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光1100亿元后,中国超导量子芯片迎突破,被比尔盖茨说对了?

#头条创作挑战赛#

芯片是华为的重要研究领域,通过旗下的海思半导体在手机SOC芯片,基带芯片以及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都取得深厚积累。

虽然海思的市场状态发生变化,但是并没有影响海思的团队运营,华为也一直在坚持高额研发投入。有付出就有回 ,华为公布了一项超导量子芯片专利。

这是怎样的芯片技术突破呢?华为开展芯片研究多样化,说明了什么?

华为公布超导量子芯片专利

华为拥有强大的芯片设计能力,巅峰时期海思半导体跻身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之一。芯片出货量甚至超越了高通等巨头,在芯片行业大放异彩。

华为在2004年成立了海思半导体,成立18年以来专注芯片设计研究。设计出的芯片包括麒麟、鲲鹏、巴龙、鸿鹄等等系列,分别对应智能终端SOC,服务器,基带和电视芯片等等。

这些只是华为芯片设计的冰山一角,在长达近二十年的芯片研发中,华为海思团队形成了7000人左右的庞大队伍,成为华为科研事业的重要力量。

为了搞科研,华为每年都会拿出千亿级别的研发投入。华为2019年的研发投入是1317亿元,到了2021年提升至1427亿元。

2022年前三季度华为的研发投入再创新高,达到了1105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提升了82亿元。华为只要在第四季度投入超过327亿元,就能继续打破研发投入新高。以华为对科研事业的态度,今年的研发投入很有可能打破纪录。

不管如何,华为都会坚持技工贸路线,用核心技术作为驱动力。好消息是,华为再次取得了一项核心技术突破。在烧光1100亿元后,实现超导量子芯片的突破。

公开资料显示,华为在11月1日公布了一份名为“超导量子芯片”的专利,这份专利摘要中提到“降低了量子比特之间的串扰”。

要知道量子比特的串扰问题一直是行业关注的技术要点,对于发展超导量子芯片来说十分重要。越来越多的国家科研机构开始瞄准量子计算领域发展,作为热门科技行业,想要取得更大的量子计算突破,那么突破相关的核心技术是有必要的。

国内研究超导量子的不只是华为,其实阿里巴巴旗下的达摩院也取得过重大突破。在新型超导量子fluxonium实现两比特量子芯片的破冰,单比特操控精度达到了99.7%。

和传统的超导量子transmon相比,fluxonium的电荷噪音抗干扰能力更强,并且在材料、制备、理论等方面都有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为了支持量子芯片的发展,国产厂商本源量子开发出Q-EDA软件,名为“本源坤元”。这是国内首个量子芯片的设计工具,在区别于的传统硅基芯片的EDA设计路径之外,开辟了专属于量子芯片的设计工业软件。

华为芯片研究多元化,说明了什么?

从华为公布超导量子芯片专利就能看出,国内对量子芯片的探索一直存在。阿里的两比特量子芯片破冰还有本源量子的Q-EDA工业软件,都对国产发展量子计算领域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

华为对芯片的研究不局限于手机,基带等实用性芯片,在前沿科技的研究方向,也探索了芯片堆叠、光电子芯片、光计算芯片等等。

再加上这次公布的超导量子芯片,可以发现华为芯片研究一直是进行多样化布局的,这说明了什么?或许说明了两点。

首先华为在探索更多芯片破局机会。

芯片发展不止一条路,华为在布局芯片堆叠时说过可以牺牲芯片面积换取性能,也能取得竞争力。

了解芯片堆叠的人都知道,这项技术是将两颗芯片叠加组合使用,组合的芯片可以是不同工艺,不同功能模块,堆叠之后取得更高的性能提升。华为在芯片堆叠领域也发布了多个专利,证明在这条路上华为迈出了不止一步。

其次是未雨绸缪,做更多的准备。

海思半导体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但华为的态度是只要养得起,就会一直养着。而且任正非也说过,他们会在山下种粮食,保障科研人员向上攀登山峰。

所以攀登山峰的过程就像是积累科研成果,未雨绸缪,面向未来做更多的准备。

华为积极布局芯片产业,不管在产业链的状态如何,都不会改变前进的决定。看来被比尔盖茨说对了,不卖芯片只会让国产芯片自给自足,而美国将失去很多高薪工作。现在大部分的美企开始了裁员热潮,无疑验证了比尔盖茨的言论。

总结

华为不会停止科研的脚步,在芯片这条路上,华为走过了将近二十年。未来的路还很长,华为依旧努力着,奋斗着。相信在芯片堆叠、光电子芯片、超导量子芯片之后,华为还能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