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四小龙:商汤、旷视、云从、依图,占四成市场,加快上市步伐

获取本 告PDF版请见文末 出品方/分析师:东吴证券 侯宾 姚久花

1、AI 行业持续高景气,“AI 四小龙”积极加快上市步伐

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迎来上市高峰,多家 AI 企业先后冲击资本市场。格灵深瞳、创新奇智、第四范式等公司已经分别提交科创板和港股的上市申请,“AI 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已于今年 7 月成功过会,成为 A 股市场人工智能第一股;云天励飞于8月成功过会;同为“AI 四小龙”之一的旷视科技目前在二轮问询阶段。8月27日,“AI 四小龙”之首的商汤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

1.1. AI 历经三次发展浪潮,开启认知智能时代

AI 发展历经60余年,经历三次发展浪潮,当前正处于第三次发展浪潮之中。

2011 年至今,大数据、云计算、互联 和物联 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泛在感知数据和图形处 理器等计算平台推动以深度神经 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场景多元化。

目前 AI 发展处于第三代,即认知智能时代。

当今人工智能主要专注于执行特定任务,其应用覆盖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及数据科学。

AI 从技术阶段上主要分为运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三个层次,目前 AI 在需要外部知识、逻辑推理或者领域迁移的认知智能领域还处于初级阶段。

1.2. AI 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四小龙”占据计算机视觉应用主要市场份额

作为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环节,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根据沙利文的 告,预期全球人工智能赋能的商业价值将于2025年达到 10 万亿美元,占2025年全球 GDP 的8.6%,2020-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7.2%。

艾瑞咨询 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包括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人机交互、机器学习、知识图谱与 NLP、AI 芯片等)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带动产业规模将超过16648.3亿元。

2019年-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品CAGR达26.8%,人工智能带动相关产业CAGR达27.8%。

未来约30%-45%的市场是人工智能创业企业所占据,外围赛道切换而来的互联 公司、云服务公司、大数据公司、信息技术服务公司、通信设备公司以及个别科研院所将切分其余市场。

人工智能软件预计是未来十年增长最快的商业领域之一。

作为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环节,人工智能软件连接起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并正在重塑着我们的经济和日常生活。

根据沙利文的 告,人工智能软件预计是未来十年增长最快的商业领域之一。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218亿美元,2020-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9%。

计算机视觉软件占据全球人工智能软件市场最大板块。人工智能软件市场可细分为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以及数据科学,通过人工智能模型的量产,具有主要感知能力的计算机视觉已成功被商业化。

根据沙利文的 告,计算机视觉软件行业的壁垒主要包括:全栈人工智能及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力及针对垂直行业新型需求的持续创新能力;强大的计算基础设施,如超算设施及数据中心,以及在基础设施上进行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及开发应用程序的能力及经验;人才的获取及留用。

根据 IDC《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2020上半年)跟踪》 告,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自 AI 云服务厂商以及新兴的 AI 技术服务公司、边缘智能应用,面向行业垂深场景的小型 AI 服务公司也贡献了一定的市场规模。

从市场格局来看,以海康为代表的传统 CV 公司在客户中日益活跃,“AI 四小龙”占据中国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半壁江山。

在语音语义应用方面,科大讯飞、百度智能云、阿里云在该领域市场份额最为突出,明星创企也能够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随着应用场景在 AI 产业规模化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未来 BATH 类公司将占据更高市场份额。

2、AI 落地场景多元,产业链相关机会值得关注

2.1. AI 赋能千行百业,助力实体经济跨越式发展

AI 具备“赋能”特性,向百行千业广泛渗透引发深度变革。智能化变革已成为全球范围的大势所趋,在应用层面,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典型的使能型技术,主要面向特定应用场景的差异化需求形成具体产品或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AI+细分行业的模式已经形成了“技术推动产品、产品核心行业”的良性商业闭环,多数企业、产业会选择市场空间大、存在明显痛点且与自身技术优势匹配的行业进入,利用AI技术在主营业务流程及产品设计阶段更好地贴合用户需求,在生产过程中自动完成个性化生产,找寻业务新增长点。

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行业市场份额主要集中于政府城市治理和运营。

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中,政府城市治理和运营(公安、交警、司法、城市运营、政务、交运管理、国土资源、监所、环保等)占据49%客户,互联 、金融紧随其后,分别占据18%和12%。

AI 助力实体经济跨越式发展。

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革新旧产业引发产业的再次增长;推动知识共享,使得知识经济进入全新阶段;各类行业专用智能芯片迅速发展,催生更多AI新产业和新产品出现。AI核心技术将不断完善,其应用层的发展逐步向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迈进,并不断深化与垂直场景的融合。

2.2 终端和垂直行业与 AI 融合加速,产业链投资机会涌现

AI 产业链投资机会涌现。随着图像识别及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深度学习等AI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终端和垂直行业与 AI 的融合将持续加速。

埃森哲研究表明,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潜力使各行各业公司的盈利平均提高38%,将使12个经济体在 16 个行业的产出提高 14 万亿美元。

热门AI+领域主要包括:AI+泛安防、AI+医疗、AI+工业、AI+教育、AI+零售以及无人驾驶。

AI+泛安防:AI 优势与安防行业需求契合,解决行业痛点。

随着2016年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地在安防行业开始应用,行业逐步从被动监控转而主动识别,安防监控、公安数据相关领域面临的海量异构数据难处理、缺乏关联性、缺乏全警种智能应用能力等痛点被有效解决。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安防产品产值达到了284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全球安防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526亿美元。

AI+医疗:打通数据壁垒成发展关键,市场将进入快速成长期。

AI+医疗算法生态趋于成熟,传统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和医疗服务中的结构化数据处理,医疗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减少误诊误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AI+医疗的需求旺盛,疫情的影响也使AI+医疗的优势更加凸显,艾瑞咨询预测2020-2022年AI+医疗市场规模的CAGR将达到51.9%,2022年将超过 70 亿元。

AI+工业: 智能质检应用成熟度最高。

目前 AI 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场景主要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产品智能化研发设计、智能质检和生产设备的预测性维护。其中“智能质检”利用 AI 中图像识别等技术,可以解决传统质检中人工成本高、无法长时间连续作业与缺陷检出率不高的问题,是成熟度最高的应用。

AI+零售:CV技术应用落地,AI投入占比主要零售商数字化建设将超25%。

AI 技术在新零售中的应用主要以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为主,深度学习主要应用于数据建模 和产业优化。其中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数据采集方面价值显著,能够通过对消费者行为和商品的识别,对门店经营情况进行量化,是后续优化经营策略的必要基础。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现代渠道主要零售商数字化建设投入为285.1亿元,其中AI 投入为 9 亿元,占比3.15%,预测2022年数字化建设投入将突破700亿元,AI 投入占比将超过25%。

AI+教育:AI 渗透各教学环节。

校外教育方面,在线教学用户体验不佳、教学效果难以评估,智能化产品及 AI 应用仍需进一步探索;校内教育方面,各级学校信息化设备普及度仍较低,缺乏核心教学数据,故智能设备、智能整体方案落地是该部分的关键。 AI 技术已经逐步渗透教学闭环,从教学侧和学习侧双侧一齐赋能教育行业。

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是智能化的终极体现,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信、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及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

自动驾驶从概念提出到发展到现阶段,最重要的两个目的是降低驾驶风险提升安全,进而降低成本实现量产。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与 5G 通讯技术、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术共同发展,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车企将加快落地自动驾驶路测项目。

总体行业规模增速较快,2016-2019年我国智能驾驶市场规模由490亿元增至1702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市场规模可达2358亿元。

3、人工智能持续落地,AI 企业致力打造自身核心优势

3.1. AI“四小龙”发展值得关注:商汤、旷视、云从、依图

国内 AI 四小龙分别为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和依图科技。在计算机视觉应用领域,“四小龙”已经抢占了超过40%的市场份额。

根据IDC中国2020年的研究 告显示,2020年市场份额前五名的分别是商汤科技,旷视科技,海康威视、云从科技、依图科技。

商汤科技:

根据招股书披露,公司上市前估值已经达到120亿美金,如果顺利上市成功,有望成为A/H 市场仅次于海康的第二大人工智能企业。

综合比较各 AI 公司2020年的财务数据,我们看到商汤是我国继海康、大华、讯飞之后业务规模最大,员工人数最多的 AI 公司。

商汤的商业模式为 SenseCore(通用平台)+四大落地场景。

商汤的通用平台SenseCore包括:

(1)大量高效的模型生产能力,

(2)包括超算集群在内 AI 基础设施赋能数据中心(AIDC),

(3)自研的 AI 芯片及ISP芯片等。

公司主要的落地行业包括智慧商业(2020年收入占比43%),智慧城市(40%),智慧生活(13%)和智慧汽车(5%),和其它 AI 公司及海康的落地场景构成类似。

旷视科技:

是专注于人脸识别的技术公司,拥有自主研发深度学习框架,通过商业化探索成功金融、安防等领域的垂直化人脸解决方案,在美图秀秀,淘宝等互联 领域有良好的应用。

公司早于“四小龙”其它三家公司成立,三位联合创始人印奇、唐文斌、杨沐均毕业于清华姚班。公司的核心系统平台为自动研发的Brain++人工智能平台。

Brain++包括深度学习框架天元MegEngine、深度学习云计算平台Meg Compute以及数据管理平台MegData,将算法、算力和数据能力融为一体。

云从科技:

孵化自中国科学院,是首个同时承建三大国家平台的企业,同时参与国家以及行业标准制定。

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为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周曦博士。公司自主研发了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云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结合了多模态感知数据及业务数据的推理和决策,深入行业应用场景对业务流程各个节点进行智能化改造,优化人机交互体验。

其产品主要包括基础操作系统、应用产品和核心组件等服务,服务主要包括公有云服务、风控服务和智能化运维服务。

云从科技主要基于自主研发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及其应用产品和AIoT硬件设备,面向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个领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依图科技:

成立初期长期专注安防领域并获得市场认可,资本加成后,开始切入金融、医疗、制药、芯片等其他市场。

公司成立于2012年,创始人为ULCA统计学博士朱珑及前阿里资深云计算专家林晨曦,当前拥有约700名员工。

公司于2013年为苏州公安开发了车辆识别系统,将套牌车的识别率从不足30%提高到90%,随后又推出了人脸识别系统并同样取得成功,从而率先在安防领域展开布局。公司以“AI芯片”为战略,致力于全栈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普及。

3.2. 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多家公司进入收获期

海康威视:

是以视频技术为核心的智能物联 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业务聚焦于综合安防、大数据服务和智慧业务。

经过二十年视频技术领域深耕,通过构建开放合作生态,为公共服务领域用户、企事业用户和中小企业用户提供服务。

随着公司感知平台、数据平台和应用平台的积累沉淀,毫米波、远红外、X 光、声波等感知技术的加入,公司将进入又一个增长新周期。

根据公司近期发布的2021半年 :

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339.02亿元,同比增长39.68%,实现归母净利润64.81亿元,同比增长40.17%,实现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62.21亿元,同比增长39.39%,半年 业绩大增超市场预期。

公司是传统安防行业龙头,在A&S“全球安防 50 强”榜单中,公司连续 4 年稳居行业第一,已经成长为全球行业龙头。

随着步入AIOT时代,传统安防行业边界逐步模糊,视频监控作为“泛安防”的关键环节,应用场景广泛,随着智慧城市、企业数字化的推动,公司的成长空间打开。

科大讯飞:是AI技术前沿企业,智慧教育助力公司发展。

公司在核心技术层面始终保持国际领先,持续树立技术壁垒和领先优势;同时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规模应用,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多行业、多领域的深度结合。在教育领域,通过 AI 算法对数据持续分析,实现因材施教、减负增效。

智慧教育产品已在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广泛应用,与全国超过3.8万所学校深度合作,服务过亿师生。2021H1,公司业绩增长超预期,实现营业收入63.1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28%,实现归母净利润4.1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2.12%。

大华股份:

早年从事安防相关产品与服务,后延展机器视觉、视频会议系统、专业无人机、智慧消防、电子车牌、RFID射频识别及机器人等新兴视频应用,当前是全球较领先的以视频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提供端到端的视频监控解决方案、系统和服务,且持续探索新兴业务。

奥普特:

是机器视觉光源龙头,产品定位中高端市场,产品逐渐覆盖镜头、相机、视觉控制系统、光源控制器等环节。公司的视觉控制系统包括视觉处理分析软件和视觉控制器,其中,视觉处理分析软件产品包括SciVision视觉开发包和SciSmart智能视觉软件。公司对标康耐视和基恩士,逐渐发力软件算法。

中科创达:

专注于Linux、Andoid 和 RTOS等智能操作系统底层技术及应用技术的开发,以中游赋能者的角色助力并加速智能软件、智能 联汽车、智能物联 三大核心领域的产品化和技术创新,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

公司2021年H1实现营业收入16.94亿元,同比增长61.4%,两年CAGR为51.8%;实现归母净利润2.77亿元,同比增长58.9%,三大板块业务在2020年全年高增长的情况下增速仍有提升,智能软件(+30%)、智能汽车(+70%)、物联 (+137%),彰显公司优质成长性。

4、风险提示

1)运营商收入不及预期:

运营商收入端持续承压,被迫削减建 规模或者向上游压价。

2)政策扶持力度不及预期:

国家对5G、物联 等创新领域扶持政策减弱,运营商部署5G/NB 络意愿减弱,进度不及预期。

3)5G产业进度不及预期:

5G标准化和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产品单价大幅提升,商用部署时间推迟。

4)5G 建进度不及预期:

5G应用相关技术支持力度不达预期, 络建设放缓,终端拓展进度不及预期。

—————————————————————

请您关注,了解每日最新的行业分析 告!

出品方/分析师:东吴证券 侯宾 姚久花

获取更多PDF版 告请登录【远瞻智库官 】或点击链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8月1日
下一篇 2021年8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