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下,老人还好吗?我们和45位上海老人聊了聊,评测了37个主流App

图源:IT时

编者按

明天(5月17日),是2022年世界电信和信息 会日,每年这一天,国际电信联盟都会宣布一个纪念日主题,以呼吁全球聚焦当年在通信与数字技术领域的重要机遇和挑战,今年的主题是“面向老年人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数字技术”。

老龄化,并非中国独有难题。目前全球有逾10亿老年人(超过60岁),占全球人口近八分之一,中国老龄化程度更高,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

当数字经济推动人类 会向未来飞速前进时,尤其2020年以来,当数字化生存成为疫情爆发带来的必然结果时,这些老年人却变得越来越“沉默”。

虽然总有人正年轻,但每个人终老去。在今天的“互联 一代”老去之前,那些最近几年才笨拙地使用智能手机的父辈、母辈,需要在数字 会中被更加公平地对待。

正如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所言:“公平使用数字技术不仅是一种道德责任,更对全球繁荣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祝愿所有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快乐而健康的生活。”

今明两天,《IT时 》将连续关注这些“沉默”的老人,关注上海这次疫情封控中,在微信群中缺席的老人;关注那些在手机上“缺席”(或者仅是“找不到”)的老年模式。

第一部分 疫情“缺席”的老年人

一场卷土重来的疫情,让上海面临大考。

这场大考中,2500万人被封控在核酸码和 区团购交替成为主角的生活里,而在热闹的微信群里,有一群人的声音被淹没了—— 区里的老人,在房间里沉默着。

好在,当数字生活让停滞的上海重新流动,志愿者们也正努力让老年人重新被发现,不再缺席。

老人说:

“互联 医院,自己操作还是有点难”

我72岁,爱人78岁,退休前,我是搞财务工作的,爱人是技术工程师。我们夫妻两个人年纪大了,都有基础病,心脏不好,基本2个月要去开一次药,3到4个月要去看一次病。

我们小区是政府宣布“划江分控”当天封控的,儿子一家虽然也住在浦东,但他的小区比我们还早两天进入“静止”。所以这段时间,我们老两口也没法指望儿子过来照顾生活,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我们街道一度是浦东新区“重灾区”之一,还好小区相对影响较小,只有4个单元需要隔离。

对我们来说,封控在家时,最主要的问题是买菜和开药。

开始,家里荤菜还有一些,但素菜买不到。听我儿子说,他们那边的居委会很早就对接了“慈善超市”,可以2、3天定一次菜。但我们小区这些都没有,除了居委会发放的几次政府物资,都需要居民自己解决。

在手机上买东西,我比爱人用得好。平时,我也会用拼多多买点东西,爱人一般只是聊聊天,看看新闻。但团购、接龙这种东西,从来都没用过。

团购群里,信息滚动很快,什么时候开始下单我也不清楚。团购的数量有限,错过就没有了。现在都是孙子在帮我看微信群,开始团购的时候,他会微信提醒我注意一下。

4月底的时候,我们夫妻俩需要配药,之前儿子告诉我,可以试试互联 医院。可我按照他告诉我的,操作半天,还是没搞清楚。后来还是请居委会将我和我爱人的 保卡和病历本收去,代为配药。

《IT时 》问卷调查

“手机有老人模式吗?几乎没人知道”

我们小区是4月1日进入封控状态的。早在2020年,我就 名参加了小区的志愿者团队,这次疫情中,居委会安排给我的任务,是重点为老人家服务,帮忙订菜、填写配药需求等。

直到这次封控,我才发现,小区里的老人真不少,以前只有在小区健身角才会偶尔注意到老人的活动。但这次才知道,仅仅我住的单元,60岁以上的老人有7位,有独居的、夫妻两人空巢的、还有祖孙三代同堂的,有的单元可能比例还更高。

楼里有位汪阿姨,75岁,她老公快80岁了,两位老人身体都还不错,也都会用手机和微信群。我在单元群里面经常提醒汪阿姨,要不要订小区对接保供单位的菜之类,汪阿姨这方面都用的很顺。唯一一次上门求助,是申请核酸码,汪阿姨的女儿之前电话远程教过一次,没搞定,我爱人帮阿姨两个人申请好了码,截屏保存到相册中。

我爱人是搞IT的,操作的时候,他发现汪阿姨的手机反应比较慢,触控操作也不灵敏,除了她的手机型 较老之外,卡顿的主要原因是,后台开了太多东西,老人家也不清楚怎么关。汪阿姨还说手机上的字太小,有些要用的软件操作,要点很多次才能点中,很麻烦。

爱人告诉我,其实不少常用软件,都有适合老人家的版本,字体能变大,界面也很整洁,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的功能,国家曾经推广过,但从我这次接触情况来看,就算有些老人智能手机操作比较熟练,也基本不知道这件事情。

《IT时 》问卷调查

志愿者说:

主动求助的老人只占极少数

17%这个数字,相比上海老龄化的程度,并不算高。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81.55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3.4%,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4.9万人,占16.3%。

在可见的求助信息中,老年人往往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相比年轻人,老年人的信息更加闭塞,他们获取求助渠道的难度更大。”在她的观察中,能够自主发布求助信息的老人都有一个共通点——熟悉智能手机的基本操作,能够使用微信,会看 页。但对大部分老人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已经十分困难。

《IT时 》问卷调查

在很多平台接触的求助案例中,尽管所有的操作都围绕着老人进行,但老人在其中却往往是沉默的。

“有的老人家里甚至没有手机,”阿易说,“我们想联系也联系不上。”今年4月,刚组建上海抗疫志愿者团队没多久,阿易便曾接手一位独居老人的求助。老人一人封控在家,身边没有其他亲属。抗原检测阳性后,十分着急,想去医院就诊,却迟迟等不到转运的消息。无奈之下,他只好请认识的志愿者将信息发布到 上进行求助。

图源:东方IC

因为没有老人的联系方式,初期团队能够接触到的资源有限,阿易只能想办法找到离老人最近的那个人。联系老人小区所在居委,再通过居委的志愿者,帮忙查看老人的实际情况,协助解决问题。求助顺利解决后,志愿者团队也没有主动去联系老人。“封控中老人会比年轻人更焦虑,”阿易说,“我们没必要去打扰他们的生活。”

即便能直接联系到老人,想要解决问题,实际操作也要复杂得多。由于很有老人对智能手机并不熟悉,很多时候,志愿者需要通过老人联系小区的志愿者,让志愿者帮忙完成各种操作。“老人相对比较警惕,看到陌生 码会以为是骗子打过来的,”阿易说,“这需要更耐心地和他们解释,耐心引导,跟他们沟通具体问题。”

独居老人也需要被感知

相比阿易和很多奋战在线上的志愿者们,许廷杰是能够直接接触老人的志愿者之一。

3月24日,许廷杰所在的楼栋被封控后,他和其他志愿者就有意识地关注小区里的独居老人,并开始为他们提供帮助。

许廷杰所在的21 楼共有8户老人,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年纪最大的是一名87岁老大爷,一个人独居。

“老人吃饭的问题其实不大。”许廷杰说,“毕竟都在一个小区,楼上楼下的邻居,都可以帮忙送点吃的,物资少了大家也都愿意给。”他所在的街道还会向一些独居老人免费提供餐食。

在许廷杰看来,老人们遇到的真正问题在于,遭遇紧急情况的时候,他们如何及时让外界感知。由于老人们大多不与子女同住,疫情期间小区封控,子女们往往照顾不到。一些老人还有基础疾病,用药、就医需求比较大。

但老人们大多不习惯用微信等 交软件,遇到突发事件,反应的速度要比年轻人慢,求助的手段也十分有限。因为不会主动去诉说难处,不主动去麻烦别人,也很少出现在微信群这类常见的 交平台上,即便在 区,老人们往往也是隐形的。志愿者们往往需要主动去了解情况。

《IT时 》问卷调查

一个多月来,几乎每天晚上,许廷杰都会敲开楼里老人的家门,问一问情况。一方面是了解老人身体状况,另一方面是看看老人生活上有没有什么需要。为了让老人能及时求助,他还在楼道里张贴了自己的电话 码,以防万一。

现在,楼里的老人们都习惯了遇事找“小许”。缺药了找小许,遇到突发情况了也找小许。封控至今,遇到老人们急需就医但叫不到120的情况,许廷杰就自己开车将老人送去医院,等老人们结束治疗之后,再接回 区。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他和小区其他志愿者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应急小组,统计好车辆,做好分工,以便及时帮助老人就医。

科技要学会适应老年人的节奏

在上海的不少小区,由志愿者帮助老人解决买药、物资难题几乎已经成为疫情期间的一种常态化做法。对此,许廷杰仍然有些忧心:“现在疫情期间, 区可以靠志愿者,等之后解封了,大家回去上班了,这些老人该怎么办?”

如何帮助老人更好地在数字化的 会中生活,是上海每个 区都面临的一大难题。

作为一名 区志愿者,许廷杰认为,对于一些仍然具有学习能力的老人来说,帮助他们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能够帮助他们在数字化世界里更好地生活。

图源:东方IC

“对于一些没有使用习惯的老人,我们也没必要强迫他们一定要使用智能手机。”在许廷杰看来,楼长制可以作为后疫情时代的补充,通过对接的方式代替志愿者关注楼栋老人,帮助老人们解决生活所需,“楼长最好是50岁左右的老人,能够使用智能手机,这样才能帮助老人更好地去适应时代”。

在阿易看来,适应时代并非只是老年人的责任,科技公司也需要去适应老年人的节奏,降低老年人的学习成本,更好地为独居老人、病残老人和高龄老人服务。“比如专门设计一款老人年专用的App,在其中集成老人生活所需的各种功能,简化操作流程。”阿易说,“让老人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买到菜,配到药。”

第二部分

时 调查:“老年模式”能否一键直达?

正如阿易所言,科技公司需要去适应老年人的节奏,而如何让数字技术更好地让老年人从“养老”到“享老”,自2020年开始,便成为我国政府加快推进的政策方向之一。

2021年4月,工信部正式发布《移动互联 应用(App )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要求各大互联 公司在年内按照《规范》及国家关于信息无障碍的相关技术要求,对首批参与适老化改造的App 进行升级,符合要求的将被授予信息无障碍标识。

然而,测试结果并不算乐观。

开关隐蔽,“无障碍”障碍重重

开启适老化模式的第一重障碍在于,不少App 都要求用户注册登录后,方可进入个性化设置页面进行操作,如微信、抖音、支付宝、微医等。这本是为了提升互联 安全和大数据应用水平而设置的门槛,却给老年群体带来一定麻烦。

图源:东方IC

开启适老化模式的第二重障碍在于,切换入口并不明显。

高德地图与高德地图长辈版对比

App适老化改造的初衷,是希望老年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地开启数字生活。倘若App 设计者忽视适老化模式打开的便利程度,仅在三四级页面中添加一个开关,门槛抬高,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设计适老程度尚可,大字、简化等需求基本被满足

大部分App 也关注到了这些诉求。就字体而言,除字体本就偏大的今日头条外,其余App 在适老化模式下,页面字体都被显著放大,这大大方便了普遍存在老花眼问题的中老年用户阅读。界面简化方面,各大App 也做出了努力。一些页面较为繁杂、商业化程度较高的App ,在大字版模式下,栏目都大幅缩减,基本上老年人需要的信息都在首页面上列出。

今日头条大字版

某银行二级页面未进行适老化

另外,完善操作提示和语音辅助功能似乎是主流App 适老化改造下一步的方向。大多数App 的使用(包括寻找适老化模式开关)几乎都依赖于用户自身的探索,这多少需要用户本身便积累一定的互联 操作经验。语音辅助方面,目前的技术似乎还不足以支撑方言识别,因此,许多老年人存在的普通话不够标准,难以使用语音识别模式的困扰,亟待解决。

广告相对较少,但仍依赖于App 本身的商业模式

《移动互联 应用(App APP )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发布伊始,对于广告和插件的严格规定引发极高的关注。该规范提到,适老版界面、单独的适老版App中,严禁出现广告内容及插件,也不能随机出现广告或临时性的广告弹窗;移动应用程序中无诱导下载、诱导付款等诱导式按键。

百度大字版仍然有诱导下载广告

爱奇艺长辈版

当然,这两年关于如何让老年人在数字时代更加健康生活,互联 公司、电信运营商和创业者都在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明天我们将和他们聊一聊。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时 今日头条 百度 爱奇艺 东方IC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4月16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