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刑警,大多数人会想象出他们的工作画面:火速赶赴案发现场,调查取证寻找蛛丝马迹;千里追踪,誓将犯罪嫌疑人捉拿归案……
然而作为一名刑警,陈勇却要守在电脑旁,面对庞大的数据库,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键盘敲出一串串数字符 ,从海量的信息中比对出有利的线索、证据,可能一个电话 码、一段监控视频、一段活动轨迹都会成为破案的关键。
今年31岁的他,有着异于同龄人的沉稳,潜心学习 络技术,从编程“菜鸟”成长为能够独立开发多种数据比对软件的“行家”,使数据分析更加快速、精准,从而实现“数据多跑腿、民警少奔波、 上逃犯无处遁形”的破案效果。被同行称为“数据捕手”,先后被记个人三等功1次、嘉奖4次。
2个月,XXL到L的坚持
未见陈勇,便听说了他有双重标签——186斤的壮汉是他,155斤的型男也是他。
初见他时,XXL码的衣服挂在了只有L码大的身上显得空荡荡的,但眼神沉着而又坚定。
听说,他只用了两个月便减重了30多斤。
“当时贝雷工作室年会在我们如皋召开,想着要有个帅帅的形象在会上与嘉宾们交流,就顺带减了个肥。”陈勇开了个小玩笑。听上去是轻松的玩笑话,背后的努力却不是那么的轻松。
在陈勇看来,跑步要先认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去实现并超越,在一次又一次的实现与超越中,不断前行。就像他面对工作时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只为做得更好。从参加公安工作到如今,工作地点、环境、职责变了,但他“让数据多跑腿,给民警减压力,为百姓谋平安”的工作理念却从未改变。
工作中,他也一直保持着奔跑的姿态。他积极探索“情 引领、数据制导”的新路子,迅速成长为让同行佩服、让犯罪分子丧胆的“数据捕手”。同时,注重“向外借力”,加入贝雷工作室等交流平台,整合大数据资源,建立了自己的4000万条+的数据源库,因业务能力突出,还被遴选为“贝雷工作室”全国副管理员。
5年,从编程“小白”到“数据捕手”的勤奋
2013年,陈勇还是刑事侦查大队丁堰刑侦中队的一名警员,负责案发现场的线索采集。那时候的他不会想到,5年后的今天,他的“主战场”会变成“大数据”。
“当时对编程语言还一窍不通,字母数字符 的组合在我眼里就是一串毫无意义的信息。”陈勇说,在一线破案,往往是“顺藤摸瓜”,发现嫌疑人线索后,他们会在众多的信息中寻找与之有关的线索,仅仅是查找就得耗费庞大的人力物力,加之时不时出现“藤断了”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度数据挖掘成为了办案的突破。
为了能够便捷的开展深度数据分析,这位“门外汉”捧起了《易语言汉语编程》,毫无编程基础的他读起厚厚了教材。他对照百度里的视频教程,逐条敲打编码。也正是这种最笨、最简单的方法让他找到了进入数据世界的“敲门砖”。
“在丁堰那会儿,每两天要值一次班,手头的事情忙完了,我就看视频教程消磨时间。”练习写代码成为他枯燥值班生活中的唯一乐趣。
在之后的学习道路上,他先后自主研发了《旅馆临控分析》《数据对比分析》等情 分析研判工具,实现数据精准制导,让大队的众多老师傅对这个“菜鸟”刮目相看。
每时每刻,从“软件开发”到“数据跑腿”的责任
“你学的什么专业?”
“法化学,就是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李昌钰博士学的那个专业。”说到李昌钰,陈勇眼中闪现出崇拜之情。在他看来,一位优秀的刑警大抵就是如此吧,虽不曾和罪犯进行面对面的刀枪较量,却善用技术,断案如神。
“信息化时代,不掌握情 信息,就等于是聋子瞎子”。为此,陈勇把情 信息作为破案追逃的基础工作加强研判解析。对在案件调查中收到的大量信息及相关数据,他又利用自己开发的软件与专案组案情分析的情况进行检索比对,发现了很多线索。
“明确嫌疑人是从无到有,信息拓展是由点到面,而线索核实又是从百到一的过程。”陈勇每天便在这“有无、点面、百一”中来回、反复切换。
从XXL到L,他用奔跑展现了他的耐力;从编程“小白”到“数据捕手”,他用勤奋体现了他的毅力;从“软件开发”到“数据跑腿”,他用责任证明了他的实力。
在从警的道路上,“数据捕手”陈勇将继续前行,以奔跑者的姿态。 (尹晓虎 陈文瑶)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