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软件开发的设计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的架构师都是从业务入手,利用技术解决方案满足业务的需求。那么我们在设计软件的时候,是否有一定的套路或者说是否有一定的思维模式可以遵循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3种设计的过程模型能够给我们带来点什么吧?
什么是设计过程模型
设计过程模型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反应成现实。他必须满足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这个过程是不断探索需求和设计不断演化的过程。
第二,能够通过可视化让设计师和使用者保持观念同步的过程。
第三,让产品的交付者和产品的使用者达成合同的工程。
共同演化模型
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交织的过程。设想当我们设计某个产品/架构的时候,会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引入了新的问题,随着对问题的认知提高,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这种方式主要是设计师单独完成,是设计师不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想法具体化以后发现具体问题再加以改进。这种方式的应用软件设计中比较少见,多是存在系统级别的应用,设计师主要需要和系统,硬件设备,软件模块打交道。在商业应用中很少见。
如果说把这个演化模型理解为用户需求和技术实现之间的关系的话。更像是用户不断提出或者发现问题,技术工程师不断的解决问题,响应用户需求。
Raymond的集市模型
这个可以举一个例子,在开源 区中一个开发人员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开发了一个组件,并且将这个组件上传到了开源的 区。其他的开发人员看到了这个组件觉得很好用就用到了自己的项目之中,随着用的越多也发现这个组件的其他问题,于是就对这个组件进行优化,同时把优化后的组件分享给其他人使用。在不断的好似击鼓传花的组件打磨之后,这个最开始只是给小部分人使用的组件,逐渐经过无数“设计师”的手,变成了一个可以给更多人使用的通用组件。这个就是Raymond集市模型所要达到的目的,即通过多个“设计师”针对不同场景的反复打磨,获得最终的产品/服务。这种模式可以用到设计师同时也是用户的场景,在一些软件的开源设计经常能够看到这种模式的身影。
这种模式考虑多人对同一个产品/服务进行迭代,需要把控迭代的内容和使用的场景。
Beohm的螺旋模型
其实这种模型很想当前的原型设计法。通常我们的产品经理将需要设计的产品通过原型的方式展示给客户,这些原型除了包括功能界面还有基本交互功能。用户通过原型进行产品体验或者测试,使设计师逐渐逼近最终的产品/服务。
还有一种情况,产品团队根本就不知道用户需要如何的产品,用户自己也不知道要什么,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去做可以交互的原型给到客户。那么,他们可以做一些最为基础的页面(毛坯页面),观察用户的使用情况,并且记录使用的路径,从而形成设计模型。这种模型在互联 设计中比较常见,因为互联 设计比较讲究时效性和用户体验,这种方式可以用最少的成本,最短的时间快速试错,加快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做到快速迭代。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