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等三部门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移动互联 应用程序备案及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教育移动应用所提供的内容不得有消极信息、不良信息,不得出现游戏链接和广告等;不得提供和传播惰化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拍照搜题”等功能。
这两年来,由于疫情影响,很多孩子长期在家上 课,学习类App也不断涌现,成为孩子们平时学习的重要助手。而与此同时,一些学习类App存在的诸如诱导广告、涉黄涉暴等问题,让很多家长感到不安。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改善学习类App乱象,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细化相关规定,同时让行业知晓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性,去除商业化、娱乐化的氛围。
学习App里聊天忙
聊天室内乌烟瘴气
河北沧州的吴女士抱怨说,上小学的儿子借着学习的名头下载了一款线上自习App,用得不亦乐乎,一段时间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她查找原因发现,孩子根本不是用App学习,而是聊天,“我体验了下这款App,虽然有学习功能,但更像一款休闲娱乐App,聊天室里更是乌烟瘴气”。
“萌萌”说,她的一些同学上了学习类App,只是在自习室里打个卡,便跑到聊天区和留言墙等处“ 络冲浪”。
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看来,对于学习类App,特别是使用人群为未成年人群体时,平台方应当提供与此相符的管理服务,不应当用技术中立原则进行抗辩,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原则,避免监管不力导致功能被滥用。
环环相扣诱导消费
商业风气亟待整治
诱导消费一直是学习类App饱受诟病的问题之一。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许多消费者称自己在学习类App上被“免费领取课程”“一元抢课”等宣传语吸引,点击 名后,发现是无休止的推销。
朱巍认为,当前学习类App的确存在大量诱导消费的情况,这些App开发商把未成年人当作“摇钱树”,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全,父母在教育上投资不计成本的心理,打着“免费”“一元抢购”的幌子先吸引流量再诱使消费。这一乱象需要及时被整治。
程方平认为,类似“一元抢购”这种商业性很强的营销手段,不应被运用于教育领域,有关部门应针对这类现象加以规制。
涉黄广告充斥其中
影响儿童健康成长
在这款App的“宝宝看”一栏里,视频播放时也跳出了广告,要观看至少5秒才能跳过。广告品类很多,有的推荐黄色小说,有的推荐记账赚钱小程序,还有的宣称免费领取宝宝生活用品。想要去除掉这些广告,需用户开通价格为39元的连续包月会员、198元的包年会员或498元的永久会员。
在该App主界面的右侧,有一个蓝色小电视图标,点击后界面跳转到另一个小程序中,自动推送展示的小说内容十分露骨,包含不少性暗示和色情桥段。
对此,朱巍表示,我国广告法明确禁止这类涉黄涉暴广告出现,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有相关规定,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 络产品和服务,不得插入 络游戏链接,不得推送广告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
程方平说,平台方将App的商业性放在第一位,就容易导致这类现象,且会愈演愈烈,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对相关现象的惩处力度,让这类违法广告不再出现于未成年人使用的App中。
完善法律严格监管
多方携手治理乱象
对于学习类App出现的种种乱象,如何规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已有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对这类App的责任主体进行规范。平台方应当履职尽责,发现问题App及时下架处理,以保障未成年人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朱巍说,有关部门应建立完善未成年人系统和青少年模式,在技术层面加强对未成年人在使用各类软件时的保护,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程方平认为,改善学习类App乱象,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细化相关规定,同时让行业知晓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性,多方携手治理乱象,去除学习类App商业化、娱乐化的氛围。
“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不仅体现在学习类App的监管方面,更应该提升全 会的意识,营造‘问题App人人喊打’的局面,从根本上保护未成年人。”程方平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