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Pro上这几个精彩的App 或许可以帮助设计师从无到有完稿

  很多人都在问iPad Pro能不能拿来做设计?这答案在iPad Pro刚推出时问,可能得到的回答是还不太适合,因为即使硬件强大,又有Apple Pencil,但缺乏软件可以完成工作,不过现在距离第一部iPad Pro推出已经一年多了,软件已经比当时完善很多,老牌子Adobe的Lightroom有iPad版,还有相当多原生iPad Pro的设计App,去年5月《纽约客》杂志也用iPad Pro创作封面,现在再问iPad Pro能不能拿来做设计,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iPad上有几套很知名的设计软件,包括《Affinity Photo》、《Procreate》、《Shapr3d》、《Morpholio Trace Pro》等,分别在平面设计、绘图、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都很有代表性,之前有个机会碰到了开发者,聊起时,可以感觉到他们因为iPad Pro及Apple Pencil的出现,得到了很大的发挥空间,一些理想中的、有效率的、直觉的功能,都在iPad Pro上实现了,可以实现的原因包括:

~iPad Pro的强大的图形处理性能。

~有笔,与手指并用,比使用键盘、鼠标要直观,一笔一画是有触感的。

~iOS 11全新的Metal架构,加快图像的运算跟反应速度。

~第二代iPad Pro屏幕支持120Hz的刷新率,Apple Pencil的笔触更顺畅,对一笔一笔画出作品的设计师来说,这是很有感的提升。

  不过硬件都是基础,程序的界面、流程、和其他软件的兼容性,有没有符合设计者的需求,才是重点。

《Affinity Photo》

  这套修图程序被很多人认为可以取代Adobe的Photoshop,

  我自己是惯用Lightroom及Photoshop在修图的,接触到《Affinity Photo》之后,发现逻辑、图示,跟Photoshop算蛮接近的,要转移或互用不是太困难,也支持导入RAW格式修图,另外《Affinity Photo》与PSD、TIFF、EPS、SVG、EXR…等文件格式兼容,与其他修图软件,以及自家的《Affinity Designer 》都可以互用。

(想到iPad版的Photoshop,不是桌机的完整移植,而且Affinity是一次付费的,或许对学生来说负担比较小….)

  iPad Pro的性能让使用《Affinity Photo》修照片时,反应速度相当快,手指滑动同时,修改的效果都是即时作用。《Affinity Photo》最让人惊讶的应该是它的去背及移除功能,非常直觉,基本上只要选取好物件,就会自动做出精细的处理,以移除来说,感知背景的能力非常强啊~用笔做细微调整,也比鼠标有临场感得多,就修片工具来说,并不比Photoshop少。

  Affinity系列另有一个软件叫《Affinity Designer 》,这是向量绘图用的软件,类似Adobe的illustrator,面向插画家的,《Affinity Designer 》目前只有PC版,但开发者透露,预计5、6月时,就会推出iPad版。特色是可以在向量作品里,同时也使用点阵作画。

  前面提到iPad版的功能跟PC版都一样,但iPad全靠手势跟笔来操作,对开发者来说,就必须把某些键盘的功能,都转化成都用手指操作,而且务必保持直觉,这也是iPad版跟PC版最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在iPad上,要画出或选取正方形时,以多点触控代替Shift的功能。

  也有一些为Apple Pencil打造,专有的操作方式,比方绕笔调整打光光源。

《Procreate》

  这套绘图软件在插画家之间也很知名,工具之多不开专文大概讲不完。

  除了专业功能外,《ProCreate》蛮跟我们强调的一点是「快」,运作速度快、工作效率快。

  效果速度快是因为它充分利用iPad Pro的GPU性能,比方选择图层做模糊或上色特效,都是即时反应,即见即所得。另外《ProCreate》也支援iPad Pro的P3广色域,因此可以更好的显示作品上的色彩层次。

  利用手势跟Apple Pencil加快作画的效率,也是《ProCreate》强调的,现有的工具里比方有自定义笔画、透视线辅助、直接拖曳着色、QuickMenu …等快速操作的工具,尤其是QuickMenu。

接下来

《ProCreate》将推出4.1更新版,会加入更多提高效率的快速操作法,包括:

~变形:新增扭曲变形、拉住 格节点变形、

~快速画线:画线时长按Hold住Apple Pencil,就可自动拉出平滑的线条、曲线、形状…等。

~对称 格:自动生成对称的笔触或物件,这可以节省很多作画的时间。

  这类绘图软件每个工具都很多(也必须这么多),决胜点就在处理速度、效果精致度

  跟UI是不是清爽快速又直觉了,在整理工具选单这点,《Procreate》善用手指跟Apple Pencil互相搭配,熟练之后操作速度会非常快,看看开发者自己行云流水的手法就能看得出来。

《Shapr3d》

  这是一套做3D建模的CAD工具,且专为iPad Pro的多点触控设计,可以用手势在3D空间里拖移,画出各种样式的立体物件,不只是画图,也可以精确的量出尺寸、长度、角度、轴线…等工具,如商品设计、珠宝、玩具、零件、建筑、室内…等工业设计领域都可以适用。

  这是我这素人学了半小时之后会的东西…XD

  目前《Shapr3d》只在iPad Pro这平台上线,还没有Surface版的,因为公司还很新,因此先选择开发iOS版的,据开发者提到,这跟iPad Pro这平台性能强,开发环境较好有关,未来也不排除会做Surface版的。

  在《Shapr3d》画好的成品/半成品,可以导出3D打印,也可以存成STL、STEP、IGES、SHAPR、XT等文件格式,继续在Autocad、SolidWorks…之类的3D CAD软件里完稿或精修。

  开发者跟我们说,其实《Shapr3d》可以让设计师从无到有做完稿,当作一个独立的完稿系统来使用,如果你习惯当成草稿工具也没有问题,在他们接触的使用者里,有很多人会用它来完成80%的工作流程,也有人只用《Shapr3d》整个设计,因为它可和很多其他软件兼容,因此要在工作流程里的那个部分使用,对设计者来说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在iPad Pro上使用有什么不同?

  开发者认为,用手指就可以在3D空间里旋转、拖曳,这是更顺畅的操作方式,对工程设计来说,80%的指令可以不用拉出菜单,直接透过Apple Pencil来完成,比方直接画出弧线、切角、挖洞、圆角…等,都可以直接从笔尖拉出,不像在电脑上可能要输入数值来做,这都是iPad Pro上比较有效率的作法。

  另外也因为直觉,使用者可更容易学会这套软件,就可以把更多时间放在发想作品上,而不是和软件奋战。(这是真的,我是文组的,学半小时就可以画出上面那个基本的型态…XD)

《Morpholio Trace》

  这是面向建筑及装潢设计师的软件(请原谅我可能不是很能深入介绍..T_T)。

  虽然面向的是专业领域,不过程式一样很重视直觉、简单的操作,计算结果也要即时浮现。

  设计师可以从草稿开始,让《Morpholio Trace》来完善,将草图精细化,比方拉入比例尺跟量尺,检查草图画出的建筑,有没有符合环境的条件,或超出建地的规范.. .等,将设计师惯用的手绘草图,加上实际数字测量,与客户沟通起来也更具体更实际。

  《Morpholio Trace》还有个很实际的工具是,你可以导入地图,直接在地图上找到要规划的区域,拉入量尺即时算出这块面积有多大,并直接在地图上大概画出想要得分区(比方哪里是绿地、哪里是建筑、哪里是公共空间…等),划分同时也计算出面积了。

  进一步要做计算的话,还可以利用iOS11的Split View功能,同时开启Numbers,拖曳数值直接运算,这对设计师在计算成本时非常有用,即时生成的表格,很快就可以拿去跟客户或其他部门讨论。

(内建模版工具,在画设计图时可直接套用。)

   《Morpholio Trace》也利用iOS11的AR开发出对装潢相当实用的功能,以iPad Pro相机对着环境里的平面定位后拍下实景,这张实景是带有真实比例,以及深度距离的,因此会自动在照片上叠加一个透视图,自动生成透视点,再对着实景照片画出设计时,线条都会自动指向透视点,而且因为是真实比例,所以也可以从 格计算出空间有多大、画出的设计有多大…等资讯。同样的,现场就可以即时和客户沟通,当场修改。

  这些都是利用iPad特性开发出的功能,虽然建筑我不是很懂,但《Morpholio Trace》的开发者提到一些很重要的观念,每个设计案都会有很多很多的沟通环节,若是透过iPad把设计带出去,客户和设计师就可以同时看到,对着设计图讨论,而设计师也可以当场在软件体上修改,即时跟客户确认,省去非常多往来的时间。

  《Morpholio Trace》的共同创办人Tour Hasagawa本身就是设计师,所以在开发时就是以设计师的需求去想,而不是从工程师的立场出发,也因此这个程式可以帮助设计师,把一个还很初期、很天马行空灵感精细化,而不是得迁就CAD程式,先设定好一堆数字,再拉出一副草图,以设计师思维出发,也是《Morpholio Trace Pro》的精神,开发者跟我们提到,从设计师思维出发,也是苹果的长处,尤其是,iPad Pro屏幕支援120Hz刷新率,让Apple Pencil作画时几乎无延迟,就很像在纸上作画,当要下笔画出灵感时,不会被工具复杂的功能干扰。

  手势及Apple Pencil的直觉流畅、iPad Pro的效能,是这些开发者共同提到的,不过可惜这次没有访问到设计公司、使用者,缺了用家的感想,但我相信对设计师来说,顺手的工具才能把灵感好好延伸成作品,而顺手的UI,也是这些App都很重视的部分,如果你正好有软件需求,或许可以试用看看啰。(iPad Pro没有降频门的顾虑…使用高效能程式应该比较没问题吧)(mobile01-Nanako0625)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1月27日
下一篇 2018年1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