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交友软件上结识变态
11岁的小美(化名)无意中得知一款“交友软件”,出于好奇她专门找到这一款“交友软件”。
在该软件上,小美认识了王某某。王某某不断满足着小美的“好奇心”,很快,不谙世事的小美对王某某就充满了“崇拜”之情。虽然明知对方还是个小女孩,但王某某依然约小美线下见面。在一间订好的公寓内,王某某对小美实施了猥亵。
小美给 友讲出自己的经历后, 友感觉不对立刻 警,王某某随即落 。在办理该案中,海淀检察院检察官发现,除了小美的无知、王某某的无耻外,涉案“交友软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该款软件要求未成年人明确标注年龄,目的并不是进入“未成年人保护模式”,而是通过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吸引其他用户。
案例二
“附近的人”引来不良人
如今,不少 交软件都带有交友功能,目的是让不认识的人相识,从而扩大朋友圈。这也给了不法分子寻找未成年人目标以可乘之机。
犯罪嫌疑人邵某某,通过“附近的人”,加了被害人10岁女孩小雨(化名)的微信。邵某某谎称自己是中学生,今年18岁。在一番说辞攻势下,邵某某逐渐取得了小雨的信任。随后,邵某某在明知被害人不满14周岁的情况下,向其发送多张淫秽动图、图片,并要求小雨拍摄并发送其隐私部位的视频、图片。邵某某还引导小雨删除二人聊天记录,以免被小雨父母发现。最终,二人部分聊天记录被小雨父母发现,其父母随即 案。
检察官介绍, 络隔空猥亵儿童是近年来比较高发的案件,不法分子以“恋爱交友”“游戏互动”等为由,通过 交软件接近未成年人,然后以怂恿、诱骗等方式实施猥亵行为,如要求裸聊、拍摄裸露照片、视频等。
案例三
看弹窗买迷药犯了罪
一些所谓的“文学 站”“阅读软件”,虽然本身内容没什么问题,但其发布的广告、弹窗经常打“擦边球”,甚至涉嫌违法,青春期的孩子看到了,很可能会走上犯罪道路。
为了写好一篇作文,小枫(化名)苦恼不已,于是他便登录某阅读软件查看别人写的作文,以寻找灵感。此时,软件弹出一条卖迷药的广告。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小枫加上了广告中卖家的联系方式。在卖家介绍后,小枫转账购买了一瓶迷药。从此,这瓶迷药就放在了小枫书包最底下。
一次上培训课时,趁着休息时间,小枫把迷药放入了一名女同学的饮料中。下课后,小枫便尾随这名女同学,看她把饮料喝完进入了地铁。在地铁站内,小枫看到,女同学因意识障碍无法出地铁,后在乘客和站务员的帮助下才联系到父母被接走送医。
看到迷药效果,小枫再次联系卖家又购买了一瓶迷药。案发时,警方在小枫房间床垫下起获了这瓶迷药。
检察官建议
两个“按钮”必不可少
对于办案中发现的问题,海淀检察院检察官李思瑶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净 ”行动,开展 络 交平台专项整治,重点打击通过群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封禁不良软件。同时,开展弹窗广告专项整治行动,追查这些非法广告源头,从根上打掉这类犯罪团伙。
“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增加了 络保护专章,有关部门、机构、 络服务提供者应该尽快把法条落到实处。”李思瑶呼吁, 站、平台方应主动作为,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利用科技手段、大数据等建立起更周密的“防火墙”,尽到 会责任,为保护未成年人出一份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