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察国内软件市场,包括传统软件产品和定制开发服务,以及流行多年的SAAS模式,再加上包括近几年创投圈爆炒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最新蹿红的无代码/低代码软件等方向,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吸金能力不强、营收天花板较低。
这使得国内大多数以软件和软件服务为主业的公司,无论在做生意赚钱、估值投融资还是上市以及二级市场的表现上,或多或少都会因为财务上的疲软而饱受诟病。
国产软件,道阻且长
这个现象的背后主要还是因为国内软件模式有几个天然的劣势,第一是市场对纯软件能力付费意愿整体不强,第二是软件知识产权生态环境尚未健全和保护意识不足,第三是软件开发和服务能力供给较大,并直接导致惨烈的市场竞争而拉低收入、毛利和利润。
但是国内软件模式也不是没有出路,我们可以向外学习,而全球范围内如果要说到最佳模式,就一定要提苹果的创新玩法,这是一种软硬结合的双循环模式。
苹果通过操作系统和软件功能升级,以硬件资源的更高消耗来置换新功能新体验新价值的方式,直接拉爆存量硬件,从而推动更高性能硬件的大批量换代销售。软件本身能够并从硬件销售上获得置换收入,并进一步推动软件产品的研发迭代。
可以说,这是目前为止,软件收入模式的最高境界之一,也的确让人叹为观止。
苹果软硬结合的产品形态
回到国内,对于软件厂商而言,国内硬件市场和2C/2B市场无论在存量规模和成长潜力上都极其巨大,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国产软件产品如果能够找到可以深度融合的自控硬件产品和优势市场,学习苹果的模式,将能够有机会进入一片构建在自由王国之上的商业蓝海。
实际上,国内的跟随者也不少,而且有机会后来者居上。
其中比较知名的例如小米。
小米无论在软件(以MIUI为起点和核心)还是消费类电子硬件生态上,积累都非常的宽厚。最近,小米也高调官宣要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而如果这一步不踏空的话,如果说未来会有一家中国厂商能够在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击败苹果,我个人最看好小米。
小米铁人三项生态模式
小米完整的消费类电子硬件生态
另外一家就是华为。
华为的电信级硬件能力和技术积累毋庸置疑,同时手机电脑电视等消费电子产品也是国内领头羊。政企类软件和解决方案虽然并不如人意,但是也有多年深厚的市场和能力积累。华为最缺的一块就是消费级底层软件平台,但这几年正是因为美国打压的原因,反而促成了鸿蒙系统的加速孵化和市场化。
鸿蒙系统本身就是一个跨硬件平台、跨行业生态的底层操作系统,而且在战略上也比较开放,因此一旦和华为自有的电信级和消费级全链条硬件产品体系打通,以及和第三方硬件上实现价值整合,所能释放出来的能量将是非常巨大的,也不由得让人对其充满了期待。
鸿蒙系统
鸿蒙的演进和开放
小米和华为还是从硬件起步,配合软件能力进行产品组合并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优势和壁垒。但是国内以软件业务为主的厂商,如果能够学习类似模式,嫁接在高频迭代的硬件产品上,也有机会将软件产品升级成为一个赚钱大杀器,发挥1+1远大于2的整合优势。
当然,这里面的难度当然也是极高的,第一是具备高频迭代特征的硬件产品和市场的选择。第二是硬件供应链的整合,这块整合的好就是优势,整合的不好就是亏钱陷阱。第三是软件本身要有足够的能力和价值,对硬件和整体产品性能体验起到放大作用。
就第一点着重讲两句,硬件产品市场的选择,我个人比较看好消费类电子产品,这个领域很容易复制苹果模式,但竞争也非常的惨烈。对于小玩家或者创业团队,还可以瞄准细分或者新兴的工业和专业方向,特别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升级换代相对频繁的细分市场,相对而言更容易突破软件收入的天花板,打造出软硬件结合、软件带动硬件升级换代销售、硬件销售补贴软件收入和研发跌打的软硬双循环模式。
看上面模式落地的关键三点,每一点都是行业难题,没有金刚钻的功夫,的确很难做到,更何况要三点兼备。但凡事皆是如此,既要看到,也要做到,前者是天花板,后者是底线,价值回 在中间。要想拿到更高的回 ,就一定要做足够难的事,为人所不能为,认知和执行两个层面皆不可缺,也不可不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