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视频传送门:
话题1、Kindle也跑路了?
话题2、马斯克“虐待”员工?
话题3、威马为啥掉队了?
大小马聊科技,用毒辣视角,聊科技热点。
每周聊三个科技热点,我是小丹尼,我是大卫,我是电动Emma。
Kindle也跑路了?
我们先聊第一个话题:Kindle也跑路了?
上集我们聊完 Airbnb 离开中国。前两天我们又看到 Kindle 电子书店将在一年之后,也就是明年的 6 月 30 日在中国停止运营。很多媒体都说:十几年前东哥的预言实现了。
刘强东之前在采访时说过亚马逊 Kindle 在中国是绝对没法成功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盗版。比如消费者买完 Kindle 之后,回去就刷机,搞破解。 上比如百度文库有大量盗版电子书可以下载。
我看很讽刺的一件事,在百度上搜 Kindle 关键词,结果跳出来第一个词除了 Kindle, 就是 Kindle 刷机,然后是 Kindle 破解,在此之后才是 Kindle 退出国内市场。
这可能是一个因果关系,你老刷机老破解,结果 Kindle 就退出国内市场了。
还是挺讽刺的,你们觉得这件事情会不会对我们大家看书有什么影响?
我想从三点谈一下。首先咱们先说好的,我觉得 Kindle 还是对咱们读书这件事情带来了一个革命性的新体验。
它的电子墨水屏接近于纸质的感觉,还有 Kindle 把我们和出版商的距离拉近了,我不知道二位有没有那种感觉。以前如果我很喜欢一本书,这个消费过程其实是相当漫长的。
Kindle 出现之后,它就类似于 iPod 对于音乐的挑战,Kindle对于出版商的挑战也是非常直接的,用户可以直接就买一个新书,哪怕这个书刚发行,这个是它很好的点。
很遗憾 Kindle 要退出中国,我自己觉得其实不是 Kindle 的问题,因为硬件在中国来说根本就不难。生产电子墨水屏也不是什么多先进的东西。像华为还有很多公司都生产类似电子墨水平板,E Ink 的这个产品。
我觉得是大家读书习惯变了,或者我说的悲观一点,大家从主动读书,变成被动接受。就好像咱们在这里做这个节目叨逼叨,有很多人喜欢听咱们叨逼叨,这里面有一部分受众都是觉得自己去搜索这些信息太累了,听他们三个叨逼叨省时间。这是一类。
我想问一下二位,大家看一下周围有谁会拿着一本纸质书,或者说真的有这种阅读习惯的,这类人逐渐在减少的。
我想到我上大学的时候在伦敦地铁没有手机信 ,所以英国人喜欢读书看 ,每个人手里基本上都有一本书,你别管它是小说还是 科类,他会连续的读,今天读了几页下车了,下班的时候再读,明天再上车再读,是一个连续的体验。
这件事情在我们过分使用手机,过分暴露在 交 络之后,起码在中国这个事情是变了的,大家没有这样连续系统化阅读的习惯了,这也是我觉得侧面导致 Kindle 其实卖不好的原因。
不过这也同时给我们大小马聊科技机会,大家可以在地铁上、公共交通上听播客。
对,咱们的播客时间都超过了很多人能忍耐的时间。经常有人留言说你们播客时间太长了,上班摸鱼听不完,要摸两次。
只能居家办公听了。
大卫刚才提到了一点关于碎片时间。我之前在我的知识星球也发过一句话,我觉得还挺有道理的。
大家都知道现在时间比较碎片化,但如果想要真正做成事的话,我觉得有句话特别好,你要用碎片的时间去做完整的事,而不是去用完整的时间做碎片的事,这个比较反常识。我也查了两份 告,有一个数据,中国的人均阅读时间也就每天平均 20 分钟左右,但是上 时间大概每天 4 个小时。
所以 络是非常容易打碎我们的时间,很难有人把自己的碎片时间去做一件完整的事情。
不过这几年我对看书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我觉得要静静地坐在那里看一本书,而且要把这本书看完。现在我会分成三种不同的看书方法。
第一类其实我受了蛋泥很大的影响,学会了听书。我发现特别是那种传记类的书,主要是描述事件和内心感受的,特别适合拿来听。
第二类就是那种畅销书,比如《每周工作 4 小时》非常成功学的,它里面是有干货的那种书,就很适合很快地读,翻翻重点不需要整本读完的。这个是我以前没有的概念。我以前觉得读书是很神圣的,一定要从头读到尾。
现在我觉得如果里面两三个观点对你很有启发的,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我现在比较欠缺的是像读书时期,读大部头经典著作的时间。明显感觉我出来工作以后,读过的经典著作应该都不超过三本,这个是我觉得很遗憾的。
这里我补充一点,实际上像听书也好,在抖音或者 交媒体上看别人给你分享知识也好,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满足的临界值是在不断地被拉高的。就好像你给小朋友不停地吃糖豆,他满足点越来越高。
所以为什么会制造焦虑?反而我尝试让自己静下来读书,我会缓解焦虑。但如果看 交媒体上给你分享的书,比如 5 分钟读完一本书。你会觉得我真的可以 5 分钟读完,那再刷一个,一会再刷一个。你就会变得非常焦躁,因为你是在被动获取知识。
主动阅读还有一点是我觉得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平静下来,去思考一下,你读的过程也是你在思考的过程,这个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可能我上班的节奏和压力过大,我需要这样的体验。其实这种阅读体验和你吃一道大餐和你去看到一个美景是一样的。
我觉得大卫对应了 友的一句话,很经典:Kindle 就是数码时代年轻人的一张赎罪卷。
你以为你买了 Kindle 就读了书。
对,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我看知乎上也有一个热评 Kindle 说,买 Kindle的 人,他们以为买了 Kindle 就会看书,结果买了 Kindle 以后没有看书。而且他们买了 Kindle 以后发现 Kindle 只能看书。
这个是很对的点,纯粹真的是纯粹。就像上次咱们聊 iPod 那集,就是一个随身听,要做到只能听音乐,你才真的会听音乐。
一个读书软件,它要做到只能读书你才会真的读书,你不会一会跳到这里,一会跳到那里。别人给你发一个吃饭吗,那就不纯粹了。所以纸制书给我们的感觉就是纯粹。
所以为什么 Kindle 退出中国,大家就说完了,这么纯粹的产品,你不能拿它来看书,还能拿它来干嘛。 友说只能做泡面盖了。
有人说 Kindle 退出中国,最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少人吃泡面了。
这个简直,贝索斯听了得哭了。
刚才大卫说的那点,看书到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你喜欢看?对应了我之前看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有人愿意拿时间喝酒吹牛看综艺?有的人就愿意拿这些时间来看一本书。
知乎的一个大 V 叫张佳玮,他的回答特别好。
他说因为每个人舒适区的不同,你在闲暇时间会选一件让你舒适的东西。
有的人看书是他的舒适区,有的人刷抖音是他的舒适区。所以每个人都会选一个舒适区是什么?它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状态,你在舒适区里就会获得一种非理性的舒适感,那种爽感。
在建筑上面,法国宫廷的洛可可风格,你去凡尔赛宫会看到从灯到壁纸到梯脚全是花儿 全是画,金丝银线。
但是像咱们在剑桥的学院里面很素的,就是大理石。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法国宫廷阔太太们真的是没事,脑子里没东西,她需要不断地有这种东西轰炸她。
但是读书人时刻都在思考一个事情,甚至他盯着一个草地,他也在想,我刚才写那个公式是什么样的,所以他不需要被这种东西轰炸。
这个说多一点,清朝和明朝家私的不同其实反映在满族满人和汉人在文化程度上是不一样的,我不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来日常灌进来。同样读书人,他有自己的生活方法,他不需要那么多额外的刺激,越纯粹越好。
你这个说得很有意思,也让我想起我有一个假期,整个假期都在剑桥准备考试,没回家。然后我才知道原来在假期会专门有那种水电工来你的房间 check 每一个房间你的灯泡是不是坏了,各种是不是坏了。他就专门说我们什么都会帮你换好,唯独床垫他们是永远都不换的,他不想让你睡得很舒服。
我们学院是这样,永远都是单人床,但桌子非常非常大。而且在我们学院的图书馆,特别是考试期间,是有人定时会给你派水的,因为真的有同学读书读得很入迷,然后晕倒,这个很有意思。
他侧重点就是让你读书,像大卫刚才说的很纯粹很清静的读书,没有其他的花里胡哨。然后他们也想方设法来 take care 你,东西都帮你换好,不用忧心其他的东西。
总而言之,我觉得 Kindle 确实是一个好的读书产品,也比较创新。但我感觉 Kindle 在中国确实有很大问题。
一方面刚才大卫也说了, Kindle 在硬件方面其实壁垒不高,墨水屏我们很容易就能生产出来。
大家都知道,中国前段时间华为也出墨水屏,在这之前各种京东阅读,微信读书,也有自己的墨水屏产品。这是第一点,硬件竞争。
第二点就是软件竞争。我们都知道 Kindle 它的系统在中国不是很好用,很多的电子阅读 App 包括微信阅读、iReader、 QQ 阅读,这些活跃用户数量都比 Kindle App 要高,所以在软件方面竞争也很激烈。
第三方面我觉得也是挺中国特色的。我们都知道实体书其实是非常便宜的,甚至还有多抓鱼这种二手书交易平台出现的时候,书的价格又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实体书其实比电子书便宜很多。虽然刚才大卫也说电子书能很快获取,但是价格在这摆着,我自己的消费体验是我知道确实电子书能很快拿到。但是我又一想,我买个多抓鱼二手书能便宜很多,京东的一些实体书也都会便宜很多的话,就不着急读这书,再想一想吧。
也跟国内的书市场非常卷有关,大家本身就在一个小的池子里竞争,每天大家平均阅读时长也就 20 分钟。所以也造成了 Kindle 退出中国很大的原因。
其实中国书店的退化程度也很高的,实体书店死得特别快,无论是在北上广深还是在二线城市,明显感觉到洗脚房多了,书店少了。
所以我有一次开玩笑,深圳感觉大家上班热火朝天的,书店都干死了,洗脚房变多了,说明大家不想再看书了,我就觉得这个城市的未来令我担忧。
无独有偶,我疫情期间住在帕萨迪娜,帕萨迪纳有一个在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对面很老的书店一百多年了。因为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它要活不下去了。然后整个 community 的人都会捐款给这家书店。
这个事情很让我感动,我可以先给你笔钱,这些书我要,但是我不会现在把它拿回家。如果有别人将来把他买走了,也可以卖给别人,但是我可以先把钱预付给你。这个书店就奇迹般地躲过了疫情,现在又火起来了。
所以我觉得一个书店对于 区来说,有一种文化积淀的作用。这不是什么洗脚房、咖啡店能带来的,所以一定要把它留下来。
我现在也观察到有一些书店,刚进门的时候都会放很多玩具,变成了卖玩具。为了吸引小孩子来,大人带着小孩子,前面都放着玩具,不是那种很纯粹的书店。
这让我想到以前我在法国的时候,我很惊讶地会看到法国还有一种书店,就是一个门类的书店。
比如整个书店很小,就卖侦探小说,书店的老板就是一个侦探小说迷,你进去会给你推荐,我感觉比大学教授,研究这个的推荐的都要好。但这种东西不只是在中国,在欧洲其实也有很多店都关门了,我觉得特别可惜。
我分享一个图片,是帕萨迪娜书店的老板,他每一本书会写一个书评,挂在书下面,那一墙都是他写的书评,他推荐的书会让你觉得被带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很有人情味。
我是一个很喜欢书店的人,我到全世界任何地方,第一喜欢看博物馆,第二就喜欢去书店。
大卫提这一点很有意思,把书变成一个更有人情味,更有个性化的,有点像 KOL 开了一个书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