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云嬗变,供应链质变

如果说从去年到今年,有什么行业发展得最好,那可能非汽车行业莫属。

然而,在红红火火的需求端背后,其实每个车企都面对着来自供应链的难题:汽车产业链条既宽且长,一辆普通汽车的零部件就超过2万个,豪华汽车甚至超过3万个,且各角色之间分工明确,一旦某环节掉链子,整个供应链稳定性就容易受到影响。

在疫情与地缘的双重影响之下,谁能赢得对供应链的把控,谁就在这场厮杀中多获得几分赢面。

管理供应链的第一步就是流程的数字化,而这对规模庞大、业态复杂的企业来说并非易事。

有着5000亿元销售规模的北汽集团,如同所有大型企业一样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因为它的每一项合作都涉及到从集团到各二级、三级单位,协同往往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但北汽的野心并不小。

在它发布的数字化转型规划中,2021到2022年,面向业务实现智慧管理;在2023到2024年,面向企业实现智慧运营;在2025到2026年则面向产业实现智慧经营。

之所以立下豪情壮志,是因为京东云给了北汽充足的底气。

自2019年北汽与京东云签署合作以来,北汽借助京东云完成了一系列“产业数字化”的重大工作。

其一是集团基础资源的打通与整合,大幅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和运维运营效率;其二是把所有操作放在一个平台上操作管理,实现核心业务数据多副本容灾备份;其三是汽车后市场系统、越野车电商平台、CMS系统、邮件系统、车联 云控平台等多个业务系统平稳迁移上云。

这对北汽这样的传统车企来说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大步,但只是京东在助力“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的一小步。

回头看,在这条路上,京东云已经走了很久,如今它正通过一个个小步累积的量变迎来自己的质变,也正用自己稳健的步伐为产业带来全新的动能。

数智化:产业数字化的新阶段

数智化虽然看起来与“数字化”只差了一个字,但其中的内涵却只有深入技术与产业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有心人应该可以发现,在北汽的规划中,“关键词”正是“智慧”,这也正是数智化与数字化的核心差异。

如果说“数字化”还只是实现“内容在线化”,那么“数智化”则需要实现智能化分析与管理,提升应用数据的水平和效率,帮助企业优化现有业务价值链和管理价值链。

简单来说,数智化可以理解为数字化+智能化,也就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级的诉求。

但获得数据、将内容搬到线上,并不是全部。

产业互联 之所以称之为“互联 ”,还在于其拥有互联 典型的“联通”特点。在互联 、大数据的加持下,企业既需要在内部实现跨部门协调,也需要强化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供应商的协同作用,更可以增强与消费者的联通。

如何用数据做更好的生产预测、做更快的个性化定制、做更好的库存管理才是产业互联 所需要的“数字化”方式。

这时,“数智供应链”就呼之欲出了。而京东带来的“7S+3C”则对“数智供应链“这五个字给出了一套便于理解的标准答案。

其中,7S是7大解决方案覆盖数智采购、协同研发、智能制造、全域链接、价值服务、供应链一体化等6个大的业务场景,横向联结生产、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以及1个数智平台作为基础设施。

3C则是其核心价值,产业联结Connection、数智创新Creation、生态融合Collaboration,通过数智供应链建设,企业能够从产业链全局优化效率,以数智技术驱动数实融合,同时联结更多生态伙伴,实现更高效的数字化转型。

在这样的设计之下,京东通过自己的数智化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供应链的上下游一体化,让供应链企业上下游之间的交流变得无比顺畅;同时可以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

这样一套方案,在生产环节,是以销定产、柔性生产、快速迭代;在流通环节是充满弹性的物流体系,缩短了产品到消费者之间的销售链路;在销售环节,则是针对性铺货、最优化选品,匹配库存与门店数据,将库存周期最小化。

为零售带来“确定性”

消费者看不到供应链是如何“数智化”的,但他们却能第一时间感受到消费体验的变化。

成长于互联 时代的新一代消费者,在消费倾向上更容易受到KOL的影响,在价值观的舒适圈去消费;而在消费选择上,则更加追求品质、舒适度与个性化。

然而察觉到消费趋势变化对于传统零售企业可能是容易的,将这些变化中的需求满足并落地却是困难的。

以几乎每个人每天都要喝的牛奶为例,消费者选择什么样的牛奶品牌,其首要考虑便是奶源质量,其次是品牌背后的文化与价值观,最后则是购买的便利度。

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京东携手伊利,完成了一次国产乳制品牌的数智化蜕变。

在奶源质量上,依托京东云平台,赋能智慧牧场,帮助伊利从饲养到产奶全流程实现了数字化。

在消费者文化与价值观的匹配上,依托京东的隐私计算能力,伊利的营销变得更精准,媒介投放ROI提升了30%。京东云海与伊利试点了“爱豆来电”营销项目,用具有 召力的明星吸引价值观相符的消费者。

在购买便利度上,京东协助伊利打通了供应链。过去,伊利的京东、抖快等多个渠道仓中,每个仓只能流通给对应的消费人群;而进行全渠道盘货后,能够将所有库存集中在一个系统内管理。这让伊利库存成本下降8%,运输配送成本降低22%,发货时效也缩短了1天。

另一个贴近消费者生活的家装行业则面临着更大的难题: 交媒体上往往充斥着消费者对传统家装的吐槽:货不对板、所见非所得、施工方案不对称、价格不透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消费者。

家装行业的第一个重大变化来自BIM(建筑信息模型),它使得快速生成定制化装修方案成为可能,同时可以帮助消费者实时掌握装修进度,帮助家装企业把控装修流程。

但BIM的建模渲染和全流程数字化处理,也会给家装企业IT系统造成极大的算力负载,传统IT架构难以应对。

京东云依靠云计算架构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协助。

尚品宅配从2019年开始将IT业务迁移到京东云上,通过京东云计算的架构满足BIM在线服务灵活、弹性的负载需求。

此外,京东还在仓储能力与SKU管理能力上为尚品宅配带来了极大的赋能。

一方面尚品宅配超过3000+个SKU集体进入了京东前置仓,进一步强化了赋能装修企业的能力;另一方面,京东供应链千万级SKU的加持,在放大尚品宅配规模效应的同时,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

从仓储、配送到平台构建以及用户触达,京东云提供的数智供应链能力,让尚品宅配也具备了更高效的一体化服务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新一代消费者,并成为家居界的“技术革新者与数字领军者”。

京东CEO徐雷曾经提及,零售数智化不仅为 会生产、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提质增效,同时也将创造、催生新的需求,带来供给端、消费端的双重增长。

如今这个说法正在得到验证,在京东云的解决方案帮助下,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得到升级,而这也反哺了行业内的企业,使他们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不确定性,增强了韧性——这正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带领农产品走出区域

每当进入深秋,全国的“吃货们”都会嘴馋起主要生产于长江流域的特产——大闸蟹。

坐拥两大淡水湖——洪泽湖与骆马湖,且水质条件好的宿迁市,就是大闸蟹的主要产区之一。

但同样位于长江流域,不同地区的蟹在品牌上出现了巨大的鸿沟:与名满天下的“阳澄湖大闸蟹”相比,这里的蟹知名度并不高。

早在2015年就在农村推出了“3F”战略,即工业品进农村(Factory to Country)、农村金融(Finance to Country)和生鲜电商(Farm to Table)的京东,与渴求乡村振兴的宿迁市农业农村局就宿迁大闸蟹的现状展开了深度合作,共同展开了一场“宿有千香·霸王蟹”的品牌打造工作。

在上游,京东帮助农户形成标准的大闸蟹养殖体系,保证产品质量。

在中游,共建“霸王蟹”的商品标准和溯源体系,只有满足条件的大闸蟹才能以“霸王蟹”品牌销售;同时京东在宿迁建立了自营产地协同仓,大闸蟹捕捞上岸后进入这里暂养、分拣、打包、发货,严格把控流入市场的产品品质,之后以高效的物流减少运输损耗。

合力之下,2021年京东11.11期间,宿迁“霸王蟹”销量同比增长600倍,2021年全年销量同比增长173倍。在刚刚结束的京东农特产购物节中,宿迁“霸王蟹”卖出超16万只,在京东大闸蟹品类中销量继续名列前茅。

除了大闸蟹,郑茶油、山东预制菜、铜川金银花、攀枝花芒果,梧州六堡茶、石家庄丽阳晒醋、重庆芦花鸡,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乘上京东乡村振兴计划的东风,走出乡村,走向世界。

只是做技术或许对于一家科技厂商来说并不难。

但走入农村这片长期被市场忽视的“冻土”,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真正俯下身去、做细致入微的探察,以感同身受的责任感,去耐心地做基础商业建设。

而这一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则不仅关系着近6亿农民的收入,更关系着占据中国面积90%的乡村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携手打造国企先锋

如果将企业内外部、上下游协同运作比作一条供应链,其根本逻辑与面向消费者时是一致的。

无论对内或是对外,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数字化打通企业运作的每一环节,全盘看清企业内外部运作的瓶颈,并找出解决方案来应对多变的市场经济态势。

但正如同文章开头所提及的北汽,往往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仅仅是打通内部也需要面临极大的挑战,有时并不比面向外部来得小。

但在工业互联 快速发展的当下,这却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

作为石油石化等能源领域重要的一家国企,中化能源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中化集团最早的业务板块,很早就启动了数字化转型来支撑业务变革与管理升级。

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化能源都建设了信息系统,把所有的业务流程、商业关系、企业资产和管理活动全部由线下搬到线上。

然而,经过中化能源这长达十几年的信息化改革,供需两端都曾面临着不少遗留问题:

各个部门的套装软件,成为供应链流程化的巨大阻碍;中化内部的销售、园区、物流等诸多上下游环节,存在物料信息、客户数据等无法打通等痛点,当遇到外部环境的变化,业务无法协同响应,各部门的转型步伐也难以统一,如同一座座孤岛。

整体来说,智能管控有待提升、业务系统独立运作、平台共享能力缺失,这是接下来中化能源需要重点解决的三大数字化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第一步是构建基础能力。

京东云托云舰混合云操作系统为中化能源打造了“中化能源基础数字技术平台”,在混合云的基础之上,低成本、低风险地完成了中化能源的开放、融合的数字化技术服务能力构建。

第二步,则是通过云原生(系统依托云的构建,而不是传统的数据中心)与积木化(可复用的最小单位,就像乐高),让中化能源统一为各BU提供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维服务。

在此之上,京东云从数字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业务流程管控应用服务建设、配套运营体系制度和组织保障四个方面着手,为中化能源打造了一套敏捷的“中化能源基础数字技术平台”。

原本的系统重复建设,开发资源浪费、系统之间不互通,部门之间难融合、总部难以对各个分部门、分业务集中管理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这也为国企“数智化”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为能源行业的转型提供了一个标杆:可以慢一点,但不能错一点。

而京东云所做的事情,其意义不仅在于一家企业本身,而是将把脱胎于产业理解的数智供应链,带回产业中去,更好地为全 会创造价值。

重塑产业链,为什么是京东

一个消费互联 的巨头,去破解产业互联 难题,并重塑各个行业的架构与产业链,京东拥有充足的底气。

其中, “懂产业”是京东在众多云厂中实现差异化打法中的关键砝码,在技术上的持续耕耘则是京东能够不断对产业数字化实现支撑的底层保障。

说到懂产业,或许很多年前大家并不懂京东。

当其他互联 大厂沉迷于线上获客之时,京东在耐心地搭建自己重资产的物流业务。而这一业务伴随着用户消费需求的提升也逐渐显露意义:越是贵重的商品,最后一公里越至关重要,掌握了物流,就掌握了优先权。

而这一布局的深远意义还不仅于此,在长期仓配一体的建设、物流投入,以及采购、分拣、配送不断亲自上手优化的磨练中,京东成为了最懂供应链管理、最懂得企业痛点的公司。

将千万级SKU做到了30.2天库存周转天数、智能拣选系统和数字供应链管理平台对物流供应链的进化,背后都是京东与产业不约而同的核心思路:

通过对供应链的更高效调度,在确保体验的情况下持续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对京东而言,十多年的数字化与制造业的积累,正是京东通过云的形式对外输出的根本:让用户摸着自己过河。

在产业积累不断深化的同时,京东也在不断深入打磨着自己的技术壁垒。

混合多云就是京东云面向产业数字化战场的最大底气。

与其他主打公有云的厂商不同,京东云在去年就发布了混合多云操作系统云舰,今年升级为云舰2.0。

根据Gartner的定义,混合云概念相对宽泛,不只包括公有云+私有云,还包括公有云+IDC,整体上是混合架构的都属于混合云。多云是指企业同时拥有两个或多个云计算平台,在部署的时候可能会使用公有云、私有云或两者的某种组合。

具体来说,云舰全面兼容全球范围各类基础设施,支持应用跨云多活、混合多云多芯,实现客户视角全球一朵云。2022年春晚,京东云云舰实现行业首次不增加资源支持春晚,成功应对红包互动等流量洪峰考验。

在10月31日晚上8点开启的2022年京东双十一活动期间, Apple、美的、小米、海尔、联想等大量品牌瞬间破亿,安徽、湖北、甘肃等地成交额增速领跑全国。

10分钟内,京东云每秒用户访问峰值同比提升62%,而这背后正是以云舰2.0为依托的技术体系,在为消费者“丝滑”的购物体验保驾护航。

云舰能够完成超千万核资源秒级调度,实现超大规模异构基础设施资源的敏捷调度,CPU平均使用率提升2倍,每年节省IT成本数亿元。

此外,京东云的另外几款核心产品更是全面加速了云计算的效能:

围绕高并发场景,京东618、11.11的长期大规模磨炼,京东云是行业前三的能够支撑万亿级交易的云厂商,并持续推出行业领先的基础产品。其中软硬一体虚拟化引擎京刚2.0,将算力虚拟化损耗降至零,作为数据中心级DUP引擎,其存储IOPS、 络转发性能均提升50%。基于存算分离技术自主研发的统一存储平台-云海,打破了存算一体限制,使计算资源利用率提升30%。京刚2.0+云海软硬融合,引领下一代云计算架构,存储性能提升10倍,成本降低50%,目前已经全面应用于京东集团大规模复杂业务场景。其最新发布的微模块数据中心产品更是基于产品配置的最佳实践,能够达到软件、硬件、平台的完美融合,可节省超过25%的投资及运行费用,节省30%以上空间占用,减少50%以上交付时间。

在产业+技术双重积累中,京东云手握着企业数智化转型能够寻求的最优解法。

尾声

不管是 2004 年将业务从线下转入线上,解决了交易效率提升的问题,还是2007年开始在供应链上持续投入,通过打造自有物流体系,解决了产业效率提升的问题,都是京东在业务持续创新发展上的探索和实践。

而京东云的《数智供应链白皮书》提到,依托于数智供应链,京东从2017年的 3623 亿元收入持续增长到2019年5769亿元收入,即使在2020年疫情冲击下, 京东依然保持了增长的韧性,2020年和2021年的收入增速保持了29%和27%,分别取得了7456亿元和9516亿元的高质量收入。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在一日千里的结构性调整中,唯一能幸免于难的只有变革的引领者,我们无法左右变革,只有走在它前面。”

如今,走在产业数字化之路的京东云,不仅自己走在了前面,同时也带领着各个行业走在领先的道路上。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