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大牌金融机构APP遭仿冒,销售20倍收益率的“国债”,数千人已入群

“购买300元国债7天收益402元;购买500元国债7天收益675元;购买1000元国债7天收益1350元……”

“每天签到赠送2元现金。注册实名赠送100国债定投30天,到期领取268元。”

近期,市面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投资项目,项目方自称“中银国际国债”,“国债”产品投资金额100元至48000元不等,年化收益率更是高得令人咋舌,竟可达1997%。

然而,这样一个乍看之下“低风险、低门槛、高收益”的项目,真的存在吗?中银国际、数千名投资者……20倍收益“国债”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国债”收益率高达1997%

要想参与“中银国际国债”项目,投资20倍收益的国债,得先下载一款名叫“中银国际”的App。接下来的所有操作,都需要在这个App里面完成。

而这款App并不能通过手机应用市场直接下载,而是拿到下载链接和邀请码。

整体上,这个App给人设计粗糙的感觉,操作时还经常出现卡顿。

注册打开后,App界面即跳出弹窗,显示如下内容:

奖励一:自身注册赠送100国债定投产品,到期收益268元现金。

奖励二:邀请10人好友注册赠送100国债定投产品,到期收益268元现金,可无限叠加。例如邀请100人,就可领取10份100国债产品,收益10个268元。

在“双11”当日,“中银国际”App还跳出“双11感恩活动”弹窗,显示项目方推出了三项促销活动:

一、8:00正式开售6000—12000—24000—48000国债产品;

二、养老金活动正式启动;

三、所有国债产品从每个金额产品只可限购一次升级为每个金额产品最高可购买5次。(注:原文如此)

在交易规则方面,App显示,每个金融国债一人只能购买一份,购买过一份,只能购买其他金融国债。定投期限为7天、15天、30天,申购成功后不可提前赎回,到期后一次性还本付息。申购成功起当天不计算收益,从第二天凌晨开始计算收益,定投到期收益自动释放提现。24小时都可购买,提现为100元起提,24小时内到账,打款时间为早上10点至晚上10点。平台支持银行卡、支付宝购买。

进入App,底部导航栏有4个标签:“主页”“债券”“我的”“客服”,点击会跳转至4个不同的页面。

点击进入“债券”页面,眼前出现了9种不同的债券产品,收益率都颇为诱人。比如,“中银国际国债丨混合型100”,投资100元,1天收益112元,30天收益268元;“中银国际国债丨混合型300”,投资300元,7天收益402元,15天收益508元,30天收益712元……

但截至发稿,“中银国际国债丨混合型100”产品已被下架。

进入“我的”页面,可以看到用户的“持有债券(份)”以及“余额”等信息。买入上述债券产品后,“持有债券(份)”就会相应增加。而持有债券产生的收益,会于到期日显示在“余额”里。其中,“余额”是可以提现的。

在“客服”页面,可以看到一个QQ群二维码,以及一个客服聊天入口。新注册的用户,通过扫描这个二维码进入群聊。

“中银国际客服”指导上千人购买

在QQ群里,有管理员以“中银国际官方客服”自称,并在群里指导投资者如何购买“国债”,以及回答投资者的问题。

从群发的资料以及“中银国际”App上显示的信息来看,此处的“中银国际”指向“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项目方推荐的“中银国际”App,自称公司主体是中银国际控股。而来自App Store的“中银国际”App,其供应商则是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下称“中银国际证券”)。

至于两家公司的关系,根据中银国际证券官 介绍,以及香港公司注册处的资料,在股权架构上,中银国际证券由中银国际控股控制。

资料显示,中银国际控股于1998年7月1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其前身是始建于1979年的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公司。根据香港公司注册处的信息,中银国际控股的英文名称是BOC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注册办事处地址位于香港花园道1 中银大厦26楼。中银国际控股有两个股东,大股东是Bank of China Limited,二股东是Bank of China(Hong Kong)Nominees Limited。

中银国际控股总部位于香港,在北京、上海、深圳、伦敦、纽约等设有分支机构,可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为客户提供包括股票发行、兼并收购、债券发行、定息收益、私人银行、直接投资、环球商品、资产管理、股票衍生产品、杠杆及结构融资等在内的全方位投资银行产品与服务,是极少数有能力在中国内地香港市场提供国际化、一站式服务的中资投资银行之一。

借道电商平台、运输公司进行收款

一开始,投资者持有的债券和账户余额均是0。在尝试花100元购入“中银国际国债丨混合型100”后,“持有债券(份)”立即从0变成了100。购入时选择的投资周期是1天,1天后,投资者在该“中银国际”App的账户中,“余额”从0变成了112元,而这笔钱也被成功取出。

之后,投资者再次尝试购入一款门槛更高的产品——“中银国际国债丨混合型300”,花了300元,期限选择的是7天。到期后,该投资者成功提现411元。

值得注意的是,明明购买的是“国债”,可当查看支付宝账单信息时,出现了蹊跷。

支付宝历史账单显示,第一次的收款方是某电商平台。

为何通过所谓“中银国际”App购买的“国债”产品,收款方会是一家电商平台呢?

店铺证照信息显示,苏小西店铺背后的公司主体是湖北苏小西 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苏小西公司”),法定代表人是汪圣翠,营业执照所在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联系地址则位于杭州市滨江区。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苏小西公司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本1000万元,此前的经营范围是塑料制品加工、销售,去年4月份经营范围变更成了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软件开发、平面设计等。同时,公司的原股东退出,汪圣翠和方同益成为新股东,各持股50%。

在查看第二次购入“国债”的收款方时,奇怪的事情又出现了。支付宝账单信息显示,这次的收款方又变成了桂林丰亚运输有限公司(下称“丰亚运输”)。

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丰亚运输成立于2020年,注册资本100万元,法定代表人是汪永进,经营范围包含普通货物道路运输;土石方工程、道路工程、市政工程、桥梁工程、建筑工程设计及施工等。

收款方为何频频变化?某电商平台又为何会成为“国债”产品的收款方?

项目方是如何做到用多个收款方收账来规避监管的呢?

某电商平台相关人士表示,一般支付工具有找朋友代付的功能,这个所谓的国债投资项目方可能利用这种功能,将其他平台上的话费等产品,包装成所谓的理财产品等形式。

律师:涉嫌非吸罪或集资诈骗罪

国债的合理收益范围是多少,1997%的年化收益率究竟有多离谱?

“在实践中,吸收存款不会直接以吸储的名义进行。常见的是变相吸收存款,常见的是通过转让股权、期权以及销售返利等方式。”刘高锋律师进一步说。

“这类山寨App具有一定的共性:一是App的下载通常绕过应用市场,由用户直接点击链接进行下载,二是推销App的所谓客服一般潜藏在QQ群、微信群等 交群组,安排线上‘托’以迷惑进群用户,从而使其放松警惕,三是在投资前流程异常简便,相比正规金融机构来说,缺乏必要的投资者风险能力测试以及对应的产品说明书、风险等级提示等。”苏筱芮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方在扩客时,采用了这样的拉新奖励机制:直推奖励,一级18%,二级2%;邀请10位好友注册送100国债定投,到期领取268元。

“项目方在拉新激励机制方面,存在设立层级化金字塔结构,鼓励成员以发展他人的数量作为计酬依据,会涉嫌传销。如果有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则会涉嫌传销犯罪。”曾杰律师认为。

“当然,如果项目方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那就会涉嫌集资诈骗罪。非法集资与传销会有竞合,在二者发生竞合时,从一重罪处罚。”刘高锋律师补充。

利用国债、基金等投资产品巧立名目,变相吸引民众资金的现象,并非十分罕见。在本案例中,项目方宣传的“国债”收益率堪称离谱。

“只能说在这种高收益的宣传下,依然会吸引很多非理性的投资者投入资金,整个 会对于投资风险意识,理性投资意识的宣传推广,任重道远。”曾杰律师如是表示。

对于想投资国债产品的普通投资者,曾杰律师建议:“与其通过产品模式,收益率等区分是否是真国债,最方便投资者的方法就是只认可正规渠道所出售的国债产品。”

刘高锋律师也提醒投资者:“投资有风险,需要谨慎处理。投资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不迷信离谱的高额回 和‘国债’这样的噱头。谨慎处理的前提就是需要辨析什么是非法的行为,以避免陷入其中。如果出现了违背市场规律的投资项目,切不可被其宣传的高额回 所迷惑。”

苏筱芮表示,从普通用户层面来看,应当从正规应用市场下载App,对于缺乏正规金融机构流程的业务保持警惕性,必要时暂缓开户、投资,而是先拨打对应的官方电话,核实下载App的渠道以及期望投资的产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28日 下午5:15
下一篇 2022年10月28日 下午5: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