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承与创新的艰难探索
当下中国许多城市因为强降雨,频繁出现城市内涝现象。一些城市甚至出现因为内涝而导致市民被淹死的奇闻。为何造成这种悲剧?许多媒体把它归罪于天灾巨大,人不可逆。我们认为,根本原因不是天灾,而是我们的城市建设理念出了巨大问题!这牵涉到我们究竟如何建设我们城市家园的重大问题。很多城市管理者认为,建设新城并不困难,只要传承和借鉴古人的城市建设经验就可以很快建设起一个全新的城市或城市新区,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建城历史经验可以模仿借用。而城市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任何一个简单模仿建造的城市,都会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致命缺陷。因为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她有独特的生命之源,她有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她有独特的地脉与文脉,她有赖以为生的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她的市民主体是土著还是移民?这一切都决定着一个城市或城市新区的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既要传承前人宝贵经验又要开拓创新的艰难探索。
全球公认的未来学家和城市问题研究权威、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乔尔 科特金在他的新著《全球城市史》中对中国城市发展和未来世界城市的走向进行过卓有远见地的论述。他从远古中石器时代城郭的宗教根源入手,分析了中国和古代印度的集镇,并由此分析”正统城市”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后工业化城市”和理想的”郊区化城市”等诸多现实。在科特金的笔下,”世界城市的林林总总,线索清晰可辩,内容繁简有致,思路见微知著。”让我们深切地体验了一次”穿越城市时空隧道的奇妙旅行。” (1、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第11页, 会科学文献出版 ,2010年11月版)尤其是特克金用”神圣、安全、繁忙”6个字,简洁而深邃地总结了世界上能够持续发展的成功城市所应有的共同规律,让我们深思与震撼。
乔尔 科特金 《全球城市史》
站在全球城市发展进程的视野下,我们来审视当前城市新区的决策者们响亮而豪迈地提出的建设”现代城市”宏伟蓝图,我们的确有许多的感慨与思索。
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始终是她所缔造的城市。城市代表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具有想象力的恢弘巨作,证实了我们具有能够以最深远而持久的方式重塑自然的能力。城市表达和释放着人类的创造性欲望。”城市的演进展现了人类从草莽未辟的蒙昧状态繁衍扩展到全世界的历程。””城市也代表着人类不再依赖自然的恩赐,而是另起炉灶,试图构建一个新的、可操控的秩序”(2、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第11页, 会科学文献出版 ,2010年11月版)
城市新区建设现代城市的努力,正是力图构建一个全新的、可以操控的新的城市秩序,这种努力和畅想也是历代城市建设者对”理想城市”模式探讨的一种延续。从”乌托邦”城市,到19世纪末的”理想城市”,再到今天城市新区提出建设”现代城市”……人类一系列的理论主张与城市建设实践,都是在探索如何使得现代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正因为如此,城市新区的城市创新才得到了当下众多专家学者的赞同与支持,也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
我们的确不缺乏城市建设的经验。众所周知,人类具有漫长的建城历史。目前看来,最清晰的人类早期城市聚落的建设实践和古城遗址的历史记载大约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美索不达尼亚(希腊语,两河之间的意思,又称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先驱者,也是人类城镇建设的最早实践者……”乌尔”是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一个苏美尔人城邦,乌尔始建于公元前30世纪上半叶,大约在公元前2006年,埃兰、古提(库提)人和苏巴里(Subari)人联合击灭乌尔。其他较有名的苏美尔人城邦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乌鲁克和尼普尔。(3,戈登,蔡尔德:《历史中发生的故事》,London:Penguin,1957,第92-96页)中国的建城历史早在公元前30世纪就已经开始了,现在河南登封市所发掘出的夏朝都城遗址,已经出现了十分完备的城市下水道系统。在公元前1600-1046年的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建设了许许多多的城邦,那个时期的城镇建设与国家政权的演进常常自觉与不自觉地联系在一起。被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的河北安阳的殷墟的发现,证明了中国的城市建设早在4-5000年前就已经十分成熟,殷墟的城市面积达24平方公里之多,比起苏美尔人建设的”乌尔”古城占地150英亩要庞大的多。殷墟于2006年7月被联合国确收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明”盘庚迁都于殷”这个历史传说的真实性,殷墟的发现客观地再现出这个在当时来看是如此浩大的都城建设工程是那样形象地体现出中国古人凭着怎样的理念来建设城池的……
我们也不缺乏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范式的引导。从远古乌尔城邦、到拜占庭和中东的伊斯兰城市;从中世纪的欧洲威尼斯商业城市、到16世纪之后的伦敦、纽约等工业帝国城市的崛起;再到近代的理想田园城市和今天的生态城市、数字化城市等等……可供我们选择的城市模式实在是丰富多彩。
但我们缺乏对每一个独特城市个性与城市独特价值体系的精准构建。我们却依然不太明晰、也不太擅长把握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技术时代城市的主体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种种不同的诉求。建设城市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城市的真正内涵、愿景以及建设途径有哪些?如何才能建造好一个完美的城市?城市发展的动力在哪里?是城市的建设形态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是人们的不断变化的价值理念决定着城市形态?城市究竟应当如何发展?这些问题既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似乎更是城市建设决策者的当务之急的话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决定着我们城市建设一个十分艰巨而又具有伟大传承与创新意义的探索。
二、城市建设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2012年7月21日,首都北京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使得整个北京城几乎变成一片泽国。那些漂亮的街景、雄伟的摩天大楼、人流不息的商场、灯红酒绿的娱乐厅以及宽阔气派的大马路等,似乎瞬间都被滔滔洪水所包围……北京”7.21″暴雨遇难人数达77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6.4亿元,其中有一位青年竟然是开车淹死在积水深度4米多的二环路上……
电动车司机桥洞下积水淹没到颈部
笔者十分赞同钟山先生对721北京暴雨灾害原因的深刻分析。如果说仅仅是因为”百年一遇”的暴雨才造成的这样的”天灾”,那么巴黎、伦敦、纽约、东京这些国际大都市也同样遭遇过北京7.21这样的极端恶劣的强降雨天气,但没有听说他们的城市因为强降雨而一夜之间夺取77人的生命啊……无独有偶,青岛市在2010年7月的一场暴雨,其降水量超过了100多毫米,可是青岛的城市道路只用十几分钟就排涝了。而为何与青岛类似的特大暴雨却使得首都北京出现了大街上淹死人的恶果呢?如果说是我们 “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设施与技术落后”,造成排水管 不畅,那么同样是7.21北京暴雨中的”北海团城”却没有一例积水 告,故宫、紫禁城等为什么却都安然无恙,几乎没有出现长时间积水的现象。这说明我国古典建筑的地下排水技术自古以来就不落后。我们故宫、紫禁城有着600多年的建筑历史,它地下的集雨、排水系统至今一直在发挥着它的良好功能……可以认为,721北京暴雨事件反映的是我国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城市价值体系的缺失问题!我们那种”重地表、轻地下”、”重脸面、轻内涵”、”重硬件、轻软件”的城市建设理念,养成了我们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短期行为,导致了我国许多城市里的一系列类似北京城市水灾、严重堵车等城市病的爆发,这些问题折射出我们的城市建设者与管理者的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和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我们的城市建设者似乎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城市发展的根本首先在于正确的城市的价值体系的建立 ,这种价值体系的核心就是那种为千秋万代谋福祉的担当精神和对市民美好幸福生活创造的一种责任意识!
三、城市的价值体系与城市建设形态
价值体系就是关于价值观的总体理论。常常被称为价值观体系或价值体系。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表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人作为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评价和认识就是人的价值观。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一定 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定 会、民族在一定时代 会意识的集中反映。价值体系是一个整体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诸多要素,如指导思想、理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等。
所谓城市价值体系是指城市规划、建设、运营与发展过程中城市决策者与全体市民所认同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理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整体理论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城市精神的核心灵魂,是城市形象的内在支撑,是城市发展与否的核心要素。
人类 会的城市诞生与发展,既有着共同的、普遍性的城市建设的价值认同,也有着千差万别的新旧城市价值体系的冲突。由于城市统治者的更替和城市环境的变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所有制的城市价值体系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传统城市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的城市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导致人类对未来城市发展的不同的理解与憧憬。人类正因为这些各自不同的城市的价值体系的建立,才有了地球上无数形态各异的城市聚落出现。
无论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所创建的”乌尔”古城,还是东方华夏民族创造的嵩山夏都,以及”盘庚迁都于殷”的中国商代殷墟古都;无论是欧洲罗马帝国城市、还是中世纪的威尼斯商业城市;亦或是中国唐代长安政治中心,甚至到近代的伦敦、纽约等工业城市以及当今洛杉矶、圣荷塞硅谷为代表的现代数字化城市,人类城市的发展由于其价值体系的共同性,似乎都具有着十分相同或相近的特征。乔尔.科特金把城市概括为”神圣、安全、繁忙之地”。他用简约的6个字——”神圣、安全、繁忙”来归纳世界著名城市之所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他认为,大凡世界名城,都必须具备精神、政治、经济(即神圣、安全、繁忙)这三个方面的特质,三者互为关联,缺一不可。所谓”神圣”,主要是精神层面要有公认的道德操守的约束和城市精神的价值认同;所谓”安全”,是指一个城市必须具备一个强有力的安全机制,并能给它的市民带来实际意义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堡垒印象;所谓”繁荣”,是指城市永远保持着”有活力的经济”,商业市场完善,城市的中产阶级发育成熟。
那些遵循并秉持着”神圣”、”安全”与”繁忙”特性的城市,她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无数农村人口奔向城市,这在客观上促使着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文化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尤其是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城市生活也越来越面临一系列挑战: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模式不免引发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正因为人类城市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着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挑战,人们才不断地创新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应对这些严峻的挑战。(5、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 会科学文献出版 ,2010年5月版)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为此,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寻着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路径与方式。
由于人们不断变化的价值取向,带来了对于城市形态的不同认识与选择。美国城市研究专家凯文.林奇在他的《城市形态》一书里,对古往今来的城市形态模式做了一个归纳与总结。他认为,迄今为止的世界城市形态有如下几种模式:1、放射性,或星形城市。例如华盛顿、哥本哈根;2、卫星城。以霍华德的《未来的花园城市》为理论代表,例如英国的韦林花园城(Welwyn Garden City);3、线性城市。例如波兰华沙;4、棋盘形城市。例如英格兰城市米尔顿凯恩斯;5、其他格状城市。例如印度新德里的布局;6、巴洛克轴线系统式。例如,华盛顿特区;7、花边是城市。例如,;8、内敛式城市。例如,中世纪伊斯兰国家多为这种形式,摩洛哥的菲茨城等;9、巢状城市。例如宗教中心马都拉。(6、凯文.林奇:《城市形态》,华夏出版 2001年6月版,第257-266页)尽管这些林林总总的城市形态,有些在城市发展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有些虽然具有漫长的历史,还难以判断它们是否能够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人类的探索永远在创造着新的文明与新的城市模式。
总之,这些新的、不同的城市形态的出现,其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的城市价值体系的不同而促使着人们不断地创新与创造新的城市建设形态。一方面,城市的建筑形态决定着人们的城市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是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城市的建设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城市新区的城市价值体系建设将决定着她的城市形态的选择。
四、看得见的田园城市建筑与看不见的城市价值体系
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预言: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大事件是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市化运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而加速发展,将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小城镇与卫星城,能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关键在于我们的城镇价值体系的确定。
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并不仅仅只是那些华丽而绚烂的城市建筑,而是建筑背后的那些看不见的城市建设、管理与运营体系。”那些看不见”的价值体系包括如何”以人为本”来建设、运营城市;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主张”普世价值”观念;如何以现代价值主义思想引导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如何谋求并创新市民的幸福美好生活等等。
其实,城市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并非仅仅由单一的经济指标所构成,或者依靠某些具有”地标式”特征的城市建筑所构成,更不是有无现代化的地铁、轻轨等交通设施为评判标志!民主的政治体制、宽松的政治氛围、开放的市民心态、多元的文化结构以及高品质的现代城市生活系统的建立等等,是城市价值体系的核心构成!它们往往比起经济指标或者城市里的一些硬件建筑等,显得更为重要,并且决定着一个城市究竟能否持续发展。
2003年一家著名的国际投资管理公司——仲量联行对于”什么是成功的城市”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调查,他们在对全球100座主要大城市进行了综合研究之后得出如下结论:在近30年中,”全球最为成功的城市”有三个——爱尔兰的都柏林、阿联酋的迪拜、美国的拉斯维加。这三座城市虽然文化个性各不相同,城市特征有着巨大差异,但是,他们在促进城市拥有持续增长力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性——都注重吸收大量的高知识、高素质移民,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都具有宽松的法律和民主的政治环境,都具有先进完善的商业体系和优惠的税收政策;都具备大量的公共娱乐、休闲场所以及现代的城市所具备的”公共物品”;人口都在200—300万左右……
一个城市如果不注意吸收大量的高知识、高素质、高收入群体来生活、居住,那么这座城市肯定会渐渐变成为一个保守的、落后的、没有任何活力的城市!她不可能拥有高品质的消费群体、不可能产生对于高品质服务业和现代商业的需求,因而也就无法产生高收入的就业机会。
而在信息时代,城市的发展对于高知识、高素质人才的吸引比单一吸引投资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些人群不仅仅是带来高品质的生活方式、高新科学技术以及高收入的新产业,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带来了巨大的现代消费和与消费配套的服务产业链,这将为大量的劳动力提供培训与就业机会。
但是,要吸引高知识、高科技、高收入人群,其前提就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宽松的法制环境与优惠的商业、税收体制,建设完善的、高品质的、配套的现代生活系统,尤其是要建设优秀的娱乐休闲等”公共设施”。因为现代城市的特征之一就是要创造出大量的不可交换的、神圣的”公共物品”(包括公园、广场、戏院、博物馆、学校、医院等),它们是奠定现代城市自身基础的要素之一,也是用以维持现代城市生活的关键要素。这些高品质的服务、完善的现代生活设施以及大量的不可交换的”公共物品”建设,也是城市持续与和谐发展的凝聚力之一。例如巴黎的下水道建设,早在1370年就有世界城市第一个用石头砌筑的弧形封闭式下水道;1878年,巴黎的城市下水道已经达到600公里长,而今天的巴黎下水道已经长达2347公里……巴黎的下水道作为城市的公共物品,已被大作家雨果称之为”城市的良心”。它不仅为巴黎市民提供了免受城市洪涝侵害的安全保障,也见证了巴黎的城市建设与决策者那份为市民谋福祉的责任意识。
古老的巴黎排水道
我们不否认悠久的、深厚的、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对于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也不排除某些具有”地标意义”的城市个性化建筑对于张扬城市个性的重要作用。但是,现代城市的建设对于历史的、自然的、地表建筑等资源的利用比起对人的尊重、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对 会文明体制的成果的利用来说,也许后者更为重要。
让一个城市在强降雨时候不会出现内涝、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不会出现巨大恐慌、在各类疫情爆发时不会出现巨大次生灾难,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构建一个完善的城市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的最核心价值在于全 会对个人自由、人权的普遍的、真正的维护与尊重。对人力资源价值的普遍认同。
注释:
1、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第11页, 会科学文献出版 ,2010年11月版
2、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第11页, 会科学文献出版 ,2010年11月版
3,戈登,蔡尔德:《历史中发生的故事》,London:Penguin,1957,第92-96页
4、山西气象 :任静 孔宇,《北京”721″暴雨事件反思》 [日期:2012-08-01]
5、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 会科学文献出版 ,2010年5月版
6、凯文.林奇:《城市形态》,华夏出版 2001年6月版,第257-266页
(王国华,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