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软件风靡校园: 称无题不能求 学生花钱求答案

答题软件风靡校园,再次印证了应试教育求分数的“魅力”。

答题软件风靡校园 学生花钱求答案

作业神器 长在手机上的“脑袋”

只要将不懂的作业拍照,通过手机软件上传,几分钟内就会有人“帮答”。多款拥有类似功能的手机软件风靡中小学校园:“作业帮”、“作业神器”、“嗒嗒作业”……统计数据显示,这几款软件的下载量大多在20万以上。

这种具有作业速成功能的平台,是否会演变成学生抄作业的升级工具?甚至成为大考小测的作弊“神器”?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家长。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类作业辅导软件实质只是一个以学习为主题的交流平台,并不具备 络教学辅导的资质,学生们花钱买来的“答案”乃至在线教师的身份均真假难辨。

一名“神器”开发商认为,有些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又无家庭辅导老师,在家里遇到学习难题时无法求助。“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互联 的分享精神,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

软件 称无题不能求“老师”解题需付款

不过,这些解题服务也并非无偿,而是需要用“问豆”、“悬赏金”之类的线上交易筹码,如“嗒嗒作业”的“悬赏金”价格为:6元换60个金币,不少学生拿出几百到几千的“悬赏金”为求一道题的答案,也有学生先通过替别人答题先挣得“悬赏金”后,再来提问。

而在向“老师”提问时,使用者必须先通过手机支付的方式向账 里充值余额。每次充值余额都可以选择充5元、10元、30元或100元进行,而想要“老师”回答一道题则需付2元钱。

除了付款答题,这些软件有的还设置了专题消息推送的渠道,整理好学习知识后,推送给用户。

过半学生使用

担心滋生依赖

读初中的李同学说,这类应用软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在线可以随时看到别人的问答,自己有感兴趣的话题也能拿出来分享讨论。”

不过,也有同学对此类软件形成了依赖,“不想做的题目都拍了往 上放,甚至在考试测验时作弊。”

用手机“问作业”,靠付款问“老师”,大多数家长都表示“难以接受”。杨女士坦言,有这样一个学习交流平台本身是好事,但孩子们用起来很难避免滋生懒惰。

与受访家长的明确反对不同,一些教师则对这类应用软件持中立态度。一名张姓小学老师认为,如果这种的平台能够供学生学习交流、为学生提供完整的解析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

不过他担心这些没有经过验证的答案会误导学生。他建议学生学习上遇到问题,还是应该当面问授课老师。

“在线教师”身份难辨

目的仍是追求分数

诚然,不管是学生和老师,都对这类互动平台的教学资质有所担忧。那么,这些帮忙解题的“学霸”和“老师”又是什么人?

“学霸”“DrLee”透露,作答的“老师”大部分是在职一线教师。

该负责人称,有些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又无课后辅导老师,在家遇到学习难题无法求助。“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互联 的分享精神,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

不过,这名负责人也坦言,作为一个平台的提供者,无法避免学生们用此平台来应付作业。“如何使用平台只能靠学生自律,但作为研发商,我们对软件也做了相应的引导,如为了避免学生抄作业,平台不允许学生把所有作业都提交上来,学生的提问次数也有一定限制的,每天最多提问十道题”。

业内人士指出,在培训机构扎堆竞争的当下,这类在线答题互动平台正以黑马的姿态闯入教育市场,打破传统“面授机宜”式教学的垄断。“一方面开拓了教育辅导的盈利新模式,另一方面却也给这本不成熟的新兴领域埋下了隐患”。

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尽管只是一个交流平台,但这种 上的教学问答,对学生而言却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家教”的角色。

初中数学高级教师麦裕玲分析,无论过去出现的“作业写手”,还是如今升级的“作业神器”,“这些作业速成工具的出现,都与应试教育追求分数的现状密切相关”。

在她看来,部分学生对这类软件形成依赖,一方面是源于当前的教育评价方式,仍着眼于试卷上的分数,继而让学生们只关注答案的对错,而对学习失去钻研的热情。“一些学生做作业如同应付老师和家长,于是,他们宁愿花钱求答案,也不愿花时间思考”。

由此,麦裕玲也建议学校布置作业“宜精不宜多”,考试出题“宜灵活不宜刁钻”,让学生的关注点落回到知识本身,而不是做题的对错、分数的高低。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4年4月7日
下一篇 2014年4月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