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近20年国内外生态翻译学研究可视化对比
王建华1,3 周莹2 蒋新莉1
(1. 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北京100072;2. 北京开放大学国开分部 科系,北京100081;3. 山西师范大学办公室,山西临汾 041004)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CiteSpace分析;研究前沿与热点
王建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外国语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兼任中国翻译认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生态翻译与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语界面研究会常务理事。牛津大学和蒙特雷国际研究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语言认知研究、口译过程认知研究、人工智能口译研究和话语功能认知研究。
周 莹,女,北京开放大学开分部 科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学习策略、学习团队研究。通讯邮箱:zhouy@bjou.edu.cn。蒋新莉,女,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延安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二语写作和语言认知研究。
0. 引言
本研究使用主题词“生态翻译”和“翻译适应选择”进行检索,最早的相关文献出版时间为2004年,截止时间为2017年6月。为保证相关性,本研究对数据进行二次筛选和数据清洗,剔除不相关的文献,最终得到期刊文献记录1263篇(CSSCI期刊文献97篇),会议论文23篇,博士论文九篇,文献数量共计1295篇。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2. 数据分析
2.1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图1 WoS与CNKI数据库生态翻译学研究期刊文献数量分布
可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生态翻译学理论已经引起了翻译界学者的广泛关注,被应用于翻译实践各领域,如文学翻译、公示语翻译、外宣翻译、广告翻译、旅游翻译等。国内译界对生态翻译学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逐渐升温,相关会议增多,全国多所高校运用生态翻译学作为理论框架来指导研究生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然而,核心期刊的文献比例相对较少,博士论文数量也需提升。
2.2文献主要刊发载体
生态翻译学相关研究刊发载体的统计表明国内对生态翻译研究的关注状况。表1是国内刊载生态翻译学相关CSSCI论文数量大于或等于两篇的前16名期刊,发文量最多的是《上海翻译》,共刊发14篇,《外语研究》《外语界》《外语学刊》等外语类核心期刊均刊登了两篇相关研究论文。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知 CSSCI索引期刊刊登生态翻译学研究论文数量最多的刊物是《上海翻译》,紧随其后的还有《中国翻译》《贵州民族研究》和《中国外语》等。
2.3 国内外生态翻译学研究的主要学者和单位可视化分析
前面对国内外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总体现状做了基本的统计与分析,下面将使用CiteSpace更深入地考察国内外生态翻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并进行可视化呈现。
图2 国外期刊发表的生态翻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学者
图3 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的主要学者及研究机构
2.4研究热点
词频是指做分析的文档中词语出现的次数。“词频分析法是利用关键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信息中提取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频次的高低分布,来研究该领域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的文献计量方法”(李杰、陈超美,2016:194)。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分别绘制国内外期刊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可视化知识图谱,考察近20年来生态翻译学研究的热点变化趋势。邱均平等(2008)指出:“由于一篇文献的关键词或主题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因此,如果某一关键词或主题词在其所在领域的文献中反复出现,则可反映出该关键词或主题词所表现的研究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图4 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的生态翻译学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2.4.1 国外期刊文献生态翻译学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在图谱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表明共现频次越高。节点由年轮组成,每个年轮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时间,从内向外,时间由远及近,年轮的颜色由冷色向暖色过渡。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的共被引关系,连线的粗细与共被引强度成正比例。连线的颜色表示的是共被引首次发生的时间段。从图4中可以明显看出,最大的关键词节点为eco-translatology,频次和中心性皆为最高。
本研究通过统计共现频次较高的前六个关键词,可以清晰地看出2003年以来生态翻译学研究的热点变化趋势。这些高频共现关键词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2003—2017年间国际期刊和会议范围内生态翻译学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详见表2)。
表2显示,共现总频次大于或等于两次的关键词从高到低依次为:eco-translatology(生态翻译学)、adaptive selection(适应性选择)、eco-translation(生态翻译)、translation ecology(翻译生态)、interpretationteaching(口译教学)和ecology(生态学)。这些高频关键词所在文献的发表时间聚集在2012至2015年。可见,国外期刊刊载的针对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研究聚焦热点主要是围绕“生态翻译学”“适应选择”“生态翻译”“翻译生态”“口译教学”和“生态学”这六个关键词。除了较为宽泛的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和“生态学”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主要有“适应性选择”“翻译生态”“口译教学”。
我国学者胡庚申先后于2003年和2006年在国际期刊Perspective上发表两篇论文,介绍翻译适应选择理论,分别为“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翻译选择适应论)和“Adaptation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交传适应论),为生态翻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最新发表的研究有Yu(2017)基于“翻译即适应和选择”的理论,对女权主义作品《阴道独白》(The Vagina Monologues)的两个中文译本的对比研究。从女权主义视角,详细分析了译者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转换,适应性转换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效果,解释为什么一种译本比另一种译本存活的时间更长。该研究还阐释了译者多维转换如何影响翻译译本的存活以及中国受众对西方女权主义的接受程度。
国外译界学者则更多从生态学的视角对翻译学进行探讨:斯科特(Scott)(2015)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了诗歌的翻译并指出,生态翻译并不是翻译一些生态批评所认定的生态文本,而是在翻译任何文本时,注重提升读者的生态意识。克罗宁(Cronin)(2015)将语言翻译与食物做类比,倡导构建新的翻译生态系统。克罗宁赞同麦克米尔(McEntyre)(2009)的观点,认为“语言与水、土地、动植物和食物系统一样,是另一种宝贵的、共享的资源,亟需很好的管理;不应该轻易地像一次性商品那样被消耗掉”。
表2 国外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期刊文献高频关键词列表
2.4.2 国内期刊文献生态翻译学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图5 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的CNKI期刊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可见,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比国外内容更丰富,研究热点更多。除了对理论的探讨外,越来越多的译界学者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运用于各个领域指导实践,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分析和评价文学翻译、广告翻译、外宣翻译、新闻翻译、公示语翻译等各个方面的翻译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表3 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的频次前20位关键词列表
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是测量节点在 络中的结构属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节点具有高中介中心性代表该节点对应的文章大多具有跨学科性质,连接两个或多个不同学科的节点,具有枢纽作用。CiteSpace计算各节点的中介中心性,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关键节点。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相比于那些被引高但中介中心性低的节点,具有更大的价值(陈超美,2015)。CiteSpace使用该指标测算关键词的重要性,揭示研究热点,在知识图谱中用带有紫色外圈的节点表示。中介中心性越高,其节点外圈的紫色年轮越厚,越具有产生革新性影响的潜质(Chen,2006)。表4显示,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态翻译学、翻译理论、翻译、公示语、翻译生态环境、适应/选择、翻译策略、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学研究、国际生态、译者中心、生态翻译和三维转换。
表4 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的中介中心度前20位的关键词
可以看出,国内译界学者较多关注以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来解读各种翻译现象,包括文学翻译的个案研究和各种应用翻译文本的翻译研究,如:公示语翻译、字幕翻译以及外宣翻译。国外译界学者则更多从生态学的视角和理论对翻译学进行探讨。
2.5研究前沿
对于生态翻译学研究前沿的追踪,有利于生态翻译学界更好地认识该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CiteSpace软件运用突变检测算法,从文献的题目、摘要、关键词、描述词以及文献记录的标志符中提取突变术语,以便用于检测某一学科领域研究兴趣的突然增长,辨识和追踪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所谓突变术语,是指使用频次突然明显增多或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的术语。根据词频的时间分布和变化趋势,从大量的主题文献词中提炼出突变术语,能有助于较清晰地分析和了解某一学科的研究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突变专业术语的动态变化特征比一般的高频关键词更能准确地反映出某一学科的研究前沿(李红满,2014: 25)。
表5是基于中国知 期刊所提取的1998—2017年生态翻译学研究的突变术语。关键词突变术语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远及近排列,最早出现且突变时间较长的是“翻译理论”;突变强度最大的关键词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突变强度高达9.5,突变持续时间为2008—2010年两年的时间;最近的突变关键词为“外宣翻译”和“翻译伦理”,显示了2015年以来国内译界学者生态翻译学研究前沿。
表5 突变术语表(1998—2017)
从这个关键词的突显术语表看,国内生态翻译研究主要涉及的研究维度有翻译理论、翻译学科、翻译批评、翻译方法、翻译思想、多维转换、翻译伦理等;近年来国内生态翻译较为突出的研究对象主要有汉英翻译、葛浩文、外宣翻译等,从一个侧面突显了生态翻译学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所做的努力。哈格斯(2013)指出,未来的生态翻译学研究需要从三个方面拓展研究问题的广度、深度和精度:一是应用型拓展研究;二是内部的“精细化”研究;三是外部的“国际化”研究。其中,应用性的拓展研究,是指除了目前主要集中在文学翻译、应用翻译、翻译教学、口译研究、译者研究等方面外,可以逐步拓展以下几个研究方向:①翻译史 /译论史研究;②翻译批评研究;③译学方法论研究;④翻译伦理研究;⑤译学流派研究。
图6 关键词突变术语
从研究对象维度看,国内学者更多地将生态翻译学理论应用于翻译或教学实践,其中绝大部分是对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应用性阐释,特别是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技术层面分析译本的特点与得失,以此论证“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而运用生态系统的理性特征、从生态学等视角来探讨翻译理论的不多,也鲜见对生态翻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做进一步阐述。研究范畴的拓宽、研究方法的改进、研究论题的多样化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方梦之,2013;转引自胡庚申, 2013: vii)。苗福光等(2014)指出,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的短板是缺乏从生态批评视角探讨生态翻译学。我国学者陈月红(2016)从“实指”的角度对生态翻译学研究进行了质疑。她指出,目前翻译学与生态学的交叉研究主要体现为“喻指”研究,而对“实指”研究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并提出生态“实指”概念下“生态翻译”应遵循的原则:①选择具有生态价值的文本进行译介;②翻译策略的选择应有助于保存原语文本中的生态观;③以增强目的语读者的生态意识为翻译目的。
3. 结语
研究表明:首先,生态翻译学研究将会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和更多的成果出现。其次,国内生态翻译需要在研究热点方面进一步拓宽,研究方法需要更注重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方法的引入。最后,生态翻译研究需要增强国际发文的力度,从而使生态翻译学真正实现本土理论的国际化认可,为生态翻译研究提供更高的平台和更大的舞台。
本研究的数据仅限于笔者所在高校购买的数据库数据部分,数据完整性、充分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Chen, C. Searching for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 (1): 5303-5310.
[2] Chen, C. Cite Space: Detecting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 2006 (3): 359-377.
[3] Chen C, Ibekwe-SanjuanF.& J. Hou.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 A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7) :1386-1409.
[4] Cronin, M. The MoveableFeast: Translation, Ecology and Food[J]. Translator, 2015 (3): 244-256.
[5] Scott, C. Translating theNineteenth Century: A Poetics of Eco-Translation[J]. Dix-Neuf, 2015 (3):294-311.
[6] Yu, Z. Translation as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A Feminist Case[J]. Perspectives, 2017 (1): 49-65.
[7]陈超美.转折点—创造性的本质[M].北京:科学出版 , 2015.
[8]陈圣白.中国生态翻译学十五年文献计量研究[J].上海翻译, 2017(5): 6-10.
[9]陈月红.生态翻译学“实指”何在?[J].外国语文, 2016 (6): 62-68.
[10]冯佳.近二十年国际翻译学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14(1): 11-20.
[11]哈格斯.生态翻译学的国际化进展与趋势[J].上海翻译, 2013(4): 1-4, 20.
[1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 (6): 11-15.
[1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 2010(4): 62-67, 112.
[1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演技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 2011(2): 5-9, 95.
[1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16]李红满.国际翻译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翻译, 2014(2): 21-26.
[17]李杰, 陈超美.Cite 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 ,2016.
[18]刘润泽, 魏向清.生态译学话语构建的术语批评路径及其反思—知识生产与话语传播[J].外语学刊,2017 (3): 74-79.
[19]苗福光, 王莉娜.建构、质疑与未来:生态翻译学之生态[J].上海翻译, 2014 (4): 77-82.
[20]穆雷, 邹兵.中国翻译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1992-2013)—对两岸四地近700篇博士论文的考察[J].中国翻译, 2014(2): 14-20, 127.
[21]邱均平, 王曰芬.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 , 2008.
[22]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 , 2009.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