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周刊荐读

新华日 ·人文周刊(第246期)

【记录】

【文脉】

【记录】

家风传承中的“时代密码”

何为家风?不同家庭,表现各异。但著名的《钱氏家训》中的一句话,大概最能概括中国式家风的“精髓”——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并指出:“家庭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本期《人文周刊》,关注了几个寻常家庭的家风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鲜活印记,源自其自身真挚动人的自然书写。这些故事的背后透露出,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家风已经深深地渗入了家族后辈的血脉中,潜移默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成为他们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也正是因为这些“吉光片羽”的家风传承,才最终汇聚成了奔腾向前的时代江河。

一个世家大族的记忆赓续

从1984年决定开始修撰家谱,甘櫯写写停停已持续了近40年。

40年,青丝变白发。

今年70岁的甘櫯,是南京财经大学退休老师,他的祖上甘家是南京赫赫有名的望族。如今南京城南留存的“甘家大院”又称“甘熙故居”,便是由甘家祖辈建造。

1984年,甘櫯的父亲甘浏病危,召集子孙于病床前,倾吐了自己修撰家史的愿望。甘櫯决定担此重任,由此开启了修撰家谱的漫漫长路。

修撰家谱,是一个“大工程”。历史的碎片早已散落各地,重新捡拾拼凑的过程十分艰难。“从甘家大院搬出之后,家庭成员散落于各地,家谱也分散在各房。由于我们清代三修的族谱不知下落,因此已有三百多年未能续修族谱了。”甘櫯说。

循着历史的长河而上,甘櫯在史料中锲而不舍地寻找着甘氏祖先留下的痕迹。从故居大院搬离前,甘家曾将家中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遗存书籍,悉数交给南京图书馆,因此南图保存着诸多甘氏家族的历史文献。为搜集史料,甘櫯几乎所有的寒暑假,都泡在南图古籍部查阅资料。他还遍访四川、重庆、贵州、江西、湖北多地,寻访甘氏宗亲,甚至还追踪到了一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所收藏的甘氏族谱。

甘家以家底之丰、藏书之巨、人才辈出闻名,但在修撰家谱的过程中,甘櫯感到自豪的却是一脉相承的文人风骨和家国情怀。“甘氏家族,历经千百年沧桑而不衰,伴随着六朝兴替而成为金陵最古老的土著,靠的是优良家风的代代传承。”甘櫯说,在甘氏家训中,最有影响力的八个字是:“孝行于家、忠施于国”,而这早已沉淀为家族里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例如甘氏家族历史上出现的明代御史忠臣甘霖、清代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廉吏甘汝来,还有新中国的开国将军甘祖昌、抗美援朝立功受奖的甘棠烈士等等,这些甘氏家族的成员,无一不是‘孝行于家、忠施于国’的典范与楷模。”

如今,甘家子孙在各行各业都不乏出类拔萃者:“夸父一 ”卫星首席科学家甘为群、中国建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程泰宁……尽管人生轨迹和境遇各不相同,但根植于内心的家风却一直接续传承,鼓舞和规范着后人立身处世、成长成才。

眼下,甘櫯已到古稀之年,头发花白、衣着朴素得体,举手投足尽显儒雅之风。他经常在家族成员聚会时,宣讲家训,使后辈对家训产生一种崇敬感,从而潜移默化地自律自省。他也时常带学生到甘家大院参观,以家训中的精神为纲教化后辈,“让家风中的‘家国情怀’代代传承,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熏陶,是我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在甘櫯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有三样东西不可缺:国史、方志、族谱,这三者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甘櫯希望能尽早完成续谱,并撰写几本甘家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复建家族祠堂及祖茔,将家族的智慧和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六朝至今,古都金陵一直是世家聚居、人文荟萃之地。在南京,很多传统名门都如甘家一样,有着独特的家族文化和独树一帜的家风,这不仅令家族门楣光耀,英才辈出,更相习成风,广为传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这几年,南京秦淮区文旅局二级调研员金戈,通过文史梳理和田野调查,将南京历史上二十个世家大族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故事集结成册,写就了一本《金陵世家》,将于近期出版发行。

金戈以中国“建筑四杰”之一的童寯先生举例,“谦约节俭,廉公有威”,是童寯极为推崇的《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的名句。他以此反复告诫子孙“要好好地做人,要认真地做学问”,而这也成为童家子孙一直谨记的家训。金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耄耋之年的童老,每天仍坚持步行去东南大学上班。校方考虑他年纪大了,提出安排汽车接送,他一口回绝。校方一再坚持之下,提出为他配置一辆三轮车,童寯才勉强应允,但提出由自己的儿子——50多岁的东南大学电子系教授童林夙蹬车。于是,在东南大学校园里曾出现这样的风景:头发花白的童教授吃力地蹬着三轮车,另一童老教授则安坐车上。

“这些金陵世家的故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些人生命题: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家庭与 会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乃至个人与世界的关系。”金戈认为,家风家训,在家庭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连接着家庭里的每一个人,同时又通向 会,通向天下,“当今 会重提家风,能够涵养个人品德,促进和弘扬 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可以说,家风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 会文明的‘铺路石’。”

在“仪式感”中塑造家风

当今 会的家风,已不只是大家族家谱中的一纸家训。家风细雨,润物无声,生活中点滴具有“仪式感”的小事,成为了家庭成员内心情感和文化的连接,让家风文化渗透在百姓日常生活中。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女儿5岁那年带着懵懂的疑问问沈鸿,她决心要为女儿制作一份成长档案。

今年60岁的沈鸿,是苏州市双塔街道 师巷 区的居民。因为母亲从事档案工作,她也因此养成了收集整理家庭档案的习惯。

升学时候的成绩单、老师的评语、各种荣誉证书、全家出游的照片……女儿人生中每一件具有仪式感的小事,都被沈鸿细心地保存了下来。女儿出嫁那天,她郑重地捧出了一摞厚厚的成长档案,并给每一本档案冠以特别的名字,从《童年的回忆》《成长的烦恼》《少女的祈祷》到《艺海里遨游》《期待花会开》《南艺新天地》,再到《母女两地情》《梅花舞三弄》,每一册档案都仿佛是一件饱含情感温度的艺术作品,跳跃着动人的情愫。女儿一页页地细细翻看,泪水止不住汹涌而出……

家庭档案,不仅瞥见了每个家庭健康幸福的生活轨迹,更流淌着向善向上的家风。女儿的第八本成长档案《梅花舞三弄》,记录了女儿美好的恋爱时光,其中有一封沈鸿写给女儿的信:“关于办喜事的原则和建议:结婚办喜事图的是热闹,可请可不请的就不请,可发(喜糖)可不发的就不发。不要让别人感到我们是借办喜事敛财,一定要低调!”

“我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从小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下长大,我希望女儿能将优良家风传承下去。”这之后,沈鸿给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制作了档案,因为整理收集工作,她经常要忙到半夜三更,却乐此不疲。闲暇时,她时常翻看档案里的老物件,也经常鼓励身边朋友记录家庭故事和家庭历史,将家庭中崇德向善的力量接续传承,“因为这是我们能留给后代的一笔精神财富。”

从2015年开始,江苏省档案局上线了国内首个“家庭档案馆”软件,凡是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及其他形式的家庭记录,都可以放入家庭档案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档案发挥了家谱的功能,成为传承家风的载体。

“我正在给女儿写信呢。”接通电话的那一刻,韩璐的声音里自然地流淌出一种幸福感。2021年,女儿离家上大学之后,她便用这样的方式和女儿保持情感“流动”,至今她已经写了40封家书,约5万字。

纸短情长,见信如晤。给女儿的40封家书里,絮叨的都是看似寻常的小事,说的也是家常话语,却承载着绵绵思念与脉脉温情,更传递着一位普通母亲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

“姑娘,别忘记和着岁月的脚步努力奔跑,努力真的很重要;更别忘记奔跑中也要有暂时的停顿,及时修正前行的方向更为重要。”

“无论在何处,我们要尽可能发扬自己的长处,不让自己的短处出来捣乱,这是一种‘长善’‘扬长’的理念,是我们自身成熟度的一个体现。”

每周给女儿的一封信,是韩璐心里惦念的一件大事,有时候即便工作到深夜,她也要赶在夜里十二点前把家书发出去。韩璐说,如今通信便捷,联络渠道多样,但她更偏爱“家书”这种传统的方式,“文字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能够穿越时空让瞬间变为永恒,隽永而历久弥新。”

在韩璐的家,“好好说话”是一家人努力营造的家风。“一个家没有比好好说话更好的‘风水’了,能好好说话,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大智慧。”有时候,谁的性子突然急起来,韩璐都会带领家人及时做到“三步走”——

按下暂停键——“啊,看起来你情绪不佳哟。”

当镜子——“我看你声音又高,语速又快,还那么多指责,怎么了?”

做翻译——“哦,我尝试理解一下你为什么这么生气,是不是……”

韩璐之前做过12年小学校长,如今的她是南京市公益性心理咨询分中心(秦淮)的负责人,长期在南京市“陶老师工作站”为家庭和孩子释疑解惑、疏通情感。她对当下的家风教育感触颇深,“家风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是一个孩子的性格底色,影响着他们未来。”面对当下父母中流行的“鸡娃”现象,韩璐觉得,这其中透露出部分家长对“养不教,父之过”的片面解读,是对竞争的误读,也是时代焦虑的体现。“我们要把家庭教育置于整个国家之中,基于国家、民族的发展来教育孩子,只有站在‘大’处,这样的家风才更有生命力,也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时代需要的人才。”

让中国式家风走出“家”

“每每看到这个草垛,便提醒自己,生活再好,都不能忘了勤俭节约的家风。”

对85岁的如皋退休教师冒俊来说,陈草村里矗立着的这个直径12米、高18米的庞然大物——“陈草薋”,是他时刻警醒自己不能忘却的“活家训”。

冒俊在如皋生活了一辈子,他的祖辈冒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冒俊说,清顺治年间,如皋冒氏十一世祖冒宇文为了教导子孙勤俭持家,留下草垛,并定下了草垛“只可加高不可妄取”家规,自此之后,冒氏子孙从未拿过草垛里一根草,每隔三年,冒氏族人就会为它添加草料,习俗历代沿袭,陈草薋也因此越堆越大。

“陈草薋是我们冒家人的精神寄托,延续了冒氏族人一代代勤俭持家的坚持和信仰。”冒老说,冒家子孙对着陈草薋虔诚鞠躬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到了给陈草薋加草的时候,冒氏族人从四面八方聚集一起,这已经成为了整个家族最重要的仪式。

历史的痕迹在沧海桑田中逐渐斑驳褪色,但根植于心灵深处的家风却始终闪闪发光。如今,“陈草文化习俗”被列入如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草薋”也成为当地勤俭节约的符 ,成为冒氏家风家训教育基地。冒俊时常为年轻人讲述家风故事,教导他们要踏踏实实累积家财,本本分分为人处世。

60后如皋市民缪建红,总以陈草薋来告诫家中晚辈时刻牢记勤俭节约之风。儿时生活在乡村的他,对柴草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粮食之珍贵不言而喻,其实柴草同样珍贵,儿时家乡因为地处高沙土,土壤很贫瘠,作物长得瘦,粮食收得少,秸秆也不多。有时候家里揭不开锅,确实是因为缺少烧锅的柴草,所以人们对柴草格外珍视。”

在缪建红的记忆中,儿时农村几乎每家都有一个“草薋”,其大小不仅与家庭人口多少有关,也是一个家庭勤俭持家、家境殷实的象征。“过去人家嫁女儿时,女方‘考察团’由媒人陪着,第一次到男方门上‘看人家’,不仅要看男方及其家人的为人处世,也要看男方家境状况,这个看看草薋的大小便能知晓一二。”

“虽然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不再为烧火犯愁,但‘不可妄取’这条祖训,应当是如皋人共同铭记的家训。”缪建红说。

中国家风中所包含的文化和精神,远远大于了血缘意义。很多精神财富超越了家庭范围,影响了血缘之外的人,进而化为一个地域的乡风、民风。

对于80后媒体人张知言来说,家风是什么,很难用只言片语概括清晰。

“以后要靠你自己了,加油,姑娘。”9年前,张知言的父亲说完这句话,带着爱与不舍,与这个世界告别。父亲去世后的每年清明,张知言都会带着儿女给父亲扫墓。在她眼里,“家风”其实是一种生命教育,年复一年的“寻根问祖”,其实是在提醒孩子,应当永世不忘祖辈的养育之恩,让孩子们知晓血脉延续的意义,体味责任、感恩、传承……

没有耳提面命,没有刻意传授,只是在约定俗成的习惯和潜移默化的言行中,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后辈心里,并且让他们矢志不渝地传承下去。

这,也许就是家风的力量。

【文脉】

江苏文明探源丨“蘇”从哪里来: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看8000—4000年前先民们的“多彩”生活

世上总有些事,人们习以为常,但略加思考就会恍然大悟。比如,人们总认为,孔子是黄河流域文明的代表人物,然而在孔子生活的年代,黄河并不流经山东,而是东出三门峡后不久,在河南新乡一带转向东北方,奔流到天津周边入海。事实上,孔子成长、生活、教学的济宁、曲阜地区,从古到今都位于泗水沿线,而沂沭泗水系均属于淮河流域。因此,说孔子是淮河流域诞生的圣贤,更符合历史真实。

顺山集遗址:8000年前的鱼米之乡

宿迁,泗洪,梅花镇。顺山集遗址,江苏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一段距今8500年至7500年前的远古生活,就浅浅地被尘封在地下一尺。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周润垦带我们用想象力还原先民们的生活:8000年前,气候更为温暖湿润,遗址周边有大片水域和沼泽,还有灌木和森林。先民们在坡冈上定居,住在尖顶圆形的房子里,墙壁和地面被有意放火烤过,以保持坚固和干燥。做饭的陶釜(锅)形似今天的头盔但略大,人们用陶支脚支起陶釜炊煮,但遗址地下也发现了半圈形的陶灶,这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陶灶,被称为“天下第一灶”。先人们养狗、驯化野猪,但没有证据证明他们养鸡。

定居于此的先民们已经有了 会分工,女人采集果实、照顾孩子、用纺轮和纺锤纺线,用石球和石盘为谷物脱粒炊煮。男人抓捕鹿、水牛和野猪,他们在渔 边系上陶 坠,让渔 沉得更快,以便捕到更多的鱼。他们还种水稻,但稻米并不是主食,薏仁、栝楼根应该是更重要的食品。

远古生活绝非田园牧歌式的浪漫,天灾、饥馑、疫病都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但在艰辛的劳作之余,先民们仍然追求美。他们用泥巴烧制巴掌大的猴面、猪面、熊面和人面,简练而传神,带着人类童年时特有的稚拙天真;一只鹿角器的手柄被打磨掉一层,留下的凸起部分就是尖耳、圆眼和细长的獠牙,抓着鹿角器的人也许会祈祷自己力大无穷,可以一把抓住一头野猪……

这些都是考古发现告诉我们的细节。顺山集遗址考古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更重要的是它填补了淮河下游新石器时期文明的一个缺环,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8000年前中华文明如何在淮河下游绚烂绽放。在此之前,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被认为是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期考古学文化,而顺山集遗址的发现,把江苏的文明史至少往前推了1500年。

正在实施的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中,顺山集遗址是淮河下游史前文化发展进程研究的核心遗址之一。遗址占地17.5万平方米,一条环壕(即深沟)把遗址分为内部生活区和外部墓葬区,环壕周长约1000米,深度在1.5米至3米之间,宽度在6米至24米之间,足以防御野兽或其他部落的侵扰,这是淮河流域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环壕之一。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这是一项浩大工程,足以证明顺山集在同时期聚落中的强大。

顺山集周边还有10余座同时期遗址。其中,考古人员在韩井遗址发现了8000年前的水稻田遗迹,检测表明,这里种植的是半驯化水稻,因此产量不会太高,但是先民们在这里种稻长达千年,从未间断。

7500年前,顺山集遗址突然被废弃,给考古学家留下一个未解之谜。此时距离水稻被中国人完全驯化,还有千年以上的漫漫长路。

江苏的“苏”字繁体写作“蘇”,简单地拆解开就是水草丰茂的鱼米之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顺山集遗址就是江苏最早的鱼米之乡。

骆驼墩遗址:可能意味着新的文化基因

在环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一脉相承,构成了一段完整的史前文明链条,然而2001年宜兴骆驼墩遗址的发现,却对这一体系形成了挑战。

最有力的挑战者是一种陶器——平底釜。釜就是锅,“破釜沉舟”“釜底抽薪”等成语中,“釜”都是锅的意思。

综合来看,马家浜文化使用圜底釜,没有瓮棺葬;而骆驼墩遗址使用平底釜,死者不扣红陶钵。这说明二者在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上差异巨大,且缺少文化融化,因此有考古学家提出,环太湖流域的史前文明原本是“一大片”,现在却发现是“两条线”,因此应该从马家浜文化中独立出一种新的考古文化类型:骆驼墩文化——一种扎根宜溧山地的考古学文化。

更重要的是,骆驼墩遗址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同时期的相邻诸遗址中,以平底釜为特征的遗址还有杭州吴家埠遗址,湖州邱城遗址,宜兴西溪遗址,以及溧阳神墩遗址、秦堂山遗址、东滩头遗址等,它们都处于山地与平原的交界地带,围绕太湖西部呈半月形分布,随着时间的推进,最终与太湖东部的马家浜文化融为一体,直接推动良渚文化踏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骆驼墩遗址考古揭示出很多远古的生活信息,有一条特别值得注意,考古队员从地层中任意取几袋土就漂洗出2000余粒炭化稻,而且稻谷已有籼稻和粳稻之分,这说明当时农业已相当发达,或已取代采集、狩猎成为最重要的生业模式,水稻已经成为人们的主食。

农业革命被称为人类 会的第一次革命,带来了人类 会一次飞跃。有了成熟的农业,才能养活更多的人,人口激增才可以实现 会分工和对大规模人口的调动;农业产生更多的 会财富,对剩余财富的分配带来了贫富分化,进而产生阶级。这些都是人类进入文明 会,最终产生国家的前提和基础。

东山村遗址: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

人类文明起源有一个悖论,那就是“文明是野蛮之子”。文明初萌也许并不美好,伴随 会的贫富分化、人与人不平等,其带来了暴力统治、对内镇压和对外扩张。这也意味着人类开始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从平等 会进入等级 会。

比较严重的贫富分化,是从原始 会走向文明 会的关键一步。最早迈出这一步的,并不是中原地区,而是长江下游,确切地说,是张家港的东山村遗址,在已知的崧泽文化遗址中,东山村遗址是最发达的。

东山村遗址位于长江以南4公里的高地,总面积约27万平方米,最重要的发现是崧泽文化早中期的遗迹,当时的墓葬已经分为“平民区”和“富人区”,分别处于生活区的东、西两侧,绝不混淆。如果墓葬都已经有了“分开居住”的概念,那么当时 会一定已经有了等级制度。

随葬品最丰富的90 墓,出土了65件(套)陶、石、玉质文物。墓主在下葬时,身边放着陶缸、陶鬶、陶壶、陶豆等,头边放着两枚大玉玦和一串玉管,颈下佩戴玉璜,耳朵上夹着玉玦挂着耳坠,手腕戴着玉镯,手边和腿旁放着表明身份的石钺,脚边还放着大型石锛。按当时的 会水平,若非一个族群全盛时最高贵的人物,不可能有如此排场,因此考古学家们给他起了个外 ——崧泽王。

在此之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直到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过渡时期,江南氏族内部成员之间基本平等。而东山村遗址考古颠覆了这个观点,证明至少在5800年前的崧泽文化早期,就已经出现高度的 会分化。如果说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整体进入了文明 会,处于文明发展的“黎明期”,那么东山村遗址就像是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最让人意外的是一件红陶尖底瓶,那是典型的中原仰韶文化器物。这件尖底瓶像一枚炮弹,尖底空腹,周边还有一圈系绳的耳,从器型上判断,这是仰韶文化中期的作品,不知通过什么样传奇的经历,千里迢迢从黄河中游来到了长江下游。

事实上,远古时期的交通 络之通达远超我们的想象,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令人吃惊。文物表明,东山村遗址与山东、江淮、宁镇甚至东南沿海地区有文化互动,这里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交流区,正是不同文明区域甚至是与域外的互动交流,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蒋庄遗址:文化走廊上的文明冲突

直径近25厘米的玉璧散发着绿莹莹的晶光;石制的锛、刀和箭头经打磨和抛光,如玉器般光滑;陶制大口尊直径80多厘米,深约50厘米,为同时期所罕见……在兴化蒋庄良渚遗址,距今5000年至4000年间,先民们在此生活了上千年。更神奇的是,这里的器物的演变居然基本与300公里外的良渚文化核心区同步,良渚文化的辐射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但这绝不意味着这里的先民们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考古发掘的280座墓葬中,存在大量有暴力伤害痕迹的骨骼,墓主人有的缺了一只手,有的头颅不翼而飞,有的头颈分离。第158 墓的墓主是位四五十岁的男性,下葬时被放在用一段粗木掏空的船形棺内,骨骼散乱大致排成人形,棺内有一具无头女性遗骸,在下葬时就没了脑袋,而棺外有六颗头骨,其中一颗被砍下了天灵盖。

有这么多人头随葬,这显然是位大人物,但他却不像是良渚人,更像是“外来户”。他的两个侧门齿被连根拔掉,这在分布在苏鲁豫皖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中很常见,这是否说明,墓主人不是良渚人,但为良渚立下战功而被厚葬?这座墓中没有出现良渚文化最典型的玉璧和玉琮,是否进一步表明墓主不是良渚人,故而不按良渚风俗下葬?

处于良渚文化圈的北部边缘地带,且有如此多的暴力伤害痕迹,有专家怀疑,这里是否是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聚落。学者把蒋庄遗址与徐州的梁王城大汶口文化遗址作了对比,统计表明,蒋庄遗址的墓葬中,15岁—35岁死亡者约占67%,比梁王城遗址高出20%;36岁—55岁死亡者只有约20%,而梁王城遗址却达到约40%,这种生存压力并非来自自然环境,只能从暴力盛行甚至部落战争中找原因。

对蒋庄遗址这个一次性出土人骨最多的良渚文化遗址,科技检测大有可为。DNA检测可以判断死者间是否有血缘关系,殉葬者是俘虏还是同族人;检测骨骼中碳13和氮15的比例,可以推测先民们食谱中的荤素比例,以及蛋白质摄入情况;锶同位素检测则可以推测原住民与“外来户”的大致比例;强化碳14检测,可以把死者生活的时间精确到几十年的范围内;综合多具骨骼,也许可以进行人像复原,看看当时的人长什么样……

中华文明的基因片段,或许就藏在这些先民们留下的骨骼中。

自8000年前到4000年前之间,顺山集遗址、骆驼墩遗址、东山村遗址、蒋庄遗址作为一条脉络,勾勒出江苏文明萌发的形态,但它们并不“孤单”,这样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在江苏星罗棋布,黄岗、龙虬庄、寺墩、营盘山、北阴阳营、三星村、草鞋山、赵陵山……它们和中国其他地区的早期文化遗址如同中华文明起源的涓涓细流,最后汇聚成中华文明的滔滔江河。江苏地域文明如何萌发、茁壮,又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贡献了什么?这正是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想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在手铲下、实验室里、书桌上和研讨会中,“蘇”的源流故事将书写新的篇章。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2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