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翻译的“饭碗”保不住了?专家:当前人工智能翻译精确度约40%,但它的短板也很明显……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相关领域带来不少困惑,尤其在外语领域和翻译教育不断传出“唱衰”声音:在人工智能翻译大势所趋的前提下,翻译人员的“饭碗”即将不保,学习外语、翻译等专业的学生也将前途堪忧。

人工翻译是否会被人工智能翻译所替代?

人工智能时代对翻译人才素养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翻译教育今后该如何作为?

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前召开的“人工智能时代商务翻译的机遇与挑战高层论坛”上,来自翻译、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领域的专家聚焦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当前人工智能翻译精确度约40%,“新人工翻译”将取代人工翻译

上海外文学会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叶兴国自2016年开始关注人工智能翻译,他坦言,眼下当我们选择一段文字,交由翻译软件翻译,译文精确度可以达到40%。未来,通过强大的语料库、术语库加以培训,其精确度应该可以提高至50%。

然而,50%这个数字也说明了人工智能翻译还有一段路要走。

“人工翻译在可见的未来不会被机器翻译所取代,但是人工翻译将会被掌握机器翻译辅助手段的新人工翻译所取代。”全国翻译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柴明颎教授这样说。

中文素养的培育是未来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

人工智能逐渐改变着教育的形式和样态,自然也撬动着翻译教育的变革,以及外语翻译人员职业化内涵的变动,如今已有不少专家学者达成共识:对翻译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和目标已经不得不变,我们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有担当、会学习、会应用的创新型翻译人才,我们也需要更符合大数据时代需求的翻译教育。

在资深翻译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黄源深看来,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而对于翻译专业来讲,更是“基础的基础”。译者尤其要积淀中文素养,培养语感。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彭青龙也认同,未来我们培养的语言人才要善于传播中国文化,表达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但新外语人才培养最大的短板就是中文素养。因此,当前翻译教育尤其需要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类的深层次课程,以此培养具有深厚中国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论坛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赵军峰还从立法程序、立法基础等角度,思索了人工智能翻译时代的未来。在他看来,翻译本质上是一个跨文化交际过程,涉及很多复杂的 会文化因素,也关涉意识形态,所以翻译行业的规范和立法势在必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6月9日
下一篇 2019年6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