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APP“强制索权”说不

打开手机的应用程序(以下称APP),输入18位 会保障 、姓名、8位查询密码、登录密码、手机 ,你所有的个人信息有可能出现在别人的电脑后台上。

这是曾发生在央视“3·15”晚会上的一幕,主持人通过一款名为“ 保掌上通”的APP注册并进行 保查询,现场模拟了个人信息被远程截取的全过程。专家称,该 保查询APP暗含多项不合理条款,强制、过度索取用户隐私,比如“您同意并授权我们使用您的 保账户密码”以及“模拟您登录 站获取您的个人信息”等。但用户注册后,其个人信息却被发往某大数据公司的 站,并且这一切是发生在用户毫不知情的状况下。

需要注意的是,类似“强制索权”、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APP并不少见。

没有电话业务,为何要电话权限?

国家互联 应急中心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我国互联 络安全态势》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家互联 应急中心通过自主捕获和厂商交换获得移动互联 恶意程序103万余个,通过对恶意程序的恶意行为统计发现,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资费消耗类、流氓行为类和恶意扣费类。

国家互联 应急中心监测分析发现,在目前下载量较大的千余款移动APP中,每款应用平均申请25项权限,其中不少APP与电话业务无关,却申请拨打电话权限,数量占比超过30%。在个人隐私方面,每款应用平均收集20项个人信息和设备信息,涉及 交、出行、招聘、办公、影音等各方面。此外,大量APP有探测其他APP信息、读写用户设备文件等异常行为。

隐私的“钥匙”不要说给就给

如若授权APP读取位置信息,一旦位置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或导致财产盗损甚至引发人身伤害;如若授权APP读取存储设备权限,重要文件、隐私照片有可能泄露;如若授权APP读取电话权限,就有可能被查看和修改通话记录、查看本机 码及设备ID,APP还可能获取通话状态和正在拨打的电话 码,甚至直接挂断电话;如若授权APP通讯录功能权限,APP可能会读取、修改通讯录,这样联系人的信息可能泄露;如若授权APP短信功能权限,那么APP可能会收发、读取和删除短信,用户进行银行转账、 站登录的验证码也可能被读取,容易造成财产损失;如若授予获取摄像头、麦克风权限,那么用户打开设备的摄像、拍照、录音功能时,APP可能会窥探用户生活隐私。

总之,对手机用户而言,一定要“长点心”,尽可能地保证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然后再享用APP带来的便捷。互联 企业要认识到,无底线的“强制索权”不仅有违商业道德,而且违法违规,应确保相关应用索取的权限与功能相匹配,并妥善使用这些权限,避免伤害用户权益。

举 信息近8000条,百余家企业须整改

一些 站和APP强制索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有的APP甚至向用户索要70余项权限,而一旦被拒绝,整个应用都将无法使用。某些软件开发者的“蛮横”行为激起用户的不满,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近日,由中央 信办等指导举办的“2019年 络安全博览会”展示了今年1至9月中央 信办等4个部门开展APP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治理工作的成果,其中就包括近600款APP的违法违规使用个人信息评估和处理情况。

中央 信办 安局一级巡视员兼副局长杨春艳提到,针对当前APP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违法违规使用个人信息等数据安全问题,中央 信办起草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办法》、国家标准《移动互联 应用(APP)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范(草案)》等系列制度文件。

此外,就目前APP专项治理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杨春艳表示,今年1月以来,中央 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活动:指导成立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开发了举 平台,建立专门针对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举 渠道,至今已收到近8000条举 信息,其中实名举 占到近1/3;并将400余款下载量大、用户常用的APP纳入了评估,向100多家APP运营企业发送了整改建议函,评估发现的问题得到整改落实;此外,通过微信、 站等渠道加大宣传普及力度,配合央视“3·15”晚会等对典型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行为进行曝光,其目的是为了促进APP运营企业加紧整改。

“目前这项工作还在加紧推进,我们将继续完善相关文件标准,加大治理力度,不断提升APP个人信息保护水平。”杨春艳表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9月2日
下一篇 2019年9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