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概况:国内领先的云 边端全场景产品及方案服务商,业绩稳步增长
国内领先的云 边端全场景产品及方案服务商
国内领先的云 边端全场景产品及方案服务商。公司成立于 2011 年,以物联 智能 硬件设备产品及方案为基础,推动智联 场景化应用,能够为客户提供多产业、全场景、 覆盖“云 边端”的一体化软硬件产品及方案,产品与方案已应用于智慧教育、智慧办公、 新零售、智慧金融、智慧商显、智慧医疗、工业自动化、机器人、边缘计算、 络安全和 大数据等诸多细分应用场景,是国内领先的云 边端全场景产品及方案服务商。
郭旭辉、袁微微夫妇为公司实控人,共持有 71.26%的股份。公司实控人郭旭辉、袁 微微夫妇分别是公司的董事和董事长,分别持有智微智能 30.85%和 40.41%的股份,合计 持有 71.26%的股份。智展投资和智聚投资分别持有公司 3.10%和 0.63%的股份。公司拥 有智微软件、新兆电、海宁智微、香港智微、郑州智微、东莞智微 6 个全资子公司。
定位于DMS设计制造服务商,行业、产品布局逐渐丰富
定位 DMS 技术制造服务商,逐步推出各行业智联 解决方案。公司坚定走 DMS 设 计制造服务商路线,一方面为多行业提供标准化产品,其中在公司较为成熟的教育、商业 等行业中已持续完成产品迭代和智能化升级,另一方面也为各行业头部客户提供定制化产 品和服务,并共同推进产品的技术创新。同时,公司在工业领域推出自主品牌“JWIPC 智 微工业”品牌,从三个方向逐步推出智联 各行业解决方案。依靠坚定的路线以及多年的积累,公司目前已能够提供多行业、全场景、覆盖“云 边端”的软硬件产品和方案。公司凭借八爪鱼模式,多链条多产品线同步发展,满足客户 多产业链布局需求,增强用户黏性并降低获客成本,同时也避免了单一产品线在企业发展 中受限,降低风险。
凭借优秀的技术等能力,公司目前已取得多项奖项并获得行业内较高认可。2013 年 起,公司连续多年获得包括 Intel 在内的多家机构颁发的相关奖项,在业内取得较多荣誉。 同时,在过硬的技术实力和较高的服务能力下,公司产品也获得了业内的一致认可,在行 业中积累了一批优质客户,未来有望持续助力公司打磨竞争力。
业绩保持稳定增长,费用率有所控制
行业需求增长且公司内功扎实,营收及毛净利润保持稳定增长。受益于物联 技术的 推广和应用场景的增加,行业需求持续增长,公司凭借多年积累的核心能力、经验和口碑 也形成一定市场影响力,近年来营收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9-2021 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 13.97/19.33/27.00 亿元,同比增长 9.6%/38.3%/39.7%。毛利方面,2019-2021 年公司主 营业务毛利分别为 2.45/3.16/4.36 亿元,对应毛利率为 17.8%/16.8%/17.3%,基本保持稳 定。在此基础上,2019-2021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 0.89/1.46/1.97 亿元,同比增长 288.1%/64.5% /35.4%,同期净利率分别为 6.3%/7.5%/7.3%。
教育办公类、消费类产品为公司营收主要支撑,华南、华东地区收入贡献较高。公司 2019-2021 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 13.76/18.78/25.26 亿元,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 98.45% /97.20%/93.55%。按产品划分,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教育办公类产品、消费类产品、 络 安全类产品、 络设备类产品、零售类及其他产品等。2019-2021 年,公司教育办公类产 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 50.51%/50.82%/45.14%,是主营业务收入的第一大来 源;消费类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 25.42%/27.67%/27.93%,是营业收入的 重要组成部分。
从增速来看,公司各产品营收也基本保持与总营收一致的同比增速,增长 态势较稳定。从区域构成来看,公司主要客户集中在华南、华东等电子信息产业较为发达 的地区,2019-2021 年来自两地的营收占比分别达到 55.37%/42.31%/31.94%和 27.89% /34.23%/43.23%;但近年来公司积极拓展新客户,其他地区营收占比也不断提升。
零售类及其他的毛利率水平相对较高,各产品线毛利率基本保持稳定。公司各产品线 的毛利率基本保持稳定,其中零售类及其他的毛利率相对最高且近年来持续提升, 2019-2021 年分别为 24.2%/24.2%/26.8%,主要是公司产品结构调整所致;而 络设备类 毛利率近年来有所下降,2019-2021 年分别为 19.5% /18.5%/14.1%,主要受产品结构变 动影响,2021 年下半年新增低毛利家用无线路由器产品,该产品占 络设备比重大幅提 升,导致 络设备毛利率下降所致。
费用率有所控制,销售、研发方面保持投入力度。2019-2021 年,公司期间费用 1.46 /1.45/2.34 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 10.45%/7.48%/8.66%。2020 年与 2019 年期间费用 率差异较大,主要是汇兑损益的影响,同时 2020 年公司收入规模上升较快,规模化效应 下相关费用增长幅度低于收入的增长幅度,导致期间费用率下降。2021 年,随着公司对 研发投入的加大及汇率因素导致的财务费用变动,期间费用率有所上升。
行业趋势:物联 推动新ICT时代到来,行业迎来新变化和新需求
设备硬件为ICT产业底座,新时代迎来新变化、承载新需求
设备硬件为ICT产业底座,承载着全部技术与信息。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财政的持续投入,ICT 市场迎来大爆发。设备硬件作为所有技术与信息 的物理载体,是 ICT 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从而服务于下游各行业的应用。
物联 产业发展迅猛,新 ICT 时代带来新变化。近年来,在国家政策、财政与市场需 求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物联 产业发展迅猛。同时,新 ICT 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三个新的 变化:1)新 ICT 正式步入“云 边端”的新型 IT 架构时代,在 络架构层级、核心技术、应用场景三个维度都发生重要变化,近年来均出现巨大飞跃,诞生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型设 备;2)新 ICT 时代的设备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智能场景越来越差异化、垂直细分化,设 备类型也更加丰富,应用端对产品使用环境、技术复杂度、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3) 下游品牌与集成商提出场景化产品定制新需求,对 ICT 设备厂商的产品定义开发能力、体 系资源整合能力、供应链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以代工模式为主的传统设备厂商无法满足。
政策助力需求提升,上云趋势愈发明显,硬件设备市场空间广阔
国家政策支持,物联 硬件空间广阔。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旨在提高我国信息产业 竞争力,布局下一代互联 体系、物联 体系、云计算等的总领性指导意见,强调加强 5G 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 等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围绕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 生活智慧化三大方向推动移动物联 创新发展、进一步扩展移动物联 技术的适用场景, 拓展基于移动物联 技术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在总领政策之下,各细分行业的主 管部门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物联 与各行业发展的结合。在密集的政策推动下,一 方面,物联 成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端-边-云- ”等新一代基础设施将受到国家 的关注和支持,我们预计未来物联 硬件的总体市场空间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 新的行业准则、行业标准将不断出炉,推动行业向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产业上云趋势明显,物联 基础设施需求仍有较大潜力。物联 技术具备独特优势, 如生产可进行全自动生产、教育可远程授课并提供师生交流渠道,从而提升人们对在线生 产方式的认可,生产上云、办公上云、教育上云等发展趋势愈发明显。而随着物联 的行 业渗透加速,各行业应用对物联 支撑能力提出新要求,物联 底层的基础能力整合需求 越来越急迫,产业端的结合需求愈发紧迫,倒逼物联 基础设施的性能提高和标准化进程。
硬件设备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各细分市场均具备较大空间
1)教育市场:相关政策提供基础和保障,智慧课堂应用逐渐广泛。国家政策支持为教育信息化行业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智慧课堂是对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多产品整合应用。我国长期将教育现代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推进教育公平化。智慧课堂将教育硬件、软件和多终端设备深度整合、对接,实现“互联 +教育”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技术,对学情实时收集反馈完成从传统授课模式到即时互动教学模式的转变。智慧课堂涉及智能交互平板、电子交互白板、电子书包、视频展台、录播系统等硬件。
我国教育信息化市场整体空间巨大,推动相关设备如交互式电子平板需求持续增长。 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基本维持在 4%以上。《教育信息化 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中明确教育信息化经费在各级政府教育经费中的比例不 得低于 8%,再加上民间资本投入,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市场增长空间巨大。在这样的条 件下,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需求随之持续增长,以交互式电子平板为例,2021 年教育智能交互平板销售量达 135.7 万台,同比增长 7.6%。我们认为未来随着 5G、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装备将进一步升级,有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行业需 求进一步增长。
2)办公市场: 络基础设施提供必要支撑,会议平板、云桌面等新市场提升显著。 络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远程办公提供必要支撑。伴随互联 、大数据、云计算等 技术发展,中国远程办公行业获得快速发展。根据IDC预测,中国视频会议市场规模在 2024 年将超过 100 亿元,云会议市场占比将近 40%。由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及非接触 商业的兴起,预计中国视频会议市场将进入新一波的增长周期。目前我国日趋完善的 络 基础设施、连年增长的互联 宽带接入端口数为远程办公产品进入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信息,2020 年我国光纤用户渗透率已达 93%,4G 用户已达 12.8 亿, 规模均为全球第一;截至 2020 年底,我国互联 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到 9.46 亿个,比上 年末净增 3027 万个,其中光纤接入端口达到 8.8 亿个,同时新建 5G 基站超 60 万个,已 开通 5G 基站超过 71.8 万个。 络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再加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远 程办公即有了必要支撑。
在各类相关产品中,会议平板和云桌面等新产品新市场提升显著。1)会议平板:交 互式会议平板能够集成电脑、投影机等多产品功能,为用户带来一体化体验,相对传统投 影产品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根据 IDC 数据,2020 年商务交互式电子白板出货量 34.3 万台,同比增长 30.3%。根据 Futuresource 研究 告,全球智能交互大屏的渗透率不足 3%,市场发展空间巨大。2)云桌面:云桌面是传统 PC 的有益补充,也随着云计算和虚 拟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在企业级 IT 解决方案中逐渐占据更重要位置。根据 IDC 数据统计, 2020 年中国瘦客户机市场出货量为 149.4 万台,VDI 云终端出货量为 185.9 万台,IDC 预 计至 2026 年,中国瘦客户机市场规模将超过 206 万台,五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6.6%;桌 面云终端 VDI 市场规模将突破 265 万台,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7.2%。
3)消费类市场:疫情影响下个人电脑需求回暖,PC 市场出货量逐渐提升。根据 IDC 和 Gartner 数据,PC 出货量自 2011 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滑,主要是个人消 费者的 PC 需求逐渐被移动设备挤出。2016 年,PC 市场开始企稳,2020 年,在全球疫 情的影响下,传统个人电脑再次成为消费技术领域备受追捧的一部分,在居家办公、线上学习以及消费需求的驱动下,2020 年全球 PC 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 13.1%。根据 IDC 预 测,2020-2025 年 PC 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2.5%,个人电脑需求逐渐回暖。
4) 络设备及安全市场:新需求及旧更新推动设备市场持续增长, 络安全需求持续提升 。数字经济发展推动 络设备需求持续增长,数据流量增长同时也驱动 络设备更新升 级。 络通信设备是用于连接 络,维持 络数据传输功能的物理实体,属于信息化建设 所需的基础架构产品,应用极其广泛,相关需求不断提升。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依赖于 络传输速度的不断提升,从而推动着 络设备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全球每年产生 数据爆发式增长对于现有的数据传输、交换、处理、存储等提出更高要求,驱动 络设备 更新升级。根据 IDC 数据统计,2021 年中国 络市场规模为 102.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1%, 其中交换机、路由器和 WLAN 市场分别增长 17.5%、-2.6%和 47.2%。
络安全方面,我国 络安全市场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受到疫情影响增速出现一定 波动。近年来,疫情促使人们线上办公和交流成为日常,倒逼各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 带动对 络安全的需求;同时,由于近期 络安全事件及各项国家级政策法规等的推动, 络安全需求逐步释放,我国 络安全市场进入稳定增长期。根据 CCIA 的 告,2021 年 我国 络安全市场规模约 614 亿元,YoY+15.4%;2020 年、2021 年受到疫情冲击,增速 呈现一定的波动,但整体而言仍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5)零售、金融、工业市场:智慧零售、智慧银行、设备自动化需求提升,市场空间广阔。零售市场中,随着劳动成本逐年上升、移动支付的普及和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 融合,新零售自助产业蓬勃发展,无人便利店和各种新式的智能售货机相继出现。近几年 以来,我国智能售货机保有量呈现较高的增长态势,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开展的自助售货行 业调查结果显示,过去 5 年,我国自助售货行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到 30%以上。2021 年我国自助售货设备保有量达到 92.45 万台,但相较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智能售货机 总体渗透率仍非常低,市场空间较大。
金融市场中,随着移动互联 、物联 、人工智能、5G 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 展,传统银行 点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不断实现智慧化、信息化升级,打造“智慧银行” 成为我国银行业提升经营效率、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的主流趋势。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 年中国银行业服务 告》,2021 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造营业 点 1.07 万个, 截至 2021 年末,在全国布局建设自助银行 16.84 万家;布放自助设备 80.26 万台,其中 当年投放创新自助设备 11.39 万台;自助设备交易笔数达 400.06 亿笔,交易总额 66.13 万亿元。随着非现金支付的发展,以 VTM、STM 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型智能终端呈现出快 速增长趋势,未来 点的智慧化改造以及智能化升级将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
工业市场中,近年来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为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人 力成本逐渐上升也使得制造业企业对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十分迫切。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 《2019-2021 年中国工业控制市场预测与展望数据》,2019-2021 年,中国工控市场将保 持年均 12%以上的快速增长,2021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2600 亿元。
公司分析:打造柔性制造+智能信息化体系,产品线布局广泛
拥有全场景产品能力,打造柔性制造+智能信息化体系
拥有多场景、多类型的场景化产品定义能力,研发能力出众。新 ICT 时代对于硬件设 备厂商提出新要求,过去的产品主要以客户的需求来开展生产,而目前公司在满足客户生 产需求过程中已积累较多专业的场景化产品定义能力,能够提供标准化产品并持续进行产 品的迭代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公司完善的研发体系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公司共拥有 北京、深圳、南京、武汉 4 个研发中心,研发团队超过 450 人,平均从业经验达到 8 年以 上,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公司已获得发明专利 15 件,实用新型专利 586 件,外观设 计专利 57 件,软件著作权 135 件,研发能力出众。
上下游方面,公司打造柔性供应链和制造能力,保障供应链稳定并满足客户更多方面 需求。一方面,公司持续构建“高质量、快响应、低成本、优服务”的智能化柔性供应链 及智慧型多维价值,保障供应链稳定畅通;另一方面,公司过去几年内小批量工单批次占 总工单的比例约为 70%,2021 年达到 71%,客户产品定制化、客制化逐渐增多、制造面临小量多样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因此公司着力打造柔性制造能力,从而满足客户快速换 线、快速交付、多样生产需求。
打造智能信息化体系,保障产品品质及服务的快速响应能力。公司打造全方位的智能 信息化体系,实现从基础 络到行业较为领先的私有云、桌面云,从基础硬件到稳定、可 靠、敏捷的 SAP 企业应用系统的全覆盖。同时,公司重点开展全流程质量管理,核心质 量工程师经验超过 10 年,充分保证产品的质量。此外,公司从需求到产品设计交付到售 后的全链条岗位执行 7*24 小时即时在线沟通,技术服务即时反馈,拉通内部即时处理, 从而形成快速响应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打造智能信息化体系,保障产品品质及服务的快速响应能力。公司打造全方位的智能
信息化体系,实现从基础 络到行业较为领先的私有云、桌面云,从基础硬件到稳定、可 靠、敏捷的 SAP 企业应用系统的全覆盖。同时,公司重点开展全流程质量管理,核心质 量工程师经验超过 10 年,充分保证产品的质量。此外,公司从需求到产品设计交付到售 后的全链条岗位执行 7*24 小时即时在线沟通,技术服务即时反馈,拉通内部即时处理, 从而形成快速响应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品布局方面,公司在各个领域、各类场景等方面都拥有丰富的产品线,能够支持多行业客 户及多产业链布局需求,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以零售场景为例,公司聚焦新零售本质,面对新的挑战,创造更高效率的零售行业, 将核心技术优势最大化,为新零售在云、货、场、人四端的各角色赋能。各个 BU 均围绕 零售业务,推出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了“云 边端”产品覆盖,并将 AI 和 5G 等新技术充分融合到各个零售设备。
公司不断探索新领域,目前重点关注为机器人、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行业。以工业 机器人为例,随着近年来工业自动化进程的推进,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日益提高,公司精耕 工业智造领域多年,在机器人领域拥有出色、智能、高效的工业主板和工控机解决方案, 已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仓储、物流等行业。公司针对高稳定性,高可靠性要求而拥有不同平台不同规格系列工业主板解决方案,同时也融合了 AI 与工业创新发展而为工业移动机器 人应用提供优质的工业主控方案。2022 年 6 月,公司受邀加入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 从而让公司与行业伙伴实现更深层次的交流,共建坚实平台、共享行业成果。
ODM 模式为主彰显公司较高综合实力,产销能力较强。全球电子制造服务商与品牌 商的主要合作模式为 ODM 和 OEM 模式,公司以 ODM 模式为主,这种方式对企业的综合 实力要求较高,需要拥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工艺技术水平和行业理解,这也体现出公司较 强的竞争力。2019-2021 年,公司通过 ODM 模式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13.76/18.74 /25.14 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100%/99.77%/99.53%。生产及销售方面,公司产品生 产流程核心工序为 SMT 贴片,按 SMT 设备的贴片点数核算公司 2021 年产能利用率达到 100.77%,且主要产品如教育办公类和消费类的量价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展现了公司较 强的产销能力。
向系统级方案进发,进一步打磨市场及管理等内功
向系统级方案发展,持续扩大核心竞争力门槛。随着物联 智能场景的深入发展及新 技术的迅速迭代,公司将专注于智能设备核心主控软硬件产品及方案研发、高品质柔性制 造。展望未来,公司将依托在电子设备产品领域的技术与经验积累,提升现有产业板块的 硬件开发能力,丰富物联 多端应用的端、边、云、 的一体化软硬件解决方案,加强在 应用端及平台端的软件实现能力,并在前沿性智能化设备的研发上投入更多资源,最终实 现系统级方案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扩大核心竞争力门槛,打造智慧物联 生态新格局。
从技术角度,公司将加强硬件创新技术,加大软件研发体系架构配备,提高通用软件 的开发能力,完成包含硬件、底层软件、应用软件及平台软件的系统技术整合升级,实现 完整的“硬件+软件+场景”的完整解决方案,形成产业供应闭环,增强竞争优势。根据公 司的招股说明书,公司未来重点的研发方向主要为两点:1)基于物联 行业产品的研发, 充分运用 AI、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积极开发最新芯片平台产品,整合 5G 等 络能力, 加大各类行业终端、 络通讯产品等产品的研发,完善各大主流芯片产品线;2)基于通 讯设备的研发,加大 5G 产品比例,完成包括 L2、L3 等企业级交换机产品线迭代,同时 完成 AP、路由器、5GCPE、SDWAN、微基站等无线产品线的覆盖。
持续开拓新老市场,提升管理能力以提质增效。市场开发及营销方面,公司一方面也 将持续以现有板块为主的 ODM 业务,积极部署并开拓新行业头部客户 ODM 业务,同时 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关系,建立完整的行业头部 ODM 定制化客户和优质的渠道分销商的 多维度客户体系,形成完整的市场覆盖 络;另一方面还将拓展工业制造行业及海外市场, 从而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完善销售模式,优化客户体系,提高公司在每个细分市场的占有 率。此外,公司还将发力提高管理能力,建立统一的 ERP 管理系统,并持续完善人力资 源开发与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发展以及公司内部管理等方面提质增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