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滴滴打车和各类外卖软件是否去中心化?

去中心型商业就是:我在我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你在你的小圈子里如痴如醉。我们不再必须围绕同一个超级节点,完成交易。曾经的中心,被分散,被弱化。

有人问我: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效的连接,带来了“中心”,这可以理解。

但是,为什么?为什么更加多、更加高效的连接,又会去掉这个中心,带来“去中心”呢?这有点让人费解啊。

其实,这是个数学问题,并不难理解。比如“电视机”的例子。

以前村里都没有电视,只有你家有,你就成了街坊邻居的“超级节点”。后来电视越来越普及,一些人回家看电视了,你这个“超级节点”的重要性就变得越来越弱。这就是“去中心”。

还是不能理解?

我再给你举个例子。

你用迅雷下载过电影吗?通过迅雷下载的电影,并不是存在迅雷的服务器这个“中心”上的,而是存在无数人的电脑上。迅雷只是维护了一张列表,上面记录着:谁的电脑上有哪部电影。

当你的电脑要下载一部电影时,会自动查一下这张列表,发现30人的电脑上都有这部电影,于是就和这些电脑直接连接。迅雷这个“中心”被绕过去了。你在这些电脑上各自下载一些片段,最后拼成一部完整的电影。

这就是迅雷的:P2P下载。

没错,你听到了一个挺敏感的词:P2P。到底什么是“P2P”?

P2P的本质,不是 络借贷,不是 络借贷,不是 络借贷。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P2P,英文是“Peer to Peer”。Peer,是“平级”的意思。Peer to Peer,也就是平级对平级,直接连接,所以又叫“对等 络”。P2P的本质,就是去中心化。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心型商业之后,一个叫“去中心型商业”的未来,正在隐隐约约地向我们招手。

去中心,真的能成为商业文明吗?它真的可以比中心型商业文明,更有效率吗?

“凑份子包红包”,这是在“线段型商业”时代,用“熟人之间的信用”,解决“同质风险分担”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问题是,无法在大规模陌生人之间使用。

“保险公司”,这是在“中心型商业”时代,用“信用的超级节点”,解决“同质风险分担”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问题是,交易成本依然不低。

那么,在“去中心型商业”时代,有没有更有效率的办法呢?

也许真有。

现在因为空气、水、食物的问题,癌症发病率上升了。怎么办?买一份大病保险。但除了买保险,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水滴筹是熟人背书的典型案例。相信很多朋友都在朋友圈里看过他们平台上的筹款链接。

水滴筹从0发展到1亿多名付费用户,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它的产品的逻辑也很简单,一个生病的患者通过水滴筹来筹款,将筹款链接发送到微信上,他的亲朋好友给他筹款,这个好理解,这是一度好友。

但如果只靠一度好友,他们是很难发展这么快的,大量的二度好友,也就是朋友的朋友,参与了进来,由此他们的用户数量才快速裂变起来。那么为什么二度好友要为一个自己不认识的人筹款呢?

这是因为用户与二度好友之间的中间人:一度好友。

我们在某个筹款项目里往往会看到一度好友这样背书:“这是我亲姐姐,请大家帮忙!”“同学家的孩子,情况属实,请大家帮忙!”因为朋友的背书,我们会相信病例是真实的。解决了信用不传递问题。

每个水滴筹发起的众筹,本质上,都是一个针对特定人群的去中心的保险产品,但它是不求回 的公益保险产品。

一个没有通过保险公司这个“中心”,而是在一个“对等 络”中完成的互助保险。

这不是又回到了“凑份子包红包”的逻辑了吗?

这就是商业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线段型商业时代,凑份子包红包是分散的“同质风险分担”;中心型商业时代,保险公司是集中的“同质风险分担”;去中心型商业时代,互助保险又回到了分散的“同质风险分担”。

为什么?因为在更高效的连接下,分散的“同质风险分担”,开始表现出比集中效率更高的一面。

一家保险公司运行,如果同样收30万元保费,你觉得,它最终有可能拿出多少钱的总量,赔付给那些不幸的人呢?这就叫“赔付率”。

2005年,中国保险的赔付率(赔款和给付款总数除以总收入)是22.985%。2008年是30.366%,2013年是36.075%。

那么,去中心化时代的互助保险呢?

阿里后来推出了和“抗癌公 ”非常类似的“相互宝”。收33万元,赔30万元。其赔付率高达91%。

相互宝立刻引起了一些“中心型保险”的攻击。

但是,2019年4月,在中国保险中介发展高峰论坛上,保监会原副主席魏迎宁透露,中国非寿险公司管理费用将近40%,人身险公司管理费用将近20%。而 络互助行业的管理费用,基本保持在8%到10%之间。

8%~10% VS 20%~40%。这就是去中心型商业时代,“去中心型商业”,相对于“中心型商业”的效率。

可是,难道阿里,不依然是那个隐藏在相互宝这个“去中心”背后的“中心”吗?

是的。就像中心型商业,其实也是建立在无数线段之上一样;去中心型商业,也是建立在很多被“基础设施化”的中心之上。

百度、阿里、腾讯,都是超级中心。但是,它们的背后,其实有个更大的中心,那就是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曾经无比耀眼夺目,因为它太重要、太不可或缺了,已经慢慢从大树,变成了土壤,被基础设施化了。

当这一代的互联 巨头也被“基础设施化”之后,更上一层的“去中心型商业”,也许才会正式到来。

印第安部落都是松散的联盟结构,打仗的时候偶尔可以联军,平时没有什么管理。那这样的组织就不可能对部落成员收税。

去中心化的组织一旦想赚钱,它就必须得实现某种程度上的中心化。而一个集权组织一旦让权力分散,组织的总利润就会下降。

音乐产业就是很好的例子。历史上最早的那些音乐家都是靠现场表演获得收入,音乐家没有全国性的公司,是个去中心化的群体。音乐家有一定的收入,但是“音乐家交流协会”没有收入。

后来有了录音技术,唱片公司控制了音乐家,音乐组织变得集权了。音乐产业被做大做强了,利润丰厚 —— 但是拿大头的是唱片公司。音乐家拿的是小头。

集权,给组织带来了高利润。

再后来,私下的盗版和 P2P 络下载,打破了唱片公司的集权,音乐又变得去中心化了。结果就是唱片公司的利润下降,音乐产业总体下滑,只有少数音乐家成为明星,可以到处开演唱会赚点钱。

去中心化让每个个体都有机会成为中心,而每个中心都依赖于个体,个体一散便不成中心了。

公交车站是先有既定的一条路线,人要去目的地只能到公交站这一集中点,并且只能达到这条路线的既定的站点,如果目的地不在站点上,那么只能换一条路线或者到离目的地最近的站点后再走路过去;

而滴滴打车是每个用户发出一个出行请求,用户可以在任意一个出发地并且达到任意一个目的地,每个提供出行服务的车都是一个中心。

与之类似的例子是食堂和外卖软件,前者集中去往一个地点进行打饭用餐,后者是任意地点任意事件都可进行点餐用餐。

也许有人会问,滴滴打车和各类外卖软件都是做平台,积累用户量后他们就成为一个影响强大的中心,这个难道也是去中心化?

上述的例子其实描述的都是一个场景,出行场景和用餐场景,在这种场景中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定义是针对解决方案是否依赖一个中心来判断,滴滴打车和各类外卖软件都是一种辅助性服务工具,真正的服务主体是每个个体,滴滴打车是每个注册司机,外卖软件是每个合作餐馆,他们形成了众多多元化的中心,在这种场景中即为去中心化的典型表现。

兴奋来自于认知的升级。P2P的本质,就是去中心化。原始商业 会那种去中心型商业,是一种无意识的商业行为,其进化方向是中心型商业。

当下的去中心型商业文明,是一种自觉自发的有意识行为,是升级版的商业文明,其进化方向是全连接型商业。

想起了一个案例,一家业界内的工程公司,他们去年刚刚成立,却已占据了PP市场的一定份额,在国内几个地方和国外都有项目。所有伟大的机会,都源自于巨大的结构改变。

那就让我辈在未来的商业道路上,来寻找这个巨大的结构变化,进而抓住这些即将流行的商业机会,在市场上攫取一勺红利。

举个例子,对方先对公司生产情况评估

1生产仪器类型公司,未来2、3年内不会有问题、机型也不会有大的迭代。

2.新冠仪器需求量够大。

满足以上2点对方说我们直接从原材料厂家哪里拿料,列举了很多案例比如,它们直接短路米思米直接找其代加工厂加工同样零件。

最后对我们的零件,标准件叶同样会批量找材料方压缩材料价格。

虽然这种方法每个公司都会用,但这种直接给客户说明的却很少。

是那种非纯粹的去中心,是海星与蜘蛛结合的一种状态。分权有利于发展,集权有利于收获。比如在淘宝上谁都可以开店,这是去中心化,可以快速发展快速演变。

淘宝平台搞些管理,这是集权,但是有管理有服务才好提高效率,产生利益。 区别在于 络密度不同.

原始商业 会能连接的交易节点有限,基本上就是附近方圆几里.而去中心型商业由于互联 带来的时间坍缩和空间折叠.连接的交易节点也越来越多.连接效率会更高,交易成本更低.。

商业的底层逻辑永远不会变的,科技带来更高的效率,加速行业的发展.就像吴军老师说的“历史总会重演,科技永远向前”.刚听公司的OEM厂商介绍他的成本为什么可以这么低,质量保证前提。

农业 会,每个人都熟悉,因为连接半径很小;

工业 会,每个人都陌生,因为中心四通八达;

今天,每个人都在变透明,因为每个人都在线。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2月25日
下一篇 2020年2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