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2014年10月,新乡供电段“牵引变电所亭应急操控系统”项目顺利通过局科学成果技术评审,拿到了全局科技创效的“许可证”。作为该攻关项目的带头人,李芙蓉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该项目为全段优化生产组织、岗位设置和并岗提供了保障、解决了难题。”新乡供电段党为书记詹广振深有感触,“多亏了李芙蓉他们,一度紧张的用人局面才得以缓解。”
2014年底,国内首条重载铁路——瓦日线全线开通运营。按照设计,新乡供电段负责沿途8个大型变电所亭设备维护及区间机车运行供电,需新增人员56名。由于“牵引变电所亭应急操控系统”项目的及时落地,该段忠义、安北等5个既有线牵引变电所亭分区率先实现了无人值守,原有25名职工全部支援瓦日线,成功实现了增线不增人的目标。
说及项目课题的选定,李芙蓉至今清楚地记得,源于一次天窗点取消事件。那是在2013年2月的一天,京广线天窗点停电时,由于调度SCADA通讯出现问题,忠义分区亭上下行并联开关及隔离开关需要现场手动操作,才能继续进行。当时,分区亭是单人值守,不符合一人操作、一人监护的安全规定。无奈之下,段上只好取消天窗点。通过这件事,让李芙蓉下定了决心,要研发出一套系统,当SCADA系统发生故障,并急需操作相关分区亭开关时,通过该系统由相邻变电所值班人员进行操作倒闸。
说干就干,她立即牵头组织科室两名工程师、车间两名技术员和变电检修班组的三名职工,成立了研发团队,并对六人进行了分工。其中,李芙蓉负责关键的设备性能前期研究、软件开发工作,其他人员负责拨 通信通道功能开发及设备安装工作。
设备性能前期研究说起来很简单,其实里面的弯弯绕绕很多。即使一个厂家的设备,由于型 差异性能也不尽相同。为了弄清楚每一个设备型 及接口功能,李芙蓉翻阅了大量的图纸,打电话到生产厂家询问。有时,为了弄清楚两个设备的协同功效,她曾在图书馆翻阅数十本专业书籍,并反复推敲,直到确定安全无虞为止。
为了开发适用的软件,李芙蓉拜段信息技术科郭小兵科长和毛林海副科长为师,从一个简单的编程语言学起,到独立开发软件,她的案头堆砌起来厚厚的一摞稿纸。2013年12月10日,软件开发初步完成,在忠义分区亭安装试验时,她发现系统电压显示数据不对,就带着团队在高压室里反复修改程序,一夜未眠。实在困得很了,她就到院子里吹吹冷风;冷的很了,她就围着高压室跑两圈……就这样,在她锲而不舍的努力下,终于在第二天上午攻克了这一难题。随后,她又相继解决了传输误码率高等难题,初战告捷。
尽管如此,李芙蓉并未真正放下心来。毕竟通过邻所操作,不同于现场,控制屏上显示倒闸成功,也不代表现场分区所设备百分之百一致实现倒闸操作。为了百分之百的安全,李芙蓉经过一番思索,对系统进行了改造,不仅在系统上加装了GSM模块,而且在分区所控制屏和隔离开关两侧分别安装摄像头,并在软件上进行了完善。只要反映设备运行状态的指示灯或隔开触头一旦发生变化,摄像头即时抓拍、即时通过GSM卡传输到事先绑定的手机上。
如今,值班人员只需轻触拇指,即可通过手机实时查看现场设备分合闸真实状态,一机在手,安全无忧。
2015年,在京广线所有分区所亭扩能改造中,路局全面推广应用了李芙蓉带队研发“牵引变电所亭应急操控系统”项目,实现分区亭无人值守功能,为全局供电系统劳动组织改革和集约创效经营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作为新乡供电段的科技创效“带头人”,现在,李芙蓉又瞄准了新的目标,大步向前,经营创效,再立新功,再作贡献。(马莉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