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EA实践篇

FMEA实践篇

FMEA简介

FMEA是一个工具,是服务于工作的,既然是服务于工作的,就需要使用人员能很方便操作、使用,也就是说FMEA应该是很简单的。如果学习或参与培训,感觉FMEA很难,那有可能是学习或培训方法不合适,不如先重新审视一下FMEA这个工具,思考FMEA的本质,FMEA的目的是什么,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FMEA强调的是预防,是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将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识别、对策,确保设计的产品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确保设计的生产过程能够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有充足的产能可以满足顾客交付,方便现场操作人员操作。FMEA在定版后需持续更新,将后期的问题完善至FMEA中,所以它也是持续改进的一部分。

设计的预防控制就是从设计能力、从经验、从设计规范或设计标准上去确保设计没有问题,是针对发生原因,针对所要设计的要素或特性进行预防,即确保所要设计的要素能满足产品功能需求或满足设计意图。所以发生度或预防控制能力,不是随便填写等级,要有证据能够证实等级评估的合理性。

FMEA是一种结构化的方法,是风险思维的表格化体现,它将风险思维的思维模式,转化成一个表单,让不具备风险思维的人员也能够按部就班的识别出潜在的风险。

风险控制要将风险识别完整,要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于影响较大的风险控制,以期达到最大的收益。FMEA这种结构化方法,可以有助于全面的识别潜在的风险,且可以量化评估风险影响。

FMEA的目的是提前识别潜在的或可能的失效,并制定保证措施,既是支持设计的质量也是管理设计的质量。产品设计和开发是输出样件和图纸,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产品特性。过程设计的目的是搭建好合格的生产线,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输出合格产品,实现产品按期交付。

DFMEA的目的是基于客户需求和要求,在预期的环境或条件下确保设计的产品功能满足顾客需求和要求,让顾客用着满意,这是设计FMEA做的工作。

如果顾客需求和要求识别不完整,或识别错误,或者是顾客或产品的使用环境和条件识别不充分和不正确,产品设计也无法确保满足顾客需求和要求。

产品功能的发挥总是在一个环境中进行的,产品使用环境的识别一般可以按一分为二的原则进行识别(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所以要明确各项功能在不同环境的发挥情况,发挥程度,而这些都是要求量化的,量化后的功能就是要求,在此处我们需要知道一下可靠度这个概念,可靠度就是产品在规定条件和规定时间内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当说产品功能具体的设计要求时,都不是孤立地在说某个产品功能,而是要结合使用环境和条件,比如城市、山地等外部环境,车辆自重、结构等内部环境,而且还要考虑环境条件的组合和相互作用。

功能要求的输入渠道,比如政府法律法规、市场调研、 络查询(技术和专利等)、和顾客方签订的技术开发协议、类似产品FMEA、企标、标杆研究和分析、失效问题(顾客投诉、售后问题),不管上述哪个渠道识别功能要求,都要注意产品的使用环境中,这样才能确保输入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要不然会降低参考价值。

案例展示如下:

功能

环境

功能1:降速

内部环境1:车身重量

外部环境1:城市道路

内部环境2:车身结构

外部环境2:矿区道路

所以产品某个下层级的特性的试验,一定是面向产品上一级和总成级的功能,不面向功能的试验验证是无意义的。为此,产品设计过程中仿真验证、样件试验等都要尽可能接近实际顾客使用环境状态,越接近实际使用状态,试验越准(样件越接近量产工装状态,试验环境越接近使用环境,试验准确度越高),所以在开发成本和周期允许情况,会以正式工装样件试验为准,才能评价是否真正满足顾客需求和法律要求。

客户有什么需求啊?拿手机的设计举例,顾客用手机时,肯定不想手机掉地上了屏幕直接就坏了。这个问题设计怎么考虑啊?什么材质、什么厚度、什么角度、落地时的受力部位和受力大小、怎么去加固?这是DFMEA要做的工作。本质是所设计的每一个尺寸每一个特性都是为了支撑它的功能,这尺寸、厚度应该设计为多少呢?这是产品设计就要考虑的。

除了产品功能外,DFMEA还需要考虑什么呢?要考虑制造和装配的效率和可行性。如果产品结构设计出来加工比较困难, 废比较高,模具不好设计。或者产品结构设计出来了容易出问题,还需要模具或工装、工艺参数去保证,那就增加质量风险和成本。例如:我们所说的公差分配,设计间隙,也是考虑了是否容易装配。

DFMEA的其他作用还有,比如尺寸不合格,超出规格范围了,不合格评审时怎么怎么判断啊?有什么影响啊?能否让步接收?品技职能应该懂一些产品的,这是职能定位,还有呢?在保密情况下DFMEA可以给出答案,如果DFMEA还说不清的话。,可以看一下设计规范,这个尺寸的公差是怎么算出来的,安全量留了多少。10%、5%不一样,设计规范应该体现这个。

PFMEA的目的也是制造过程的目的,即通过制造过程设计,用最少的成本能制造加工出满足图纸和顾客要求的产品,尽量不制造和不流出不合格品,确保员工作业安全和职业健康,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如环保),产品成本有竞争力,满足预期的利润率,满足产能需求或交付,尽量让员工轻松工作等。

PFMEA的作用:①是防错的基础,即根据失效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列出防错的优先等级,计算投入产出比;②是控制计划和现场管控(标准作业)的基础;③是制程经验的积累;④是产品的不良问题经验的积累;⑤是SPC的基础。

衡量制造过程设计的绩效指标,就是将PFMEA或制造过程设计的目的进行量化,比如制造费用占产品成本的比例、不合格率、返工返修比率和成本、 废率、设备和工装的投入成本、标准工时或生产力、用工人数或人工成本等。

DFMEA与PFMEA的关系

DFMEA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设计的产品满足顾客及相关方的需求,顾客及相关方(最终使用者、政府、生产现场等)需求的是产品功能,并要求产品功能在相应的环境下都能得到满足,这也就是功能/要求,不符合功能/要求就是失效模式。对于具有一定功能的分总成和总成产品来讲,产品的功能是通过产品的什么特性支持的呢?是产品材质、结构、尺寸和软件设计等要素,因此产品材质、结构、尺寸和软件设计等设计错误,就会导致产品功能无法实现,进而导致顾客需求无法满足,所以失效原因就是产品材质、结构、尺寸和软件设计不合理。DFEMA应用的过程是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为了选择最合适的下层功能、材质、结构、尺寸、软件设计等设计要素。

PFMEA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设计的过程可以安全、高效率、低成本地生产出满足设计要求的产品。PFMEA设计时顾客需求已转换为产品特性,只要生产的产品符合产品设计要求(质量要求)即可满足最终顾客需求,所以产品设计要求是PFMEA的一个重要输入,除此之外做PFMEA时还需要考虑产品交付、作业安全、法规要求等,这也是PFMEA的输入,也需要重点满足。产能要求、质量要求、安全要求、法规要求等,这就是过程设计需要满足的要求,不满足要求就叫失效。也就是说产品要求是PFMEA的输入。另外,产品设计不足的情况,要靠PFMEA去补充。即产品设计不合理,要通过过程设计去弥补或靠制程去管控。

比如:①因为产品设计的制约或限制,设计规格值距离风险临界值有风险,那么要靠制程能力降低发生和流出风险;②制程是产品设计的下游,产品设计影响过程设计;③基于工艺水平,制约产品设计;④根据DFMEA确定的产品特性(严重度)决定过程设计的资源分配。

过程的功能、要求是依靠过程的要素支撑的。过程要素分为加工方式、人员技能、作业方法、工艺参数、生产环境等,如果过程要素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过程失效,这也就是过程失效的原因。为了确保失效不会发生,需要选择合适的过程并对过程要素进行监控。所以PFMEA应用的过程是过程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为了选择合适的过程要素并控制过程要素。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过程失效会导致产品不符合设计要求,进而导致产品功能无法满足顾客需求,这时候产品的失效模式与过程的失效模式造成的影响是一样的。

从上述的两段话可以看出来,DFMEA和PFMEA的功能要求是不一样的,失效模式也是不一样的,失效原因也是不一样的。但是DFMEA与PFMEA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即产品要求是过程设计的输入,过程设计需确保能够生产出满足质量要求的产品。同时过程设计是产品设计的下游顾客,产品设计需考虑过程设计可否实现,即考虑基于现有技术设计的过程,能否生产出满足设计要求的产品。

PFMEA中的失效模式与DFMEA中的失效原因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比如产品设计原因导致制造过程容易出现不合格。DFMEA中的失效原因指的是产品设计本身的不足,也就是产品本身的结构、材质、尺寸的不足,当DFMEA分析到失效原因时,产品各个特性的值并未确定,而是通过后序的控制预防、控制探测,必要时采取进一步措施等一系列手段再得出合理的产品特性值,即结构、材质、尺寸的具体值。得出的产品特性值再加上产品功能是过程设计的一个输入,过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输出满足产品的这些特性要求,这些特性值就是评价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要求的标准。过程的目的是过程的功能,达不到预期的功能就是失效,不能生产出满足要求的产品,也就是PFMEA中的失效模式。

FMEA的实施过程

FMEA是一个工具方法,需要在公司的管理体系中有合理的定位,才能真正发挥出FMEA的作用。在IATF16949标准实施、APQP、质量改善活动、六西格玛等工作中都有可能会用到FMEA,而这些活动也应有各自的定位,不能各自为战,只有统一策划才能让公司的体系有序并且高效和有效地运行起来,不能说因为不同的工作属于不同的职能或部门,彼此不管不顾而影响公司整体效率。

因为FMEA的开发或编制可能涉及多个职能或部门,所以从管理角度要有一个部门和人员对FMEA的进度和质量总体负责,以利于FMEA的顺利实施。

以下这些问题是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有的问题可能感觉很“简单”,但的确是实际工作中的疑问。没有低级的问题,只有低级的答案。鼓励大家学好理论知识,理论结合实践,能解答好各种问题。

问:产品结构会影响产品的功能,产品结构又由尺寸组成,需先定产品结构再定结构中的各个尺寸和公差,产品结构设计的不合理算是一种失效原因吗?这种结构选型需要在DFMEA中进行分析吗?

答:先整体设计或总体设计,再细节设计;或者是先有方案和框架,再进行详细设计。方案属于上一层次,细节属于下一层次,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析层次,都需要进行风险分析,至于是否用FMEA的格式,那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进行了风险分析。

问:DFMEA功能识别的时候,框图、边界图的作用是什么?

答:框图、边界图的作用是识别接口关系、功能界限。在识别功能、要求的时候,合理的把握接口、界面很重要。如果接口、界面把握不好,就会造成失效模式识别不全,可能导致后期出现问题。无论是接口还是界面,只要内部统一,能够达到应有的作用即可。实际工作中识别接口关系还相对容易一点,定义功能界限的边界才是真正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在做FMEA的时候,零部件是放到系统里分析还是单独作为零部件分析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析的时候不漏东西,而且相互关系还要全面,就是谁和这个零部件有关系,这也是重点。

边界、范围是自己定的,尤其是一些小零件、有时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分析,有时候放到总成里进行分析完全是可以的,甚至是比较有利的。

FMEA分析的重要原则是:①不漏内容;②放到合适的界面、层级进行分析,确保能够提高分析的效率。例如挂钩,适合放在总成中进行分析,不必非放到分总成中进行分析,因为总成与整车的连接部位就是挂钩,这时候在总成分析的时候就能识别挂钩的下一级特性要求,不必非要在分总成或零部件中分析。

使用工具的时候不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只要我们能够划分的合理,分析不会遗漏内容,那划分的就合适。如挂钩的焊道分析,直接挂钩中可能不利于分析可焊性,这时候放到分总成或总成中进行分析更合适。原则是,应该放到总成、分总成分析的就不要在零件层单独分析,其它的放到分总成并不会影响分析效果及效率的,可以单独分析,也可以放到系统里进行分析。

问:在设计某总成时,如果总成漏油会导致总成内部齿轮之间的摩擦增大,影响内部齿轮的可靠性,这时候“液体保持”功能不足会导致产品的“可靠性”功能不足,在开发DFMEA的过程中,分析“可靠性”功能时,“液体保持”是不是要放到“失效原因”栏?

如果把漏油当作可靠性的失效原因,要解决漏油问题还是通过密封性的设计来解决,相当于绕弯了。相互作用的确也可能会导致失效,各自确保质量即可。就像DFMEA时不要分析零部件不合格,因为零部件的质量靠零部件的FMEA去确保。比如两个功能互相影响,在设计时要互相考虑,在分析原因时就没必要互相当做失效原因了。如果非要当做失效原因,也没关系,因为要想解决这是失效原因,还是要回到这个功能的设计,相当于绕弯了。

所以FMEA的基础模板或基础FMEA很重要,把分析思路直接固化下来,直接填写设计值即可,不用被这些FMEA 的应用技巧问题所困扰,能降低FMEA应用的难度,提升FMEA或设计效率。

问:是否需要进行SE是根据影响而定的,失效影响对应的是失效模式,再往上追溯是功能和要求,但是在实际SE的时候是研讨的某个特性值,仅是功能要求的原因之一,这矛盾吗?

答:顾客给出设计要求或功能需求,供应商需要满足顾客要求或功能要求,这是供应商负责设计的内容,怎么设计这些特性才能满足顾客功能和要求?属于供应商设计的内容就是供应商可能需要研讨或SE的内容。

问:(特殊特性)分类用来标注高优先级别的失效模式及其相关原因,怎么理解?

答:某个原因导致某个失效模式,进而产生失效影响,就相当于原因影响了某个功能,功能是特殊的,这个原因也是特殊。分类是为了控制,尤其是额外控制。

FMEA参考手册说得很简单,就是说了说原理和原则,有的事情需要进一步思考,要不然应用时就会有疑问。

问:对于FMEA文件来说,是表格化的。分类那一列,如果一个分类符 是按一个产品特性要求标的,那就按产品特性要求合并所在行;若是按一个失效模式标的,那就按每个失效模式要求合并所在行,若是按每个失效起因标的,那就不能合并行。如果分类是对应设计特性或失效原因,但是失效原因后边又很多行,这个符 要标在哪一行?

答:一个特性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失效模式,不同的失效模式的影响也不同,需要按最高的影响或严重度标记失效原因。从应用角度,分类针对的是失效原因的分类,也就是设计特性的分类。其实就是对将每一个需要额外控制的特性进行分类。

一个功能可能有多个的设计特性支持,但不一定每个特性都影响功能。举个例子,比如某个产品是安全件或功能件,那这个产品的每个尺寸都影响安全或功能吗?不一定!但是FMEA是按结果和原因进行承接,也就是只罗列导致失效模式的失效原因,所以有列出的失效原因都会导致失效模式,所以这个分类可以既是对失效模式及其影响的分类,也是对设计特性或失效原因的分类。

也就是说一个功能可能有不同的产品特性支持,这些产品特性或者设计特性就是潜在失效原因,因为这几个设计特性或失效原因都能造成这个失效模式,表示这几个特性的影响也是一样的,那就是相同的符 。相当于让分类符 对应功能失效模式和影响,后面支持功能的特性自然就找到组织了。在实际工作中,比参考手册的案例要复杂点。

问:在第四版FMEA案例中,为了降低风险,做了一次验证,但是最后不仅探测度降低了,发生度也降低了,这里边的原理是什么?

答:其实是改变了设计特性,然后对设计更改的效果进行试验验证。案例中说得不详细,所以不易理解。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建议措施?肯定是想改变或提升,有设计上的改变才可能有提升。

答:需要在设计完成之前。想解决设计上的风险,不在设计完成之前合适吗?如果产品设计还需要更改,但是因为项目进度,只能先开模具(后期可以修改),也只能这样,这是实际工作!工具方法需要结合实际工作。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无法解决设计问题,后续更改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或更多的费用。FMEA能识别出风险即可,这是重点。

现行的预防控制如果不满足控制需求,也可以在设计时更改控制措施啊!比如之前因为设计能力或经验不足,但在这次设计时提升了设计能力,或者设计方法有了改进,这很正常。

实际工作中,探测控制的实施除了起到把关的作用,还可以起到经验沉淀、指导和优化设计的作用。在做FMEA的时候,可利用FMEA表单将所需要做的试验一一列出来,并将开展试验的试验规范和试验后的试验 告编 链接到表单中。第一可根据试验规范,指导试验过程,确保试验的有效性。第二可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评审,识别探测的有效性。

探测度的评分是依据探测的时机和难易程度决定的,如DFMEA在设计初始阶段通过简单的测量、试验就能发现问题,那探测度评分就低,在设计快要结束的时候,通过对样件进行台架或实车等试验才能发现问题,那探测度评分就高。其本质是越难将问题探测出来,探测度评分就越高,越容易将问题探测出来,探测度评分就越低,越早能有效发现,探测度评分就越低。

还有个重点是要形成试验或设计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需要系统地整理,能为以后的设计提供支撑,并且为设计规范和试验规范的完善提供支撑,更是设计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

另外,不管是建议措施中的试验结果还是现行控制的试验结果,最好都能在FMEA中体现,也需要根据试验结果策划下一步工作,以实现PDCA,方便查看和参考。对于试验结果也可能需要进行设计评审,以持续改进设计能力。

增加功能要求值和设计值,增加实际结果,记录问题,形成PDCA,形成一个完整的经验沉淀过程。对于试验出问题的,再在建议措施上增加措施,如果采取了多次措施,也保留每次措施及其实施效果,这样形成的基础FMEA模板,会有更大的价值。

问:有的公司的DFMEA中,将产品的各个尺寸、结构放到了前边的“项目/功能栏”然后再识别这些尺寸、结构的功能要求和后续失效模式及原因?这样对吗?换句话说,在DFMEA中,产品的结构/尺寸应该放在前边的“项目栏”吗?

答:要设计的内容属于失效原因,要满足的功能属于顾客需求或要求。具体的尺寸属于要设计的内容,这是失效原因要分析的内容,不应放在前面的“项目/功能栏”。

问:针对供应商提供的黑盒子件,DFMEA中需要分析到哪个层次?

答:黑盒子件,指的是由供应商自主开发,满足顾客或整车厂的安装边界要求和功能需求的零部件。公司仅需根据系统或子系统的功能需求,明确对此黑盒子件的功能和装配的要求即可,具体的和下一层次的内部设计由供应商完成。

问:严重度或RPN值较高(如安全件),需填写建议措施。若多个项目存在,前几个项目已填写建议措施且应用,后期项目可否无建议措施?

答:建议措施是需要实施的,前几个项目填写了建议措施,能确保现在的项目能实施这些建议措施吗?现在的项目需要这些建议措施吗?

建议措施是对现行控制的补充,如果现行控制方法没有变更,当现行控制方法不能确保设计质量时,就需要建议措施。

问:现在有针对成本化、轻量化的设计变更,在修改DFMEA的填写内容时,如果涉及到改了材质,在建议措施那里增加设计变更的内容,SOD值都是不变的,这样感觉很奇怪。是不是应当在哪里写上成本和重量的内容,可是怎么添加呢?

答:成本和轻量化都是设计的输入,也是设计的要求,需要在功能和要求栏明确。这在很多公司都容易忽略。做产品设计时能不考虑成本吗?能不考虑重量吗?

成本和重量依附的是设计特性(如材质,尺寸等,这是最基础的设计特性,基础设计特性支撑结构,强度,刚度等更高层次的特性,结构强度刚度等支撑使用功能),设计特性改变才能改变成本和重量;设计特性改变就会影响功能,SOD是针对功能失效,如果换了材质但功能没变化的可能性不大,功能应该会有变化,只是变化大小的问题。如果是很成熟的设计经验,SOD可能没变化,如果是变了材质,没有相关经验,SOD应是有变化的。

问:新设计的产品和以往产品有类似功能,还要编制FMEA有点重复。

答:类似不是一样或等同,尤其是功能要求是否相同?都是工薪族,比如都是SQE或体系工程师,一个月挣一万和一个月挣两万,所需的技能和资格要求一样吗?

问:同一产品在不同车型使用时需重新编制DFMEA存在浪费,是否可以仅针对变化点进行修正(类似于DRBFM形式)?

答:有完善的基础FMEA,并且充分识别变化点(包括环境的变化和使用的变化)和变化点的影响后,可以使用DRBFM,这也是DRBFM的优点。

问:如何将潜在失效识别完整?

答:用过程方法的语言来说就是输入的完整性,正确性。对功能有什么要求?使用功能时有什么要求?在什么条件和环境下有什么要求?每一个在特定环境或条件下的功能的要求,决定了失效模式。可以从失效模式和失效原因两个方向一起进行,并且能互相验证。

从失效模式来说,要将以往发生的所有问题都需要输入至FMEA文件中,这是最基本的。

从失效原因来说,DFMEA设计的是产品,失效原因指的是产品本身的设计不足,也就是产品本身的特性如尺寸、材质、结构及软件程序的设计的不足。对于总成和分总成的特性就是指功能而言。产品固有特性设计的是否合理,只有经过分析才能确定,所以产品本身固有的特性均应在DFMEA的失效原因中进行分析,比如零部件要分析到每一个尺寸或结构,如细化到面、孔、倒角等;总成或分总成需要分析到每一个功能需求和要求。

在FMEA研讨时,需将产品使用环境条件,以及实际使用情况考虑清楚,比如以下问题会更有助于风险分析:故障会在何时出现?故障会在何地出现?故障以何种形式出现?

以上其实就是现地现物现象的分析原则,尽量还原出故障的发生环境和故障现象,有利于识别出失效原因。

PFMEA设计的是过程,失效原因指的是过程要素的不足,也就是人、机、料、法、环、测等的不足。人、机、料、法、环、测等各个过程要素中,能够对过程造成影响,这些影响要素就是失效原因。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2月11日
下一篇 2022年2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