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部分App为了建立用户的使用粘性,几乎所有RTC类的App都会读取使用者的通讯录,因为作为通信工具来说,建立用户的使用粘性是非常关键的,而建立用户粘性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完整的通信圈,这个通信圈往往就是由通讯录中的人组成的。通过读取用户的通讯录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推广,这是一个重要方式。
围绕用户的通讯录可以制定很多推广方案,这些方案能够伴随着通讯录迅速在使用者之间展开。App可以通过使用者的通讯录构建出一个用户的关系 ,可以针对性的给用户推送相关的最新消息,此时用户会有一种“亲切感”,非常有利于产品的推广,比如很多短视频类App就是这么做的。
很多用户在使用App时需要跟自己通讯录里的朋友建立联系,通过读取手机的通讯录可以完成很多方便的操作,比如“一键关注”、“一键导入”等常见功能,这些功能会让使用者非常方便的把关系 迁移到新的App中。
通过读取使用者手机的通讯录,能够建立一个针对用户的多维度大数据分析模型,这些数据对进一步分析使用者的消费潜力、就业需求、个人能力等方面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也会为未来的场景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数据都将成为App的核心资产之一。
所以,读取使用者的通讯录信息就成了很多App都会做的一件事,当然,这多少也会带来一定的隐私问题。
读取通讯录信息对我们带来的危害是什么呢?在此应用内建立完善的通讯机制,比如QQ、微信里的通讯录好友。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建立用户画像,进行各方面的分析。分析过后,可通过分析结果来分门别类的制定进行精准营销方案。甚至可以使用到不正当的地方,我们手机里各种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就是证明。
针对这一顽疾,移动应用程序提供服务调取用户信息将有规范可依。近日,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组织起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信息安全技术移动互联 应用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范(草案)》(以下简称《草案》),面向 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明确提出App不得收集与所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对外共享、转让个人信息前,App应事先征得用户明示同意。
《草案》列出了地图导航、 络约车、即时通讯等21种常用类型的App可收集到的最少信息及使用要求。根据《草案》,“最少信息”是指保障某一服务类型正常运行所必需的个人信息,包括与服务类型直接相关,一旦缺少将导致该类型服务无法实现或无法正常运行的个人信息,以及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要求必须收集的个人信息。
《草案》明确,当用户同意App收集某服务类型的最少信息时,App不得因用户拒绝提供最少信息之外的个人信息而拒绝提供该类型服务;当收集个人信息超出服务类型的最少信息时,超出部分的个人信息,App应逐项征得用户明示同意;用户明确拒绝使用某服务类型后,App不得频繁(如每48小时超过一次)征求用户同意使用该类型服务,并保证其他服务类型正常使用;当用户退出某服务类型后,App应终止该服务类型收集个人信息的活动,并对仅用于该服务的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或匿名化处理。
此外,《草案》明确,App应对其使用的第三方代码、插件的个人信息收集行为负责。第三方代码、插件收集个人信息视同App收集,App应防止第三方代码、插件收集无关的个人信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