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邻里凡人小事 展现 区风貌变迁 退休党员李植才义务办 二十载

“这位街坊的文章写得很生动,建议可以选用。”昨日上午,在江汉区常青街道扬子 区,74岁的老党员李植才正在与 区 《街坊》副主编胡婧在线商量第203期《街坊》的选稿事宜,有一篇居民学习二十大精神的感想,被他们看中。

区的邻里街坊被他的坚持和奉献所感动。他说, 区里的凡人小事、好人好事,也感动着自己。

“三支笔”出马创《街坊》

李植才1948年9月出生于湖北汉川,199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居住在扬子 区。

“我想力所能及地为 区作一些贡献。”2002年李植才退休,闲不住,冒出以文图形式记录 区故事的念头,于是向 区提议“制作一份给 区百姓看的宣传册”,这个想法得到了 区支持。

为了让《街坊》精彩亮相,李植才他们筹备了大半年时间,这个过程中克服了不少困难。

“一个好的标题很有关注度。”李植才为了将《街坊》办得好,从那时候开始,坚持将 纸上的标题摘抄下来,有时间就琢磨。

“至于印刷费用, 区从办公经费里挤一点,街道拨一点,共建单位赞助一点,终于凑齐。”李植才感慨,万事开头难,齐心能克艰。

2003年1月,武汉市第一家“ 区 ”《街坊》首期正式出炉, 头请书法爱好者、 区居民易光善书写的,500份被 区的老党员、居民以及一些共建单位人员一抢而空。

“这份宣传册,每一篇、每一版都讲的是百姓生活、 区风采。” 区 忠实读者、投稿人王栋,已陆续向《街坊》投稿50多次,内容以诗词、摄影作品为主。他说,是李老师等人让《街坊》成为大家展示才艺的平台,也记录着 区越来越好的过程。

让凡人小事出镜秀风采

此后,《街坊》在 区指导下,居民写稿、居民办 ,每月出一期,每期固定有4个版面,分别取要闻、居民茶座、百姓生活、 区共建等名字。

“扬子 区街坊们幸福生活的背后,有一群功不可没的人,他们为创建平安、和谐 区作出了贡献。”在李植才的建议下,《街坊》上开了一个栏目叫“生活就是舞台”,专门聚焦这些忙碌在街巷里平凡人物的故事和服务精神。

“我们《街坊》就是一个展示居民精神风貌的平台。”《街坊》现任主编、扬子 区书记郭丹丽介绍,大家通过《街坊》了解 区、融入 区。

古稀之年悉心培养新人

在李植才和 区的共同努力下,《街坊》办得越来越好看,成为 区的文化品牌。居民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一到每期出刊的时间,主动来 区领取《街坊》。

今年六七月份合刊,是《街坊》的第200期, 区举办了“街坊 200期”分享会活动。 区为李植才等对《街坊》做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颁发了奖状、赠送鲜花,感谢他们的辛苦付出。

李植才(左一)在 纸分享会活动中与年轻人互动

看到 区 受到大家喜欢,李植才觉得有成就感。他说,组稿、改稿、排版等大量工作,让他的生活格外充实,文字能力也得到锻炼。 因为是《街坊》创刊人之一,他被街坊们尊称为李老师。

郭丹丽说,李老师的坚守和奉献精神,让大家感动。《街坊》运行的头几年,条件有限,他和其他老师采、写、编、校,都是做义务劳动,连摄影用的相机都是自己买的。如今有稿费,他们也不要分文。

80后胡婧和徐靖,90后刘天星,是这个团队里的新面孔。“他会跟我们讲标题怎么写更好,排版顺序怎么安排, 眼的设计有什么原则。”徐靖透露,李老师主要教他们实用的工作技巧,还鼓励年轻人多看书多动手写,这让他们受益匪浅。

“这是我的爱好,坚持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李植才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愿意继续干下去。

湖北日 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 、 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9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