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阵细雨阵阵凉意。
清秋,翩然而至。
几乎是在熬几乎是在煮,这暴热,从未有过。这剧烈,也从未见过。两个月的极端极强高温,让蓝天下的人类,诚惶诚恐。
久盼的凉意倏然而至。使我想起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一句诗,‘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
时光的流逝总让人忆起往昔的时光,往昔的时光里,总忆及往昔的亲,友,情。
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变的迅捷,快速。
微信,QQ聊天,抖音,直播……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交流软件迭出,让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的沟通,只在须臾。
而古而又古的书信写作杳无踪影,鸿雁传书,只成了一个唯美的传说。
岁月,折叠了一个人的风华。岁月,也积蕴了一个人的沧桑。
而书信,恰是这折叠时光的回光返照。它静悄悄地站在时光里,用淡淡的黄淡淡的香,勾起你心底那似浪似滔的情怀。
人生的变迁,生活的更替。在匆匆忙忙的流转中,有些陈年旧物,扔了,弃了。而经年累积的书信,虽有抛弃,仍陆陆续续,跟随着我的朝朝暮暮。
还有多少人,如我一般,念念不忘那手写的文字,用心灵的倾诉,编织的那一张思念之 ?
偶尔打开,发现邮票也脱落了,信封也松散了。信纸也渐渐发黄了。字迹,也有点漫涣模糊了。细细品读,细细审视,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温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当两地远隔关山远隔万水,当辗转流徙颠沛流离之际,文字,是一种遣怀,书信,是孤寂中的一道光亮。犹如茫茫海上的一座航标灯,它指亮了黑暗中的远方,它点燃了黑暗中茫然的心。
书信里,文字的大小,歪斜,端正与潦草,显示着一个人的才智与性格及生活习性。文字的粗细方圆,涂了又改,改了又涂的痕迹,一遍又一遍地揭示着书信人的灵巧与笨拙,慌乱与镇定。力透纸背的印迹,是心灵的倾诉,是真情的烙印。
而今,在媒体与自媒体上,在 络与手机上,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真的与假的,都一个模式。丑的邪的,也能滤成美的善的。
信写就之后,折叠,封口,写上地址,签下名字。贴上邮票。投入邮箱。
从此,就把一颗心交给了时空,交给了期盼,交给了等待。
期盼,那是怎样一个忘穿秋水望尽天涯的思念啊。企盼着那绿色的邮车突然而至,企盼那一方素纸捎来远方的佳音。心,突突,手,抖抖。当接到书信的那一刻,那颗虔诚的心,犹如信徒见诚于教主,小心翼翼地剪开撕开,揣于胸口,迫不及待地展读。有时,巴不得一口气就读完,一目十行,急匆匆。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心,才释然。
今天的我们,不写情书了不写家书了,连普通的书信,都不触及了。每天,如蚁奔波,每天,疲于生计。朋友亲友,也天各一方,各自忙碌,疏于联系。偶尔想起,心有所念,也只微信短信聊发一下。即使写信,也只电脑轻轻敲击鼠标,敲出一个个标准的字体。可复制,可粘贴,可拼凑,这其中,还有多少往昔书信那淡淡的书香?
走在一幢又一幢林立的高楼大厦下,经过一个又一个刻意粉饰过的乡村前,我在想,工业文明的现代成果,让人们享受了超俗的便捷快速,让现代人躺平。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都有了根本性的改观。然而,代之而起的是真实情感的灰飞烟灭。改头换面的是虚情假意的泛滥。
秋风起,秋乍凉。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为负笈远游的夫君写下《一剪梅》。倾述相思怀人之心曲。锦书,遂成书信的代称。
而今
再难觅那如行云如流水般的精致小品了!
云中已无锦书来!
2022.8.28张亚雄于浙江省湖州陆葭漾畔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