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中国天文台在浩渺的太阳系里发现了一颗国际小行星,在2008年1月31日,这颗小行星有了一个光荣的名字,王选星。
王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被誉为当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正是他使汉字输入电脑成为可能,也是他使我国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的活字印刷时代,为我国研究出了第一份可以用计算机排版的八开 纸,掀起了中国印刷技术的新高潮。
是什么样的人能用一己之力给现代汉字印刷带来划时代的革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现代汉字印刷先驱王选,新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方便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少年王选
1937年2月5日,上海一户书香之家中传来孩子的哭声,由于读书期间一直成绩优异,1954年,十七岁的王选考进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成为了中国顶尖学府的高材生。
到了大学三年级,北大数学力学系的学生可以选择三个学习方向,分别是数学、力学和计算数学。其中的计算数学,这门与计算机技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学科,在当时却是绝对的冷门。在王选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整个中国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因此这门新兴的学科几乎无人问津。
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之下,王选却坚定地选择了计算数学方向。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王选就充分体现出他不寻常的一面。在同学们纷纷选择传统热门专业的时候,王选却认为,越是古老成熟的专业,越是严密的理论体系,越难做出新的突破,计算机这门新兴技术,还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想到即将挑战未知的困难,王选感到兴奋不已。就在这个时候,王选遭遇了他选择计算机专业以来的第一个挑战。1958年,北大计划研制一台每秒运算达一万次的中型计算机,如果成功,它的运算速度将跻身世界前20名。
王选
而王选被大家推举为此次计划的参谋,在技术上挑起了大梁,为了研制计算机。王选经常是连续工作一天一夜,有的时候,他甚至连续四十个小时不睡觉,和同事一起吃饭的时候,饭菜还没有端上来,他已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这样全身心投入研究的日子,王选一过就是三年。这台计算机终于研制完成,王选为此倾尽心血,却一直没有听到这台计算机正式投入使用的好消息。由于当时国产存储器等关键零部件不过关,再加上学校的实验室不是设备精良的工厂。
这台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王选的努力之下,这台计算机终于在实验室里成功地逆袭,这在当时中国计算机领域已经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就在王选准备在计算机领域大展拳脚的时候,沉重的打击却不期而至。
看到计算机就会想到王选
1961年夏天,王选被查出得了一种怪病,低烧不退,呼吸困难,连医院都束手无策,这种怪病的隐患,就是在他研制那台计算机的时候埋下的。在研究工作最繁重的那几年,一边是超越身体极限的工作,一边是极度的饥饿。
由于粮食短缺,同学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浮肿。王选的情况是最为严重的,但是为了研制出世界领先的计算机,王选强迫自己一直坚持着,但是没有想到,这样的坚持却已经在透支他的生命。
1962年,王选的病情恶化,连走路都困难,只能被迫回家养病,这让渴望在世界计算机领域为国争光的他有一些措手不及。王选身患重病,被迫放弃科研,新中国建设还没有成功,汉字信息化迫在眉睫。
回到家中的王选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再回到实验室的机会了,幸运的是在家中经过母亲的悉心照料,王选终于从死亡线上逃了回来。
王选生活照
1965年的夏天,王选带着自己的梦想回到了阔别三年的校园,当时他的身体还是非常地虚弱,只能在学校做一些零碎的研究,更多的时间还是待在家中养病。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十年,对于想在新中国急需的计算机领域做出贡献的王选来说是非常难受的。
1975年,王选迎来了人生中的另一个转折点,中国在落后的印刷效率下,书店已经出现了没有书卖的情况,因此中国设定了一项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这个工程也成为了国家重点支持的科研项目之一。
王选听到这个项目之后心里非常开心,当时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和他选择相同专业的同学只有20几个人,还没有达到全系的十分之一,所以对这个工程了解的人非常少,王选想要尝试一下,于是王选从头开始学,想要为国家研究出一套激光照排系统。
为了了解国际上在照排系统方面的研究动向,王选阅读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北大图书馆的读完了就到中国科技情 所读外文资料,在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之后,经过反复地琢磨,王选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并且上 给了北京大学,一下子引起了强烈的轰动。
王选与字库
主管此工程的负责人看到方案以后,很赞成这个方案,就让王选带头研究。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终于迈出了第一步。然而,当新中国将王选的方案公布之后,国际学术界引起了一阵躁动,国际上一些所谓的专家不仅提出质疑,更是带着一股酸劲儿对中国汉字精密照排系统进行诋毁,很多外国人都在嘲笑中国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国际的一片质疑声中,王选坚决选择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第四代照排系统,也就是激光照排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旦研制成功,中国汉字就能够告别铅与火的活字印刷时代,进入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然而,想要研究出第四代照排系统是很难的。
英国的公司是当时世界公认研究照排系统技术领先的公司,在第四代照排系统的研制上还是屡屡受挫,一直没有能够拿出成熟的产品,这对于中国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但是王选也没有退却,他在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与信任之下,勇敢而孤独地迈出了研制激光照排系统的第一步。
要研究汉字照排系统,首先要解决的是汉字信息的储存问题,中国的康熙字典中有四万七千字,如果每个汉字用点阵来计算,这个信息量是海量的。每个最小的字都差不多是二百乘以二百个点,共有四万个点,一个点就是一个一位信息量,在计算机里头,这些信息量达到几百个亿甚至上千个亿的字节,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
在王选刚刚开始研究的时候,我国内存最大的计算机只有64KB,只能存储十三个字,想要将所有字都输进电脑里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个难题没有办法逾越,不光是中国的科学家在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日本、英国所有的这个发达国家的科学家都解决不了这个难题。
致力于研究
由于汉字的信息化储存几乎是无解的难题,很多人都认为汉字根本就是落后的,是应该被淘汰掉的文字。要想实现数字化,就只能走汉字拼音化。王选身上担负的任务不仅仅是让汉字传播变得更加容易,甚至还关系到了汉字本身的存亡。
这并没有将王选打退,王选知道想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要找到一种方法对汉字信息进行压缩。从此,他这个学数学出身、地地道道的理科生,每天捧着字典琢磨起汉字的结构来,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发中。
后来王选想出将汉字拆开来研究,因为汉字的笔画是有一定规律的,他用一些曲线来描述字的轮廓,然后再加上一些参数来控制轮廓信息,这样一个字,只需要一套信息,在计算机里用这种用轮廓加参数描述汉字字形的方法进行存储。
王选经过无数次反复研究之后,终于完善了这种方法,它的诞生对未来的印刷至关重要。我国现有的文字都是有大有小的,按照传统的技术,如果存在电脑里的是五 字,需要打印出六 字,一旦字 发生了变化,笔画就会粗细不匀,还会出现锯齿,变得难以辨认。
而王选的技术就解决了这样一道难题,用了他这个技术以后,这个信息不但可以大大地压缩500到1000倍,还能够控制它的笔画做到放大多少倍和缩小多少倍,字都毫不失真。王选发明的用轮廓和参数描述文字的方法成为了世界首创,仅这一项技术就比西方领先了整整十年。
王选在重庆
有了构思之后就是将它运用在实际中,1976年5月,当王选通过软件在计算机里模拟出人字的第一撇时,他高兴地几乎跳起来了。接着,他又模拟写出了方、贺这两个完整的字,都取得了成功。
中国的汉字历经千年,终于跨进了信息时代的大门,这不仅对于出版印刷,更是对于汉字的国际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把汉字存储进计算机,仅仅完成了汉字激光照排的第一步。从此之后王选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激光照排机的研制过程当中。当他研制的第一台样机即将面市之前,王选和他的团队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979年,世界上研制激光照排机最顶尖的英国公司已经推出了汉字照排系统,准备秋天来中国办展览,王选研制的样机还在调试阶段,王选决心一定要赶在展览会之前输出一张 纸样张,那时候英国的一台照排机的价格高达几百美元。
如果没有自己的照排机,中国的印刷行业就被外国人掌握在了手里。王选的爱国之情不允许中国出现这样的情况,他开始拼了命地加快研制进度。可是,刚刚有了雏形的样机却总是会出现很多问题,印刷了很多次,只有一张底片是好的,其他的底片上的字都是歪歪扭扭的,这说明照排机出现了抖动的问题。
工作中的王选
后来王选发现是因为地下是空的,在照排的过程中,只要有人走过那个地方,一动那个字就出现了拐弯。王选开始寻找解决的方法,刚开始只能用凳子把它围起来,然后在使用照排机的时候不要让其他人过去,也只印刷成功了一张,这也是我国第一张用国产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 纸样张,为了体现中国国产的照排机,一点都不输给进口设备。
王选和软件组的同事们加紧工作,设计出了漂亮的版面,还用了多种不同的字 和字体,还配了四种清秀的花边。1979年7月27日,这张由王选研制的激光照排机输出的样 ,终于赶在展览会之前诞生了。
1979年的8月11日,光明日 将这个消息公布了出来。当时,英国公司生产的汉字照排机只能够显示几个汉字,王选带头研发的照排机能够显示三百多个字,而且增加和删改的速度比英国公司的系统快几十倍。王选团队输出的这张样 ,不仅获得了英国公司工程师的赞誉,也震惊了美国、日本的研究人员。
刻苦研究
当时的计算机设计师都觉得很不错,王选发明的汉字字形信息压缩技术,解决了日本激光照排研究困扰多年的难题,希望可以将这个技术买下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李凡教授来中国访问,在观看了王选的成果后,甚至盛情邀请他去麻省理工工作。
然而,不论是购买请求还是工作邀请,都被王选婉言谢绝了。他一心想做的就是早日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激光照排机,革新中国的印刷业,也向世界证明中国的科技实力。虽然照排机已经非常领先世界了,但是王选对自己的激光照排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决定出一本样书,名为伍豪之剑,全书大约15000字,作为样书来说,字数合适,王选就开始了印制。
1980年9月15日上午,王选所在的研究室里边爆发出了一阵激动人心的欢呼声,一本浅绿色封面的小册子完美地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这可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从排版到印刷完全是由计算机完成的,这也说明由计算机取代传统活字印刷的时代终于要到来了。
1982年底,王选的研究成果成功申请了欧洲专利,这也是我国诞生的第一个欧洲专利。尽管这样,王选非常明白,即使获得了诸多荣誉,这台样机距离正式投入使用还有一定差距,他的目的并不是获得这些奖项和荣誉,于是王选再次开始潜心研究,希望能使激光照排系统尽快投入市场。
会面
1984年初,改进之后的激光照排出现了,这次的系统是为了达到投入市场使用的目的,国家非常支持王选此次的研究,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决定在新华 的印刷厂使用二代机型,主要负责印刷新华 的 刊,可没过多久,新华 的负责人就去王选的实验室投诉了。
之前输出的汉字信息处理样 是经过反复试验的成果,而这次要在规定时间里印刷 纸,激光照排机的种种问题便都涌现出来了,最快的时候一个小时就出一次故障。由于问题层出不穷,已经有人想要放弃了,甚至还有人对王选进行嘲讽,但这并没有让王选有丝毫的气馁,而是沉着冷静地带着大家分析问题,然而祸不单行,一个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
1984年10月,第一届北京印刷技术展览会在首都北京举办,此时美、英、日等国家也已经研制出激光照排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外的高科技产品纷纷在中国登陆,这些照排机厂商也纷纷在软件里加入中文处理功能,想抢占中国的市场。当时世界领先的照排机厂商英国公司也已经研究出了中文处理软件,虽然功能还不是非常完善,但是很吸引人。
日本的一家公司的照排机质量很高,又屡次来到中国宣传,有一家 就买了日本的产品。1984年底,在印刷技术小组和电子部主持的一次讨论会上,王选破釜沉舟,到了1985年上半年,他的激光照排还不能投入使用,印刷专项的经费北大全部退回。
高科技应顶天立地
国家非常重视这个项目,还调派了潍坊、杭州等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投入到激光照排机的改进工作中,直到1985年的春节王选等研究人员还在坚守岗位,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大家给这台机器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华光,寓意着印刷技术的中国之光。经过王选和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努力,华光二型终于能连续三个月正常运行。
1985年5月,这一系统在专家们严格的审查之下,终于通过了国家级鉴定。然而,阶段性的成功并没有让王选满足,适应成功的只是书籍和实效性不强的小 ,系统达到最高水平必须要顺利排印大张日 ,王选首先想到的是新华 的参考消息,可是这是一份每天发行几百万份的 纸,一旦出了问题,影响太大。
正在王选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有一家 主动请缨了,经济日 位于寸土寸金的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由于全部采用铅排,铅印日排渍量只有十万字左右,不仅印刷能力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且污染严重,甚至被政府勒令搬迁。
这时, 长听说了新华 试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成功的消息,再加上王选的这套设备与进口设备相比,价格更加实惠,所以 长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于谨慎, 长决定逐渐换上激光照排。
王选命名仪式
1987年5月22日,经济日 的所有版面都用上了激光照排,这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张全部使用激光照排系统印刷的中文日 。可是后来还是出现了问题,王选认为这并不能代表系统本身有问题,而是试运行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他开始对系统进行改进。
当时的王选已经五十岁了,他却拿出了二十岁时候为祖国研制计算机的精力,为了给激光照排机保驾护航,王选没日没夜地坚守在经济日 的印刷车间,随时准备解决问题。
1988年12月6日,经济日 发表了 刊,这家 也是世界上第一家彻底废除中文铅字的 业印刷厂,经济日 取得的巨大成功,彻底地消除了一些用户对于国产系统的顾虑。王选乘胜追击,又推出了体积更小、功能更加完善的华光激光照排机,这款机型一上市就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
为了可以将激光照排系统更快地融入市场中,王选还拿出华光的核心技术,与北京大学一起成立了北大方正公司,想要将电子出版系统研究出来。
学习王选精神
那些曾经想抢占中国市场的英国、美国的公司由于价格太高,再加上性能远不如王选研制的产品,纷纷退出中国市场。
为了表彰王选为中国激光照排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王选在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荣誉的光环无论多么的璀璨,始终无法与王选的那颗爱国之心相比。
作为新中国的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他不仅引发了国内 业一次次的技术革新,还带领着中国的信息化技术走向世界。大家有什么看法看法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喜欢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转发一下,我将持续为您更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