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汽车成为行业新风向标,智能汽车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智能化背景下,车企迎来了全新的挑战——
车联 数据传输量指数级提升;车端软件由百万行增加到数亿行;功能开发周期、迭代周期不断缩短;市场需求不断走向个性化,千人千面的多样化需求亟需满足。
当下,车企的数据采集、应用能力变得至关重要,软件有望定义新一代汽车。
这一背景下,软件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的价值快速提升,麦肯锡数据预测,到2030年,汽车软件市场规模有望从2020年的340亿美金快速提升至840亿美金,年复合增长率9%。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汽车软件涌现。
其中,操作系统及中间件、智能辅助及自动驾驶系统这两大领域的增速最快。
2022年8月,专注于为OEM打造跨车云的数据驱动能力以及车云计算全栈解决方案的「智协慧同」官宣完成数千万元A1轮融资,由彬复资本领投,瑞穗力合基金(MLI Fund)和老股东力合资本、石雀投资跟投。
从2015年成立至今,「智协慧同」已经陆续服务一汽集团、一汽解放、上汽乘用车、上汽零束、上汽大通、华人运通、东风岚图等一线车企,并且有多个量产项目在推进中。
2021年,国内首个搭载智协慧同EXCEEDDATA解决方案的量产车型已落地(高合HiPhiX)。
8月25日,智协慧同联合创始人兼CEO鲍鹏,力合资本助理总裁兼一旗力合副总经理唐越做客「科创最前线会客厅」,解析汽车智能化机遇下汽车软件赛道。
01
新能源大航海时代,
汽车智能化走到哪儿了?
新能源大航海机遇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在汽车市场的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
汽车被认为是新时代的智能终端,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在智能化的推动下不断加速。
业内普遍观点认为,2023年将是汽车智能化竞争的元年,智能汽车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投资人和创业者对于当下汽车智能化行业阶段观点和视角各不相同。
作为一线创业者,智协慧同鲍鹏认为今天的汽车智能化赛道尚处于早期阶段。
鲍鹏从技术角度分析认为目前车载硬件架构尚未稳定成型,OS、中间件、应用生态都处于发展中状态。
力合资本唐越则认为,汽车智能化赛道正走在从初步阶段住中场过渡的阶段。
首先,智能座舱应用以及人机交互方式不断推陈出新。
伴随着汽车算力提升、AI算法成熟以及车载传感器增加,未来将有望出现更多创新形式。
其次,汽车智能化生态产业生态链条尚未完全形成。
大部分企业更擅长从头做到尾,中间环节尚未形成明显分工,但分工雏形初现。
如智协慧同这类企业,抓住数据中间件细分领域的定位,与车企、Tier1厂商合作。
最后,盈利模式还没达成共识。
智能化背后的一大逻辑是软件定义汽车,软件在汽车里应该占多少价值?如何合理分配这部分价值?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
另外,传统车企习惯了把软件应用作为硬件的一部分来付费,软硬解耦后软件部分如何收费?是否以订阅的形式?还有待市场的确定。
“新能源车上电池能占1/3的成本,我相信未来软件在汽车上的价值体现肯定会更多。”唐越说。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汽车智能化赛道的商业化前景真的足够性感吗?
答案是肯定的。
新能源和智能 联是汽车革命的两大重要方向。
目前,新能源已经跑出了相对确定的万亿赛道,而智能 联还刚刚起步。
在一辆新能源车中,电池的部分占了1/3左右,大概5-7万。
智能 联尤其是软件部分未来如果能成长起来,应该有等量空间。
此外由于软件具备多变性,座舱和车身还有很多方面可以进行创新,加上芯片、传感器等硬件的价值,其整体市场空间会比新能源更大。
当问及力合资本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的投资逻辑时,唐越分享到力合资本目前主要关注几大方面的机会:
第一、国产替代的机会。
大量零部件、模组、元器件、芯片都会由国产智能汽车的需求拉动而发展起来,形成中国生态。
第二、新架构下创新应用的机会。
随着汽车计算平台的软硬解耦及分层化架构的成熟完善,会出现大量应用,应用的出现使消费者有直观感受,企业也将从中找到商业化机会。
第三、算力及传感器提升的机会。
一方面自动驾驶等级提升对算力的需求提高,对计算方式的复杂度要求也在增加。另一方面提出对传感器数量、功能和性能更高的需求。
第四、数据管理的机会。
随着汽车传感器安装量的增加、智能化的提升,汽车产生的数据不断增加,安全、高速、高效的在车内以及车云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未来车企在管理好数据、用好数据等领域都会产生会巨大的机会。
02
汽车智能化
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革?
尽管今天汽车智能化赛道仍处于早期,但汽车智能化机遇带来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鲍鹏认为,从产品定义的改变看,汽车已经从出行服务中的一环变成了数字化空间。汽车这一数字化空间的变革力不亚于今天的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时代,手机只能执行轻量化的计算,而在未来智能汽车时代到来后,汽车是一个移动的服务器、数据中心,可执行的计算量将是服务器级别的。“鲍鹏说。
另外,未来汽车成为数字化空间后,工作、生活中数字化场景都可以再重做一遍。
也就是说,新的需求下,新造轮子的机会来了。
走入数字化时代,数据成为生产的核心驱动力。
当数据驱动成为了全新的生产力范式,信息 会步入智能 会的 角就吹响了。
数据在汽车智能化、智能汽车进化之中同样举足轻重,今天行业内尤其强调要用数据闭环驱动智能汽车进化。
当数据驱动成为全新的生产范式,智协慧同也在试图为客户构建数据驱动的业务能力。
”我们把数据驱动业务的能力分成四层,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到跨车云的数据闭环,到开发者环境里的开放数据。我们帮助客户构建这四层的能力,今天大部分的客户能力都还处于第一层。“鲍鹏解析。
数据驱动的生产范式是如何解决传统车联 等模式带来的痛点的?
传统的车联 模式,主要是信息 会的思路和生产方式,流程环节冗长,前期需要需求调研、中期设计表结构、再建数仓,做BI,然后出大屏。
这套逻辑成立的前提是,业务部门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他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否则只能与真实的业务需求偏离越来越大,所做出来的产品也只会沦为一个纯展示的东西。
另外,数据在这一模式下无法灵活采用,大多数时候数据只是用于展示,数据变不成生产资料,基本上无法真实驱动业务端。
要想建设智能时代的能力和工具,实现灵活、敏捷的应用,这就要求业务部门不得不去驾驭数据,企业不得不去帮助客户建立数据思维,进而诞生更多的创造性。
对于传统模式存在的痛点,力合资本从产业层面进行了补充。
唐越认为,对于车企来说,数据是一项非常敏感且重要的资产,因此对外的释放会非常谨慎。
当车内的数据在车企,而Tier1定义软件升级的时候又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时,数据、信息不通的问题就出现了,对于车企而言,往软硬件解耦的路上又增加了诸多主观和客观的阻力。
“这时候,就不得不需要一个Tier0.5或者Tier1.5企业,帮助车企去打通数据管理的问题,让车企及其产业链生态企业能够在不触及数据本身的情况下,共用数据迭代产品。”唐越说。
在唐越看来,今天做汽车中间件、操作系统、工具链的公司都算是同行业的玩家,有一定趋同。
但他认为,智协慧同作为一家汽车中间件企业,在车云数据这一细分领域不仅具备先发优势,还有着三大优点:
1、智协慧同在智能 联发展萌芽期就关注到了数据管理的需求,和一汽等车企深入合作,深刻了解车企在软件开发中的流程和痛点,并摸索出一套适合车企开发流程的方法,并进行产品化。
2、智协慧同率先跑通了一汽等车企的数据链条,有了示范效应。现在车企在数据驱动软件升级方面碰到瓶口,开放寻找合作供应商,这时候有示范效应的企业具有先发优势。
3、智协慧同总结了一套适合车企的渐进式打法,逐渐过渡到车云体系,并行之有效。
03
汽车智能化需求下,
汽车软件企业如何建立护城河?
回归到人类生产生活的角度,未来汽车智能化会是如何变革人类生活的?
鲍鹏认为,人类 会的进步向来是被技术所驱动的,智能化的本质是压缩时间,让人类得以在同样的时间段中做更多的事情。
一旦一个空间被数字化以后,就会诞生相应的数字化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不仅会装在车上,还会装在办公室、商场和家庭中。
当操作系统更新后,未来人和人的交互方式会再更新,随之而来会有大量新应用软件生态诞生,诞生如微信一样的新一代的软件应用。
鲍鹏对未来给出了这样的预测。
力合资本唐越则认为,未来自动驾驶技术把人从驾驶中解放出来后,使得人将有更多精力去关注车内空间。
“届时,车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当软件能够定义汽车后,数据驱动将是千人千面的,通过传感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汽车将变成一个懂你的伙伴,在车内空间生活、娱乐、学习、工作的需求将得到满足。”唐越说。
今天,在汽车智能化红海大赛道中,数据中间件部分仍是一个无人区,未来这一小众赛道注定将涌入大量同类竞品,未来哪些要素、能力能帮助企业建立护城河呢?
智协慧同方面认为,今天汽车软件之间的竞争是无边界的竞争,更多时候是竞合关系。
“计算机的世界里面,靠单一的这种技术壁垒其实是很脆弱的,因此没有固定不变的护城河。”
鲍鹏认为,当下汽车软件企业建立企业护城河,离不开去做规模化和生态化。
规模化即将先发优势转化成高市场渗透率,渗透率到达一定程度后,将很难再被颠覆。
生态化即引入更多的合作伙伴,将合作伙伴、客户的算法耦合,为自身形成更多的行业knowhow和复合化壁垒。
力合资本则认为,软件企业的核心是做好产品和融合好生态。
唐越对此进行补充解读:前者是立足之本,后者是发展之源。
做好产品,意味着能够解决客户真实存在的痛点,大幅提升效率,这样才有长期存在的价值。
而融合好生态意味着能在接下来软件分层分工的发展趋势中获得最大的助力,能快速发展成为主流方案。
对于数据中间件初创团队而言,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任何创业都要不断应对环境风险,解决创业路上的重重挑战。
鲍鹏则总结了几点要素:
1、要脚踏实地,向行业学习。
要尊重行业的客观规则,并且要学着理解汽车行业的机会窗口,大家都看到的机会一般都不是机会,所以要有能力跳跃窗口,建立规模化扩张的能力。
2、在变化中、不确定中找确定性,从成本、效率等多维度实现穿透性的提升。
3、在日常工作和项目中,一步步建立客户的信任。
4、可以有远大的目标,但一定要有能力沿途下蛋,一步步找到客户价值,实现商业化的落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