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金融未来:小微贷款与担保,路在何方?

2018年3月13日,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创始会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玫受邀在2018年四川省小额贷款公司与融资担保公司监管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微金融的未来”的专题讲座。

张晓玫: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创始会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微金融与互联 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以及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活水计划”互联 金融方向的学术导师,腾讯集团腾云智库区块链金融专家,小米公司互联 金融指导专家。

长期以来,传统银行的业务主要面向大企业、大公司,而对小微企业、农村金融等长尾人群则是力所不及甚至是避之不及。然而,在专题讲座中,张晓玫教授多次强调,传统的二八定律已经过时,未来金融业所面临的情况将是百分之八十的长尾人群拥有远超过百分之二十的财富,而他们也将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孟加拉以及南美等国最早的扶贫银行到如今的花呗、蚂蚁金服,业界从未停止过对普惠金融的探索。遗憾的是,这些探索,要么没有摆脱传统银行的思维,要么没有实现共赢“普惠”。对此,张教授认为,相比财大气粗的传统金融机构,小微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对长尾人群需求的垄断,而在于依靠互联 信息技术,即通过互联 技术,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对小微企业甚至是农户进行信用评价,在不要求他们提供财务 表甚至是抵质押物的情况下给其贷款。

讲座中,张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小微贷款的发展思路:由于资金、规模以及现有风控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目前小微贷款的主要模式是“人海战术”与地缘效应,人力成本较高;引入金融科技,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更可贵之处在于为微金融提供了有效的风控措施;四川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又有着丰富的长尾借贷群体,市场前景广阔。

同时,张晓玫教授也表示,未来微金融担保行业的发展思路也是极为相似的: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银行承担风险的比例,在降低担保机构风险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收入,最终实现普惠金融。

对于当下热度极高的区块链,张教授评价到,“区块链不等于比特币。比特币只是区块链的一个成功应用,区块链技术是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底层设施。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区块链应用场景商业化落地,从业务场景出发,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实现降本增效。” “金融科技落脚在科技上,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金融本质,只有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才能真正推动科技落地并投入使用。”张教授解释说。

“有人问我金融科技会不会成为现代金融的一个分支学科,就像公司金融、商业银行那样。我的回答是否定的:金融科技未来不会成为金融的一个分支,而是金融所有分支的未来。”在会后的交流中,当谈及金融科技的前景如何,张教授如是表示。

在这个信息时代,每个个体每天都在生产信息、接受信息、使用信息。因此,每个人都应是金融 会的参与者与受益者。通过金融科技人的不断探索,金融科技将不断发展,互联 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中国乃至世界的微金融将从这里起航,迈向未来,普惠天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9月14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1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