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冷冉先生的情知教育思想实现的策略是“立体结构”的信息传递方式,即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要有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又要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并由这种交流引发连锁反应。
导学案是一种教学工具。在课中,教师和学生使用这种工具进行学习,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过程中,同时要关注学生是否实现了会学和爱学。
那么,在课堂中使用导学案,信息何时进行纵向传递,何时信息进行横向传递,以及为什么要此时进行横向或者纵向传递就值得研究了。笔者提炼的课堂中针对“导学案”的使用流程是情知教学理念下的“立体结构”课堂策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具体应用。笔者将以一节Scratch软件的编程课例进行阐述。
二、课例呈现
(一)教学设计概述
1.设计思路
从内容上分析《巧接弹力球——复杂循环结构与跳出循环》一课的素材内容较为单一,为能增强趣味性,在保持教材内在逻辑前提下,开发游戏故事——城堡接球。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知识点,确定本课知识目标为:循环结构、带条件的循环结构、跳出循环。
并把目标分解成有层次的任务:小明的运动情况、水晶球的运动情况、拓展任务。将知识点和主题之间建立起一个适切的联接。通过课前开发导学案,课上运用导学案教学重视学生的建构过程和兴趣培养。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循环结构
②带条件的循环结构
③跳出循环
(2)过程与方法
①教法:学案导学法、任务驱动法
②学法:自主学习法、阅读法、难点标注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理解游戏的数字虚拟的本质属性;
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理解并能应用循环结构、跳出循环。
②教学难点:将自己的思路结合游戏评价标准拓展游戏。
4.评价要点
(1)学会:导学案在课堂上的使用流程是否促进学生做出了作品。
(2)会学:导学案在课堂上的使用流程是否促进了学生掌握设计游戏的方法,促进学生会学。
(3)爱学:导学案在课堂上的使用流程是否促进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持续学习的愿望,促进学生爱学。
(二)教学过程陈述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体验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神秘的城堡中,游戏的主角小明意外收获了一个精美的水晶球,一按绿旗,水晶球不停地运动,可水晶球一落到地上就要摔碎,小明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水晶球,用手中的杆去接它,防止它落到地上碰到红色摔碎。先找同学上来玩一下这个游戏,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这个游戏有几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是如何运动的?
学生:一同学玩游戏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1)这个游戏有几个角色(2)每个角色都是如何运动的
环节二:探究新知
1、分析小明的运动情况,编写小明程序,完成循环结构。
教师:带同学分析小明的运动情况,引领同学编写程序,巡视同学的操作情况,找学生将小明的程序讲解出来,引出循环结构。
学生:通过观察回答小明的运动情况,编写出小明的程序,向同学讲解自己的程序。
2、分析水晶球的运动情况,编写水晶球程序,完成带条件的循环结构和跳出循环。
教师:带同学分析水晶球的运动情况,引出带条件的循环结构。
分发导学案,引领同学参照导学案编写水晶球程序,巡视同学的操作情况。记录如下需要调试、修改、补充的地方:
(1)小球为什么没有动?——学生没加移动语句
(2)小球碰到红色为什么没有摔坏?——没加切换造型
(3)玩下一次游戏的时候,水晶球为什么是损坏的?——点击绿旗后,没加切换完美造型
(4)全部停止的含义——跳出循环和带条件的循环
(5)玩下一次游戏的时候,小球为什么没回到初始位置?——点击绿旗后,没加移到初始位置的语句
学生:回答小球的运动情况,参照导学案上的逻辑结构表(如下表)完善小明程序,编写水晶球程序。
参照导学案把水晶球的程序编写出来,没编完小明程序的同学编完小明之后在编写水晶球的程序。在老师和导学案的共同引导下解决本课重点。编完之后,和老师其他学生共同探讨,结合自己作品思考程序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3、总结知识点
引导学生总结小明、水晶球的程序所用到的结构,一学生以板书的形式书写展现出来,其他学生在导学案上书写,互相对比。
环节三:拓展作品
1、参照游戏评价标准 讨论拓展方向
教师:结合本课的游戏,从完整性、创新性、交互性三个方面给出游戏的评价标准 (如下表),呈现在导学案上。引导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审视目前的游戏。从完整性角度看:目前游戏没有成功的条件,作为游戏设计者添加怎样的条件能让游戏成功呢?从创新性、交互性角度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水晶球运动到游戏者想要它运动的位置呢?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编写程序实现拓展
教师:深入小组巡视、引导学生拓展,发现学生拓展情况如下图所示,分层次记录学生的拓展情况。
学生:没做完的学生把游戏设计完,做完的学生依据小组讨论过程中建构的思路,拓展作品。
3、展示拓展情况
教师:依据自己记录情况分成此展示作品,表扬作品优点提升了完整性、创新性、交互性的哪一点,进一步组织学生给出合理化建议。
学生:讲解作品
(1)拓展了什么内容?如何拓展的?
(2)用到了哪些知识点和关键性模块?
三、课例评析
(一)评析此课
在情知教学理念下的立体结构课堂中,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课堂中信息传递方式既有纵向传递也有横向传递。此课例可以看出纵向传递的平台可以是师生交互,横向传递的平台可以是小组合作。“立体结构”不仅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矫正自己的不足。下面我将对促进学生课堂上学会、会学、爱学三方面目标达成过程中导学案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
1.学会:通过此课例使我知道对于课堂知识点的重点往往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和学生以导学案为教学工具结合使用共同完成。在学生看导学案过程中,教师巡视、记录发现学生借助导学案建构知识体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对课堂进行时的学情调查分析,课堂巡视后的问题往往是课堂知识点的难点。以一个任务为研究对象,学生参照导学案之前的教师语言可以称为“前语言”学生看导学案之后教师点拨的语言可以称为“后语言”。
2.会学:通过此课例使我感知导学案的“导”确是引导。但是如果进一步从作用上划分,引导分为主引导和补充引导。主引导作用下导学案的分发应该是课前或者是学生做任务之前,对学生起到一个内容、方法的传授;补充引导作用下导学案的分发应该是在教师讲授做语言引导之后,少数课例可以是在学生自主做完,教师组织纠错之后,这时导学案起到了一个引导、整合作用。在导学案的课堂上,师生应该共同合作,将教学行为中的巡视、记录、纠错等和导学案的使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共同建构知识体系。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结合具体课例思考导学案的分发时间,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会学。
3.爱学:通过此课例使我感知课堂任务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促进学生爱学。包括在最后拓展任务中的展示环节,教师在记录过程中分层次做一整理,然后按照学生做作品的难度梯度进行展示对促进学生爱学延伸课堂起到较好作用。
(二)更多思考
笔者认为去研究如何应用导学案的同时,也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开发导学案上,而且应该从课堂效果(Effect)反思导学案的开发流程。备课过程中,教师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学情和教材,开发出适合学生使用的导学案。研究如何开发导学案也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它,为了在课前开发出适合学生课堂使用的导学案,就要研究备课过程中导学案的开发流程。
无论是研究导学案的开发流程还是研究课堂上导学案的使用流程,其目标指向都是为了实现“情知教学”倡导的学会、会学、爱学要辩证统一起来。为此,笔者通过实践、提炼将导学案的开发流程和应用流程统一起来,为更好记忆、理解、应用,整合成应用导学案图。
“DPSE”代表了课前导学案的开发(Develop)、教师要在课前书写的教案(Plan)、课堂中教师要说的话(Say)、高阶效果运用导学案的课堂流程(Effect)。
我们在应用导学案“DPSE”模式时,要注意从导学案的使用流程的课堂效果(Effect)反思前面的“DSP”。
“DPSE”模式勾画了从导学案开发到使用的过程,从输入基础到输出目标,“学会”“会学”“爱学”辩证统一的过程。
导学案开发流程是备课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学案应用流程是上课流程,是“立体结构”信息传递方式的具体抓手。
“DPSE”模式图中间是:教案和教师上课语言。书写教案的原因是: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已经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会”和 “会学”目标。书写教案的目的是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思考本课的“学会”、 “会学”、“爱学”目标,并在目标的引领下,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具、板书设计、教学流程、每个流程的设计意图、每个流程的时间分配、本课的基本任务、延伸拓展任务、本课小结、作业布置等相关内容作出进一步思考。书写教师语言的原因是:用导学案上课,教师语言相对较少,因此要保证自己说出的每句话都要价值,都能浓缩精华,此外,教师语言也是从教师角度对课堂流程的细化。写教师语言的目的不是死记硬背把教师框住,而是教师对课堂主线理解地相对深刻,对上课说的每句话都反复斟酌、推敲。
哲学家认为,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不能穷尽的,只能逼近。只要我们不断地在教学中对运用导学案问题进行研究,那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深刻,也能找到更好的的答案。对导学案在信息技术学科应用这一问题,我会坚定地继续学习不断深入研究下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