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出现了特斯拉的事件,众说纷纭,各方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范畴,来各自站台。我也并不是汽车工程师,也并不知道特斯拉的刹车和油门的设计是怎么样的操作。而且我开的是比亚迪,没有尝试过特斯拉单踏板模式,我一直也很主观地认为这种让人一直把脚放在油门上的模式,容易造成急刹车的时候踩错。
我是12年驾龄,手动、自动、纯电都开过,日常也偶尔会出现踩错的情况,但是一般都及时地反应过来,赶紧踩刹车,结果就是我现在还健全。作为司机而言,这种事情都没有办法避免。所以我们之所以追求汽车的智能化,不仅仅是需要在辅助驾驶上有所帮助,更重要的是在安全上能够提升。也就是说,当人为出错的时候,汽车要能够主动刹车!
此次事件很多人用特斯拉的说明书来解释为什么主动刹车不起作用,因为如果油门踩到底,汽车会认为这是猛加速状态,而退出主动刹车。也有人说主动刹车生效的最高速度是150km/h,而本次事故撞车时候是190km/h,所以主动刹车没有起作用。当然,说明书里面可能确实写了,但并不合理。汽车如果判断出要发生碰撞了,主动刹车必须要比油门的响应级别更高,安全第一,而不是司机要不要加速。所以到底是故意设计成这样的安全响应策略,还是因为智能化程度不够,亦或是传感器不能满足高速碰撞的检测能力,就不得而知。
这种事情如果是我们医疗器械上出现有安全隐患导致病人死亡的,即便写在了说明书里面,公司也要面对巨额的罚款和赔偿,只能说汽车是不一样的监管要求。
不过就目前的警方调查的结果来说,司机一直是强调自己的驾龄、经验,以及口头上描述的自己踩刹车踩不下去的情况;特斯拉则调用后台数据,除了踩刹车还是踩油门有争议以外,别的好像都一致。所以无论第三方检测结果如何,司机的口头描述很大程度是不会采信的,而特斯拉后台记录的数据较大可能性会被采纳。
让我想起来我后台跟踪我孩子玩平板,调出后台给他看,玩抖音一小时,他说你软件出错了,怎么证明你软件没出错?这话一点毛病都没有,我没办法证明软件是对还是错,但作为家长,我心里明白,他肯定刷抖音了。
所以,问题就集中到了,软件会不会出错。
会,而且一定会!
1999 年,美国宇航局搭载火星气候探测器的飞航在执行任务时在太空中“走丢”。1996年6月4日。“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进行首次测试发射,第37秒就被迫自爆。经过检查后发现,原因是因为控制火箭飞行的软件发生了故障。大家熟悉的波音737max,又是传感器+软件等复合的因素导致的巨大隐患。
上面这仨个事故,个个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机构或企业,结果也不可避免地出错。而出错以后所做的调查,却是异常的艰辛。优势是他们是内部调查,知道自己的代码,可以做相应的模拟运行。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面对一个大型企业,我们是没有办法获得代码而去分析的,所以想找到代码的缺陷,是异常困难的。
现实中可以用来做对比的例子,就是丰田的“爆冲”(加速门)事件。据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不完全统计,在2010-2010年的十年间,以先后有89人因丰田汽车的“非预期加速”而丧生,此外还有57人因此而重伤,由此相关的用户抱怨则高达6200例!丰田集团就曾自主主导调查过此类事件,并将此类事故的原因归咎于糟糕的地垫设计、迟钝的加速踏板、以及驾驶员的误操作。这个自主调查的结果看着是不是很眼熟。
NHTSA在全美范围内展开大范围技术调查,并借此寻求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帮助,NASA查看汽车源代码后,历时10个月的调查结束后,于2010年12月得出的结论不是丰田的问题。
但是由于受害者继续诉讼,另外的专家团队,在取证期间被安排在马里兰州的一处秘密地点,在高度安保的设施环境内开展封闭式调查工作18个月,审阅ETCS里饱含的28万行的系统执行源代码,最终证明了软件缺陷。
《IN THE DISTRICT COURT OF OKLAHOMA COUNTY STATE OF OKLAHOMA 俄克拉荷马州俄克拉何马县地区法院 Case No. 案件编 CJ-2008-7969》
这个事件上前后七八年的时间,28万行代码审查18个月,就足以证明软件缺陷的调查是多么的困难,工作量是多么的庞大。这还是丰田比较自信,把代码拿出来让审查的情况,而如果厂家拒绝提供代码,普通消费者面对这种极低概率的事件,是完全没有办法申诉的。
这个悖论就出现了,软件必然会有漏洞,也存在导致重大事故的风险;但是我们却没有办法及时发现并解决隐患。
虽然机械也会出现故障,往往是重复的,不可自我修复的;而软件的故障很多是随机的,不能重现,用过电脑的人都知道一个笑话就是:关机重启(IT狂人),很多电脑的故障可能关机重启就好了,为什么发生,怎么避免,都不知道,电脑、手机这些普通消费品问题不大,但是在汽车这种有很高安全要求的产品,就可能出现大问题。
仅此而已。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