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都去哪儿了?

博士都去哪儿了?

从地域分布来看,样本高校分布于25个省(直辖市),其中北京23所,上海8所,武汉7所,南京5所。总体来看,近年来博士研究生的女性比例虽逐步提升,但大部分高校博士毕业生的男性人数仍显著多于女性,2017届博士毕业生样本的男女性别比为1.81,最高为4.9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最低为0.33(北京外国语大学)。

博士毕业生就业状况

1.就业率

就业率是反映毕业生就业情况和 会对毕业生需求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毕业生就业质量 告中,已落实工作和升学(留学)统计为“就业”,就业率即为“就业”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重。对于博士毕业生来说,国内外升学(深造)一般指从事博士后工作,可看作是临时性的合同就业,算作“就业”没有问题。在75所高校中,有7所高校仅提博士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截至2017年8月31日),68所高校公布了年终就业率(截至2017年12月31日),有7所同时公布了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

根据68所高校所公布的博士毕业生人数、年终就业率汇总计算得到总体平均就业率为97.1%。由此可见,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各高校之间的博士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其中,共有5所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实现100%就业,分别为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博士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在95%~100%之间的有52所,在90%~95%之间的高校有9所,仅有2所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低于90%。

不过,博士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相对较低,按照各高校博士毕业生人数加权计算得到的平均值为89.6%,与年终就业率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仅有中央音乐学院的博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100%。初次就业率低于90%的有5所高校,分别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北林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其中,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仅为38.7%。不过,其年终就业率上升到了99.7%。类似的,东南大学的年终就业率从84.0%提高到99.0%。华中师范大学的年终就业率也从83.2%增加到95.3%。这反映出博士毕业生求职时间较长或“慢就业”的问题,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博士毕业生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

2.就业类型

为了进一步考察博士毕业生就业类型及去向,根据各高校就业质量 告中有关就业的定义和统计口径,可以将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划分为工作、深造以及未就业三类。其中工作又包括协议就业、合同就业、灵活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等类型。深造(博士后研究)包含国内升学及出国深造。共有55所高校的就业质量 告具有这部分信息,包括31所原“985工程”高校和24所原“211工程”高校。

如表1所示,总体来看,在就业博士毕业生中,不计博士后工作的样本占样本总体的81.0%,继续深造即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样本占15.5%(国内升学及出国深造分别占11.1%和4.4%)。在工作样本中,协议就业占比最高,平均为75.6%。其他类型工作的占比依次为灵活就业、合同就业和自主创业。从高校层次来看,原“985工程”高校博士毕业生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比例明显高于原“211工程”高校的毕业生。相对来说,原“985工程”高校的博士毕业生更倾向于从事学术职业,宁愿暂时从事临时性的博士后研究,以待稳定的学术职业机会。此外,从高校所在的地区差异来看,相比东部、中部地区的高校,西部地区高校博士毕业生的工作占比较高,而继续深造的比例较低。

具体来看,博士毕业生就业类型及去向存在以下特征:

(1)协议就业占比最高,但灵活就业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自主创业比重最小。毕业生求职和就业过程中所签订的就业协议,是用人单位确认毕业生信息以及接收毕业生的重要凭据,也是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管理、编制就业方案以及毕业生办理就业落户手续等有关事项的重要依据③。大多数博士毕业生一般进入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及其他事业单位就业,因而协议就业的比例较高。但近年来,由于博士生规模扩张和就业多元化,体制外单位也成为部分博士的就业选择,合同就业、灵活就业的比例有所提高。

(2)继续深造(博士后)成为博士毕业生就业新形式,尤其是对于高水平大学的博士毕业生而言。博士就业市场尤其是学术就业市场有限致使部分博士毕业生不得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引进与录用招聘启事中,均明确提到博士后或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者优先录取。这就导致占相当比例的博士毕业生,尤其是原“985工程”高校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在国内或出国继续深造,以便寻求和等待学术职业机会。这与鲍威等通过博士生调查数据,发现原“985工程”高校的博士生更加偏好海外博士后岗位的结果是一致的。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3.2%)、清华大学(33.2%)、北京大学(31.0%)三所高水平综合型大学的深造率(博士后)均超过30%。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出国做博士后工作的比例更是超过12%。而深造率超过20%的还有6所高校,分别为北京化工大学(29.3%)、中国农业大学(28.5%)、北京交通大学(27.0%)、北京工业大学(23.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4.5%)、中国海洋大学(22.9%)。而财经类、医科类高校的博士毕业生深造率较低,例如上海财经大学博士毕业生几乎没有人做博士后,天津医科大学博士毕业生深造率为0.8%,南京农业大学博士毕业生深造率为1.2%。这可能体现了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在不同类型高校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

3.就业单位去向

就业单位的性质是对博士就业偏好的直观反映,根据各高校的就业质量 告及研究的需要,将就业单位性质划分为12个类别:高等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党政机关、医疗卫生单位、中初教育单位、其他事业单位(除各类学校及医疗卫生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其他企业、部队及其他(灵活就业等)。样本高校中共有40所高校具有此部分信息,包含21所原“985工程”高校和19所原“211工程”高校。其中,财经政法类高校有4所,理工类高校有11所。

从表2来看,高等教育单位、企业和医疗卫生单位是博士就业的主渠道,分别占43.9%、20.4%和19.9%。在企业单位中,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与科研设计单位基本持平,两者占比均为8.1%,是博士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博士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平均占比达到7.4%,成为博士生就业去向的新高地。博士毕业生到三资企业就业比例相对较低,仅占3.4%。不同层次高校博士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分布存在差异。原“985工程”高校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到高等教育单位就业的比例要显著低于原“211工程”高校,分别为41.6%和53.5%。而原“985工程”高校的博士毕业生相比原“211工程”高校的博士生更愿意到企业工作。其中,原“985工程”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就业比重均高于原“211工程”高校。

由表2还可以发现,不同高校类型的博士毕业生在就业单位上同样存在差异,这充分体现了不同学科在供需状况及就业机会上的差异。财经政法类高校的博士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平均为14.2%,明显高于理工类高校(1.2%)。从地区差异来看,北京高校由于其地域优势,中央部委机构集中,党政机关就业岗位多,级别较高,其博士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地方的高校。

科研设计单位是工科类院校尤其是航空航天、海洋类专业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平均占比达到19.9%。其中,科研设计单位就业比重最高的5所高校依次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38.6%)、哈尔滨工程大学(22.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1.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1.4%)和中国海洋大学(21.2%)。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这3所高校均属于工信部直属高校,原为国防科工委直属高校,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高校。这类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科研设计单位的比例高,说明这些高校中的优势学科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

设有医学院的高校,其博士毕业生选择到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比例最高。在样本高校中,博士毕业生在医疗卫生单位就业比例最高的5所高校分别为天津医科大学(72.1%)、中南大学(56.2%)、中山大学(52.6%)、上海交通大学(46.2%)和复旦大学(39.6%)。究其原因主要是医学博士的专业性较强,就业领域相对集中,且这些高校拥有多所附属医院,能够大量吸收医学博士毕业生。其中,复旦大学共有16所附属医院(含3所筹备附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有14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有7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有7所附属医院。

4.就业行业分布

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行业分布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的行业分类标准(13类),2017届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分布在七大行业。其中,教育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是吸纳博士毕业生最多的两大行业,分别占46.3%和13.9%。博士毕业生就业比重较高的其他五个行业分别为卫生和 会工作行业(14.3%)、制造业(5.5%)、公共管理、 会保障和 会组织(5.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0%)、金融业(3.1%)。

由于高校类型不同,博士毕业生的就业行业选择也存在较大差异。平均来看,文科类高校的博士毕业生选择教育行业的比例高于理工类高校,两者的比例分别为53.7%和43.0%。理工类高校的博士毕业生选择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比例于文科类高校,两者的比例分别为15.6%和9.1%。此外,理工类高校的博士毕业生更多选择制造业(6.6%)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1%),而文科类高校博士毕业生则更多地进入公共管理、 会保障和 会组织(8.3%)、金融业(5.1%)。

5.就业地域分布

(1)博士就业具有属地化特征。样本中共有38所高校含有博士毕业生就业地区和省份分布数据。从中可以发现,博士毕业生在高校所在省份(直辖市)就业占比超过50%的高校达六成,即博士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属地化特征。如图2所示,属地就业比例最高的是山东大学,在全部签约就业的博士毕业生中,有73.7%在山东省就业;其次是太原理工大学,其博士毕业生省内(山西省)就业占比为72.7%,其中有95.8%的人在太原市就业;第三是暨南大学,在已就业的博士毕业生中有72.5%在广东省就业。在北京地区的高校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属地就业占比(留京率)超过60%,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超过50%。上海高校中,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在沪就业比例超过60%,上海交通大学也接近60%。此外,云南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福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其博士毕业生属地就业比例都超过60%。相对来说,仅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属地就业比例低于40%。

(2)博士就业向北上广和东部地区集聚。综合来看,如表3所示,博士毕业生在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就业的比例达到22.2%,加上东部其他地区的33.7%,博士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达到55.9%。这说明博士毕业生就业呈现向东部发达地区集聚的现象,尤其是东部地区的高校,其博士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高达86.6%。这既体现了东部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就业环境相对较好,博士毕业生都倾向于在这些地方寻求工作机会。此外,与上文所述的属地化就业倾向一致,由于北上广等重点城市的高校和博士毕业生本来就多,北上广以及东部地区自然成为博士毕业生集聚的区域。此外,杭州、南京等东部相对发达的省会城市也成为博士毕业生聚集的新高地。

6.就业质量评价

就业质量一般采用毕业生抽样调查的方式,从工作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性以及薪酬回 等角度加以测量,有这方面信息的样本高校共有13所。这些资料表明:

博士毕业生总体工作满意度较高。大部分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对工作表示满意或很满意的比例都在90%以上,高于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其中,太原理工大学的调查表明,博士毕业生对工作总体、职业发展前景、工作内容、薪酬四个方面的满意度都是100%。可见博士毕业生对工作条件表示认同,所从事的工作整体上比较符合自身的职业期望。同时,调查显示,博士毕业生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收入低、个人发展空间小、工作环境较差以及单位发展前景不好。

(1)博士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工作相关度作为衡量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反映的是学校专业设置与 会需求是否脱节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度。从有相关信息的13所样本高校来看,博士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在94%左右。博士生的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高于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一方面由于博士生对自身定位、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目标相较硕士生与本科生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求职的针对性更强,专业与工作的匹配度更高。另一方面由于用人单位选择博士生更偏向于考察博士生的专业及其科研能力,而针对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则更注重其综合素质及学习能力与可塑性。

(2)博士毕业生的平均工资高于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但部分学科不如硕士毕业生。从13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来看,工资收入与学历层次正相关。所有样本高校的数据都显示,博士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收入高于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的月平均工资分别为6449元、7835元和9766元。尽管平均薪酬水平随着学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的调查显示,工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博士毕业生的平均月薪相比硕士毕业生不仅没有优势,甚至还略低于硕士毕业生。事实上,从薪酬回 角度来看,博士学位并不一定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额外好处。例如,有研究针对生物科学博士和工商管理硕士的比较,发现生物科学博士毕业生预期的终身收入要比工商管理硕士低得多。此外,东部地区尤其原“985工程”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平均收入显著高于西部高校的博士毕业生,且差距较大。

数字经济智库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为了更好的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交流、实践交流。来自中国数字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成立了数字经济智库,为数字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担任名誉院长,知名青年学者黄日涵、储殷等领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是数字经济智库旗下的专门平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2月12日
下一篇 2020年2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