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被关停转眼就“借尸还魂”,教育类APP为何总涉黄?

【未来 教育3·15特别 道】

随着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的节节攀升,移动互联 技术迅速融入到教育行业中,催生了一批学习类APP。

但值得警惕的是,涉黄、游戏和商业广告泛滥、侵犯用户隐私等问题突出,而在严管之下仍有不少APP顶风作案。

今年教育部门为治理校园APP连出重拳,继今年年初发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近日教育部又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 络安全工作要点》,提出要与 信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开展校园APP专项调研,研究制定规范校园APP管理的意见,探索建立规范校园APP管理的长效机制。

图源新华

藏污纳垢的教育APP

因其能实现及时互动反馈、提高学习作业效率等特点,教育APP深受师生欢迎。然而一度有APP成为藏污纳垢之所,充斥大量色情内容。

早在2017年“学习类App暗藏黄段子”就成为各大媒体曝光的重点,等多款学习类APP里出现色情或性暗示的图文内容。

去年1月份,未来 曾连续曝光“互动作业”APP涉黄,该APP存在有大量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低俗色情互动信息,而在其官方微信“作业小互”中,也包含性暗示的内容图片。

教育APP涉黄已从个别现象演化为 会现象,多家媒体陆续 道过。

据新华 道,在一款 称“中小学生学习好伙伴”的APP“作业狗”上, 交功能的“遛一遛”版块中,常常可以见到“全 处CP”“刷赞送会员”等信息。在其“醉校园”聊天区,还发现有用户不断发黄色图片和引诱性文字,多次投诉仍然封不住。而且其聊天区基本是不设防的,任何人都可以注册为用户发布照片和言论,有些涉黄内容2017年就出现了,运营商一直没有采取任何屏蔽措施。

去年底,南方都市 测评30家热门教育类APP也发现,学习宝、天天练乐乐课堂两家APP的 区版块内含不良内容,其中学习宝内有未成年人发亲吻自拍、大尺度照片等软色情内容。

为了打击屡禁不止的教育APP涉黄问题,在去年4月,国家“扫黄打非”部门就发起保护未成年人的“护苗2018”行动,教育APP首次被列为重点整治对象。

教育部今年初又发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大量严重违规的APP已经下架。

中国扫黄打非 在今年1月发布的《2018年“扫黄打非”工作述评》显示,“扫黄打非”部门在2018年对学习类移动应用开展专项整治,监测核查了“互动作业”“小猿搜题”“纳米盒”等20余个学习类APP。其中曾被未来 多次曝光的“互动作业”存在大量低俗色情信息,责令APP停止运营并给予罚款5万元,“纳米盒”APP部分 络出版物涉嫌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 会公德内容,责令关闭涉事内容板块并罚款8万元。

“越界索权”:教育APP侵犯未成年人隐私

今年1月起,中央 信办等四部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在治理整顿中,相关部门发现,相当多的APP都存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

在近日工信部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电信服务质量通告》中,“猿题库”、“校内外”等教育App被通 。其中,猿题库因未公示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等问题被督促整改。“校内外”则因擅自收集使用用户信息被下架。

一些手机App强制收集、使用隐私用户隐私信息,在不经意之中侵害用户合法权利,严重威胁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甚至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尤其是对学生用户来讲,信息倒卖带来人身安全隐患尤为值得警惕。

她建议青少年自身需要提升 络素养,养成良好上 习惯,不在任何APP上完善过多的真实资料信息。此外,信息一旦泄露,要及时同软件运营者或 站运营者取得来联系,防止个人信息进一步被恶意传播。

以学习之名借游戏诱导消费

除了以上问题外,目前不少App还逐渐成为了 络游戏的藏身之所,诱导消费。

据央视 道,深圳的赵先生反映,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每天都在使用一款名为“一起小学学生”的手机App,老师会在APP上布置家庭作业。但他发现孩子在完成作业后继续抱着手机不放,他仔细查看后发现,App中出现了 络游戏的界面。

据了解,这款APP可通过做题可获得内藏的“成长世界”等多款游戏的虚拟道具励、建设自己的家园。某家长更是在孩子的缠闹下为这款教育软件内藏的游戏连续付费了1200余元。

央视截图

据经济日 道,有的APP还可以通过充值人民币获得“道具”。在一款名为“阿凡题搜题”的APP中,其内设的“脑力挑战中心”中有速算、成语、诗词、英语单词等游戏比赛,用户可以通过购买“显示答案5次”“提示10次”“消除干扰20次”等道具,来提高获胜几率和排名。

已被停止运营的“互动作业”此前也曾“换皮”上线,并形成4个“分身”。其旗下“小四舅”作业学习小程序嵌入第三方游戏平台,利用大量游戏吸引学生用户使用进行导流引量。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如果明知道用户是未成年人,还向其推广不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这样的小程序的话,大平台本身就是有责任的,这违反了国家 信办相关的法律规定,同时也违反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资料图/视觉中国

顶风作案屡禁不止为何般?

今年年初,教育部发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明确要求停止使用含有色情暴力、 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及链接,或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APP。

自《通知》下发后,大批APP被整治下架,但仍有部分APP顶风作案,上述不符合规定的问题时有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严重制约着教育的良性发展, 会影响极其恶劣。

例如在通知中教育部门已经明令禁止通过APP公布学校考试分数和排名。但据新华 道,通知发布后有学校就暗示家长还可以通过有关APP查询孩子的期末考试分数和排名,登录一看,如果需要了解个性化信息如孩子学业诊断等则需要付费,其中还嵌入了培训机构广告。

教育APP违规屡禁不止,家长怒不可遏,背后究竟为何?关停一个转头又可以再开发一个,面对低门槛的教育APP,各部门又该如何监管?

除此之外,在李建华看来,教育APP治理现在还需要各部门协同整治,“从教育APP内容这一块来讲,提供哪些内容、有怎样的师资力量等的的确确教育部门也能管。但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教育APP太多了,这一类的管控,除了教育部门之外,像公安、 信、工信等多部门也都要参与进来。”。

对于如何监管校园APP,教育部近日印发的《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 络安全工作要点》也提出与 信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开展校园APP专项调研,摸清底数,研判形势,研究制定规范校园APP管理的意见,规范第三方校园APP的引入和自主开发校园APP的建设,探索建立规范校园APP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重点加强学习类APP的规范管理。

精彩推荐

◆专家解读来了!从政府工作 告看2019教育发展大势

◆俞敏洪建言培训机构整治:增教师证考试机会,整顿讲方法

◆理优教育“停课”,家长哭诉:课还没上,两年的工资没了

◆尚德、新东方等被“拉黑”?多地公布培训机构“黑白名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2月16日
下一篇 2019年2月1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