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赚钱的App”背后“套路”多 看似送福利实际挖陷阱

这位兄台,想来点轻松的赚钱门路吗?我看你骨骼清奇……咳咳,我看你每天反正离不开手机,闲着也是闲着,要不,刷刷视频、玩玩游戏、转发点链接,赚点外快?

不相信世上有这么“不负手机不负钱”的活儿?那你打开应用商店看看呗。你搜“躺赚”“玩赚”“花式闯关赚”,绝对能找到一大堆这样的“赚钱APP”。其中还不乏下载量以千万计的App。

“赚钱App”广告推广无孔不入

在玩游戏、刷微博、看短视频时,不少用户都曾看到过植入的“赚钱APP”广告。这些广告的宣传语无不强调,只要利用零散时间在赚钱类App上进行简单操作,就可以获取相当丰厚的收益。低投入高回 的诱惑,吸引不少用户点击广告链接下载软件。

另外,在 交 络和 络论坛上,关于APP如何“赚钱”的经验贴随处可见,这些文章大多以诱惑性文字为标题,打着分享经验的幌子为APP做推广,鼓励人下载使用。一些APP还鼓励用户拉人头发展下线、赚取佣金,这一模式引发不少人的质疑。

除去铺天盖地的植入广告和“软”推广,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关系 也成为“赚钱APP”借助传播的工具。在 交软件上,不少手机用户都收到过好友发来的推广链接,如点击链接下载一些软件。不少App在吸引用户点击下载后,又会以诸如“成功推荐亲朋好友得奖励”之类的诱惑,吸引用户向身边亲友介绍“拉新”,加速了此类App的“跨圈”传播。

赚钱背后“套路”多,可能被套取个人隐私

实际上通过App赚钱真的没有那么简单。从注册使用到现金提现,整个过程圈套重重,一不留神,不仅白费功夫,还可能被“坑”。

有不少用户吐槽,获得的回 与付出的时间精力,不成正比。而且此类App大多都设置较高的提现门槛,难以兑现宣传时的承诺。还有一些平台鼓励用户拉人头发展下线,否则影响提现,备受质疑。

所谓“能赚钱的App”,基本上都是强制看广告

改头换面花样频出,监管仍需跟进

某“赚钱APP”截图

“赚钱APP”将目标转向老年人群体

割不动年轻人的“韭菜”后,“赚钱APP”又将目标转向了老年人群体。在努力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同时,还要引导老年人提高防范意识,莫让老年人成为“赚钱APP”的“韭菜”。

据《北京日 》 道,最近不少老年人沉迷于刷手机做“任务”赚钱,然而操作中总是绕不开看广告,标榜的高收益难以兑现,还面临个人信息泄露,越来越多老年人沦为 络江湖的“韭菜”。

“老年人之所以容易成为 络江湖的‘韭菜’,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由于老年人接触智能手机相对较晚,对于 上信息难辨真伪,面对“数字鸿沟”往往倍感无助,而通常又会把钱看得很重,结果很容易被一些噱头诱导或欺骗,落入某些APP设下的圈套。

“老年人一旦陷入其中,不仅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带来很多潜在风险。比如,在绑定微信或银行卡的过程中暴露自己的财务信息,通过无意中授权读取相册或通讯录等造成隐私泄漏。”在朱巍看来,要想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除了提醒老年人多加防范以外,还需要相关部门完善标准,加强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曝光和处置力度。

为了获得88元红包,居然要买够570元的商品

鼓励发展“下线”涉嫌传销, 会呼吁行业监管

有律师表示,“赚钱APP”目前还处于法律真空之下,没有资质保证,游走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如果不通过立法去规范这类行为,可能会由此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其中,有部分赚钱类App存在鼓励发展“下线”,使老用户、新用户之间构成上下层级的现象。而参加者本人则直接以间接发展的“下线”人数为依据计算和给付 酬,形成了“金钱链”。这些披着“赚钱”外衣的奖励模式与传销的构成要件相似,容易使用户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传销的漩涡。

同时,在“赚钱APP”中还存在虚假广告宣传的问题。专家表示,赚钱类软件如果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已违反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也有专家建议,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还要加强对各类“赚钱APP”的运营资金监管,防止平台出现“跑路”现象,损害用户权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4月28日
下一篇 2021年4月2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