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开篇没有创始人的鸡汤感言,而是来看看曾经非常peace的一对科技领域至交如何diss彼此。
“Salesforce赢了,Oracle输了。现在的目标是争取年收入达到200亿美元。”
去年6月,全球最大企业级软件公司之一的Oracle 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他们将领先于Salesforce,在云业务领域首先实现收入破百亿。而在一年之后,不久前的8月22日,随着Salesforce披露第二财季收入达到25.6亿美元,其团队称该公司年收入突破百亿美元,CEO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在公司的收益电话会议上绕场一圈庆祝之余,发布了图1中的推文。
贝尼奥夫颇具“挑衅”意味的举动让这场巨头之争更有看头,但故事的微妙之处在于,创立Salesforce之前,贝尼奥夫曾在Oracle供职13年,并且在26岁时成为Oracle最年轻的副总裁。据财富杂志 道,当年的贝尼奥夫可是埃里森游艇上一起航行到地中海的玩伴之一,两人也曾在樱花季节共游日本,甚至连感恩节都要一起度过。然而,后来的决裂也正印证了那句更古不变的名言:Business is business。
1999年,当大多数人还根本不知道“云”是什么东西的时候,贝尼奥夫便认为在线托管软件的SaaS模式才是未来发展之道,应该提供一种方式让用户从 络浏览器访问业务,而不是非要将其安装在客户的计算机系统中。在上世纪末,这种思维具有的颠覆意义不言自明。
为了完成这一“更伟大的梦想”,贝尼奥夫巅峰时期出走Oracle。如今Salesforce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SaaS公司,而老东家在云领域苦苦追赶。在很多人眼中Oracle仍代表着传统IT和软件的领导力量,而Salesforce则代表了“移动+云”时代企业软件的新架构、商业模式的颠覆者,Salesforce收入率先突破百亿被认为是一场SaaS对抗传统模式的胜利。
End of Software —— 终结软件
穿夏威夷花衬衣、带着爱犬上班,甚至在公司里踩单脚滑行车,这是Salesforce员工眼中的贝尼奥夫,这位个性十足的老板其实在学生时期就已经很高调了。
出生于旧金山,父亲拥有一家商场,在这样的成长环境熏陶下,贝尼奥夫从小就深谙推销产品与推销自己之道。16岁时,贝尼奥夫已经展示出他灵敏的商业嗅觉:对编程十分感兴趣的他创立了一家“一人公司”,自己既做老板又做员工,为当时市面上流行的Atari 800电脑创作视频游戏,因这一项工作,那时他就已经是月入约1500美元的“小富翁”了。
上大学之后,贝尼奥夫曾在苹果公司实习做编程,他曾为轰动一时的初代 Macintosh 编写代码。后来他在采访中表示,正是在乔布斯身上,他体会到了什么是企业家的革命性创新思维, “如果没有乔布斯,就没有 Salesforce”。
毕业后加入Oracle,贝尼奥夫最早的角色是一名电话客服,这与他自己一直想做编程的想法并不相符,但在这份工作中,贝尼奥夫仍然拼尽全力。23岁时,他已被评为Oracle年度最佳雇员。不久之后,这位年度最佳的能力被埃里森看重,26岁时,贝尼奥夫成为了Oracle最年轻的副总裁。在Oracle甚至出走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埃里森仍给予贝尼奥夫很大的支持,他也是Salesforce早期的投资人之一。
后来的故事,正是大家所熟知的,由于对“云“的定义不同,这一对曾经的至交渐行渐远。对贝尼奥夫来说,“云”是一个不能拥有或打包的东西,它是 络本身的基本组成部分,客户从未真正与其进行互动或接触;但对于埃里森来说,“云”更像是一个混合推动器,为那些不希望第三方处理其数据或操作其实体资产的企业服务,它应该是Oracle这样的传统软件与新技术的结合。
当两家巨头业务有所重合之时,埃里森在公开场合表示贝尼奥夫口中的云是“虚拟云”,而“End of Software”—— 终结软件也成了贝尼奥夫坚持的口 。然而这场“云端之争”发展至今,Salesforce领先一步。
从销售自动化软件起家,为企业管理销售线索、合同、回款以及销售人员的业绩等,而后打磨客户关系管理(CRM)产品的同时,不断并购,从基础技术(云计算技术平台、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技术平台、移动技术平台、协同技术平台)、到客户成功交付服务商(如咨询、实施、定制开发)、再到密集并购数字营销全链条厂商(投放、监测、统计)都是贝尼奥夫瞄准的对象,逐步被纳入Salesforce的版图之内。
“曾经,这是个软件为王的时代;现在,这是云计算的时代!”Salesforce改变了软件的服务方式:无需本地安装、维护产品,只要设备能上 就可以享受服务,这就是贝尼奥夫的“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帝国。
“我一直野心勃勃”
被成为硅谷第一大 的《圣何塞信使 》曾评出过5位有望成为下一个乔布斯的企业家,贝尼奥夫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上榜的还有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谷歌联合创始人兼CEO拉里·佩奇等。
贝尼奥夫对此并不谦虚,“我一直雄心勃勃,这并不是什么秘密。”如今再看Salesforce的发展脉络,如果说初期是颠覆性的创新,那么在其日后10多年的发展中,靠得则是把握住了每一个关键的爆发节点。
“我在技术行业里呆了30多年,从来没有看到过哪个其他的领域经历如此多的创新,技术领域的变化速度非常快。云,移动技术,数据科学和物联 正在改变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角落。”
从 2012 年开始,Salesforce开始在 交应用上布局,在他们看来,过去的客户关系是基于线下进行的,用电话联系,而发展至今却几乎都融入到了 交 络中,Salesforce以最快的速度支持Facebook和Twitter等平台,通过服务大客户不断提升能力,产品也因此比对手要领先一到二代。2014年10月,Salesforce又宣布成功开发其客户平台,将Salesforce的服务,包括销售,服务,营销,分析, 区和移动应用相结合。
如今的Salesforce已拥有15余万客户,预计年收入破百亿。然而,正如SaaS领域一直被投资者诟病的那样,从创立至今已走过18个年头、处于领先位置的Salesforce虽然收入可观,但仍没有取得可持续的正向净现金流。研发以及销售费用的巨额支出使得Salesforce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但数据显示,其亏损比例已经逐年降低,2016财年净利润率为-0.7%。
对此,贝尼奥夫持乐观态度,并且对自己的“帝国”相当有信心。在他看来,收入是决定企业利润的天花板,代表一切,而收入来自客户。对于SaaS领域的发展,业内人士持有一种共识:即SaaS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获取客户的竞争,早期获得的客户越多,未来盈利空间就越大。目前Salesforce拥有15万的客户量让贝尼奥夫有底气在研发上一掷千金,而稳定的续费率以及不足9%的客户流失率,更让贝尼奥夫信心十足。
“企业服务发展的最终方向是AI”
从工具到平台,Salesforce用18年的时间成长为行业中的“巨无霸”。而现在,Salesforce不仅成为了旧金山最高的地标性建筑“枢纽塔”(Transbay Tower)的关键承租人,其业务也开始新的布局:全新的Salesforce AI产品面市,贝尼奥夫也为这款产品起了一个记忆点十足的名字——爱因斯坦(Einstein),全面向人工智能进军。
在贝尼奥夫的版图里,未来的企业服务也将颠覆如今的模式,企业将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决策,而非传统的重人力模式。以数据服务作为底层基石、以PaaS平台提供服务、进而提供营销、咨询、市场分析等多种应用,属于Salesforce的企业服务生态帝国景象逐渐清晰。
Salesforce曾以5.6亿美元拿下“枢纽塔”15年半的租约,同时获得其命名权。
敢于在变化的市场坏境下不断尝试新的变革,让CRM从工具走向平台,再走向 交 络,如今涉足AI,期望利用人工智能为客户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服务,巨头正是这样一步步演化而来。
“我认为企业是变革的最大平台,对整个 会的发展影响巨大。企业的创始人们,我们正处于最具影响力的位置,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对股东负责,更要为我们的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以及居住在这个星球上的同胞创造福祉。”
——马克·贝尼奥夫
「M-视野」
Meridian × dreaM
聚焦全球创投热点,解读新趋势,分享好故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