过来育了自己。就像一度甄选的很多宝妈分享的那样,孩子帮助我们大人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科学选书,也解决了我自己给孩子选书的头疼问题

我们做父母的,有自己的工作,时间最宝贵,给孩子选书也不能按照我们那个时候的标准来。什么书孩子最感兴趣?我们往往很头疼。我始终相信“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省时省力。

翔翔喜欢的书好多都是先从上面听了,然后再来的。“冰心文学奖”作品、“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作品、“常青藤国际大奖”作品……这些获奖作品,深入人心,引人入胜。大部分的书都是孩子自己根据自己的喜欢自己选择的。其中儿子最喜欢的是曹文轩的作品集、沈石溪的作品、谷清平的汤小团系列。

一家三口各有所好,但这个APP缺点也是有的

作为家长,当好爸爸妈妈是需要参加“培 训”的,育儿的同时,育己也很重要。

初为人父人母,我们可能来不及准备就上岗了,第一次做父母,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好。好在只要我们肯学习,就可以与孩子成为朋友,也会更加理解孩子。喜马拉雅儿童上也有很多这类。

我最喜欢喜马拉雅儿童APP上的“李玫瑾|经典家庭教养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32讲的“关注孩子的好朋友和兴趣爱好”。

听完后,我开始了解孩子的好朋友是谁,孩子为什么喜欢跟他成为朋友。还有也学会了不再只说孩子的不好,而是也要肯定孩子的优点。跟孩子共同成长,给孩子信任。儿子在家里也更愿意跟我交流了,每天放学也会主动说在学校的事情,我就是做一个认真听讲的听众。

宝爸也路转粉了,从最初的以为喜马拉雅儿童是适合低龄孩子,到和孩子一起听“明朝那些事”,自己喜欢听“三体”广播剧,余华的《活着》……

2、翔翔的收获最大,更爱读书了,对书中情节理解得也更透彻了,语文考试接近满分

儿子通过汤小团漫游中国历史,对历史入了门,通过听四大名著,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物的特点和故事的情节。

翔翔原本不喜欢古诗古文,但是这一块在小升初也是很重要的。原来一首古诗,好长时间才能背会。为了多输入,每天清晨,孩子都是由古诗来唤醒的。早餐时间,也是在听“日有所诵”,“日诵2020”,效果明显。基本上小学阶段的古诗,他在喜马拉雅儿童APP上都听过了。学到了某一课,他会说:妈妈我在喜马拉雅儿童上听过,我背了两遍就背会了,这个时候我就非常的欣慰。

孩子比较喜欢机器人和编程,目前通过了机器人三级的考试。喜马拉雅儿童,它不仅仅是可以听故事听儿歌,学英语的一个软件,上面还有STEAM的课程(是音频哦)。孩子最喜欢听的是:“给孩子的stem 课”Kevin的故事集,一对风趣幽默的父子,来讲我们身边的科学,搞笑的同时,还学习到了知识。还有“不一样的化学”等。这些都是针对孩子的科学故事,尤其是男孩子,是有极大的兴趣的。

用了这么久喜马拉雅儿童APP,我感到不足的是:

1. 分类不够细致。

比如,“英语”版块,如果把儿歌、自然拼读、绘本故事等细化下,这样找起来更有针对性。“家长听”版块,也可以细化下:儿童成长、学科提升、家庭关系、健康生活……等,这样就不用在选听的时候,从头划拉到尾。

2. 个人建议:为什么不把喜马拉雅那个APP上儿童的内容全迁移过来再加点新的呢?

比如,让我们娘俩吐槽的是,原来在喜马拉雅APP上听的EIM(English in mind)的课文对应听力,在喜马拉雅儿童上竟然找不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4月8日
下一篇 2020年4月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