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之车企数字化转型 – 正确理解软件定义汽车(一)

软件定义汽车成了一个非常火的词,火到似乎软件就是汽车未来的唯一发展方向。于是乎,资本开始追捧;车企开始大肆招聘软件开发人员;而汽车软件开发人员也开始待价而沽,年薪从十几万元开始飞涨至百万。围城外的从业人员蜂拥而至,围城内的也在转型内卷。这时候,你对汽车软件稍有不同的意见,感觉就会被拍死在沙滩上。

俗话说,“缺啥补啥”,作为传统的主机厂,软件不是他的强项。所以,完全可以理解他对软件定义汽车的渴望。但是“尘归尘,土归土”,我还是想给过热的软件定义汽车泼一瓢冷水,让事物回归它的理性发展轨道。同时,也防止望文生义,认为软件就是汽车的一切,把硬件打入地狱。

软件定义汽车的说法起源自哪里呢?

百度百科显示,软件定义汽车,Software Defined Vehicles(SDV),最初是由百度高级副总裁、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在2016年提出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决定未来汽车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软件技术,而不再是汽车的马力大小,是否真皮沙发座椅,机械性能好坏。(图一)”。看到这个解读,我不得不感慨,一辆不考虑机械性能好坏的汽车还是车吗?有人敢买吗?对笔者而言,如果造车而不考虑机械性能的好坏,哪怕堆砌再好的软件,我绝不会购买,毕竟,我也怕死啊!或许,这种演讲只是为了一个噱头,但或多或少,他误导了一波人。于是,赶紧查找外文资料。看看软件定义汽车到底出自哪里。这一查,吓了一大跳,软件定义汽车的渊源居然这么久。

图一

早在2000年的时候,ICT行业已经走在了技术前列,提出了软件定义无线电 Software-defined Radio (SDR)、软件定义 络Software-definedNetwork(SDN)等概念。虽然软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感觉 络还是软硬一体的完美结合。那么,汽车行业是从哪里开始提出这个概念了呢?

最早的出处或许已经无从考证了,但现有的资料显示,通用汽车在2002年内部已经成立“Software Defined Vehicle”团队专注于汽车软件。早在2007年2月份的IEEE会议论文集中(Software Engineering for Automotive Systems conference),一篇“Engineering Automotive Software”的论文提出了 “beginningan era of the Software Defined Vehicle” 的概念(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Engineering Automotive Software.pdf(tum.de))。除了SDV外, “软件定义汽车” 的另一种翻译,即”Software Define Car (SDC)”,笔者是在Linaro 站发表于2010年的一篇白皮书中看到。

虽然 “软件定义汽车 (SDV)” 的概念较早被提出,但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什么热度。尽管各大汽车行业的主机厂和Tier1已经意识到这种趋势,开始对整车的电子电气架构,包括车内基于信 的通信 络进行改造,升级转型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转型还来自其他,例如,市场压力,成本压力,节能减排,法令法规等方面的推动。)。但软件定义汽车基本在不温不火中前行。直到2014年,特斯拉发布了他的新款Model S,并将其AutoPilot软件(严格意义讲属于Semi Autonomous,半自动驾驶)部署,其新颖的电子电气架构,人性化的座舱系统,性感的人机交互方式,引起业界广泛关注。软件定义汽车开始预热。

时光流转到2019年,大众集团的CEO,HerbertDiess,宣布大众集团将成为“software driven car company”,于是开启了汽车行业向软件转型的潮流。软件定义汽车开始了新一波的热度。有意思的是,迪斯用到的词是“Driven” 而不是“Defined”。其实,一字之差,其侧重点还是不完全一样的。“Driven”,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定义软件为汽车的新的增长引擎,但是并没有否决汽车机械及硬件的工程之美。

在2020年8月14日下午举办的“中国汽车论坛”分论坛上,当时的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事业部, CTO蔡建永在题为《华为计算与通信架构使能软件定义汽车》演讲提到:“软件定义汽车即软件将深度参与到汽车的定义、开发、验证、销售、服务等过程中,并不断改变和优化各个过程,实现体验持续优化、过程持续优化、价值持续创造”。这个提法,与百度的讲法高低立现,更严谨,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汽车工业的敬畏。

图二

软件与硬件应该是汽车不可分离的一个有机整体。硬件是汽车的“骨骼肌肉”,而软件就是汽车的“思想灵魂”。没有骨骼的灵魂是孤魂野鬼,没有灵魂的肉体是行尸走肉。这个,从中汽研关于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对汽车软件和硬件也做了很好的明示解读(见图二)。硬件虽然不能迭代,但硬件为软件升级迭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硬件不支持,再好的软件,也无从OTA升级迭代。我相信上汽荣威的车主对此应该深有体会。因为车辆出厂的信息娱乐系统硬件性能太低(关键是便宜),使用2~3年的汽车OTA,基本与自家车辆无缘了,升级后各种卡顿。说好的终生免费升级,变成了一纸空文。

软件定义汽车为什么会如此火爆?

对标至汽车,偏向制造业模式的传统车企具有较固定的盈利模式。如同当年的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转型一样,长远来看,技术上,随着5G,甚至6G的通信技术发展,以太 协议在汽车内的落地并开始替换CAN/LIN的总线架构;市场上,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的诉求推动,汽车电子电气化架构必然做出转型。随着产业的发展,大部分汽车硬件终将会进入产业稳态阶段,形成硬件接口及基本配置的标准化,维持较稳定的利润率水平;软件由于迭代周期快且每家主机厂的功能定义,场景实现不一样,将形成汽车的差异化竞争点,赋予汽车新盈利模式。

据麦肯锡预计,纯电动车型中,软件单车价值量将由2025年的 0.23 万美元增长7倍至2030年的 1.82 万美元。同期 ECU/DCU、传感器、动力系统(除电池)及其他电子器件增速分别为 37%、 27%、-7%、5%。市场趋势的研判,也反映了汽车当前交付模式下的困惑 (见图三所示)。

图三

实践中,特斯拉已构筑初阶车企软件盈利模式。硅谷出身的特斯拉已证实一条软件大规模变现的可行性路径,分为 FSD 付费、软件应用商城及订阅服务三种模式(见图四)。这三种模式包括 (当然,这三种软件收费模式能否在国内实践成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2)软件应用商城:类似手机应用商城,可即时购买性能升级软件包(包括辅助驾驶功能、FSD 及各类性能升级包),通过OTA进行升级。

(3)订阅服务:2019Q4推出定价9.9美元/月的车联 高级连接服务,包括流媒体、卡拉 OK、影院模式等功能。2020Q2,特斯拉宣布计划在年底推出定价100美元/月的 FSD套件订阅服务,为FSD的使用提供另一选择。同时,特斯拉在利用车主的驾驶行为数据,销售UBI保险业务。这些基于软件的创新,确实开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图四

展望未来,汽车软件还将改变现有的汽车供应链。传统的Tier1,Tier2的供应关系将会打破;整车厂会逐步掌控自身的系统及软件研发,并很可能制定自身的软件框架标准,并出现能满足要求的专业软件产品Tier1;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也将会出现新的汽车生态,形成更多的第三方合作伙伴而不是单纯的客户-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见图五)。这些改变,对传统的汽车供应链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目前主机厂的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和组织人才提出了重大挑战。例如,未来的供应商管理如何应对? 软件供应商如何管?三方生态合作伙伴如何管?组织有相应的人才吗?

图五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汽车整体不可分割的硬件,它也会同步发展,新的工艺与材料的引进,环保意识的增强,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驱动,新的汽车机械结构,动力系统,底盘系统也会层出不穷。同时,为了支持软件的OTA,传统以低价消减硬件成本的采购策略也将会发生改变 – 从一次性的成本考核转变为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成本考核。汽车硬件性能将会被预留,芯片性能也会被预置。

据麦肯锡,2020-2030年汽车软件和E / E架构市场预计复合年增长7%,从目前2380亿美元增长至2030 年的4690亿美元 (见图六)。尽管销售收入的大头还在硬件相关领域,例如ECU电子电气改造,动力系统转型。但从年复合年增长率来看,软件(包括应用软件,中间件及操作系统)及软件相关的集成验证测试工作,占据了快速增长的通道。

图六

软件销售作为汽车行业的新的商业模式,在汽车的发展历史中将成为浓重的一笔。如果看第一个将汽车软件作为汽车销售业务增长点的践行者,特斯拉,尽管其软件销售收入在2021年占比只有6%。但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它的增长潜力。即使不计入为适应软件功能需求,带来的硬件收入增长,单纯的软件收入也以每年大约25%的增长率在迅猛发展。至2025年,软件收入将达到整车收入的14%。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在讨论汽车的性价比时,也慢慢会从对发动机,变速箱和动力系统的关注,逐步转移。可能会如同今天的手机行业,大家会讲芯片是谁家的?算力如何?性价比如何?有哪些特色功能?而传统的动力总成,底盘,车身等,会逐步变为缺省配置,不再是聚光灯下的焦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1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