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 12月13日电 由智利和西班牙共同主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五届缔约方会议(COP25)已于2019年12月2日在西班牙马德里正式开幕。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简称民促会)、世青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边会——民间机构参与气候治理故事于12月13日在中国角举行。本次边会专注于探讨民间组织参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最佳方式,来自不同地区的代表们分享了各个区域民间参与气候变化的故事,探讨民间组织如何在气候变化议题上进行传播。
来自民促会秘书长赵大兴介绍了民促会近些年所做的工作,并分享了民间组织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以下建议。“应对气候变化基于对自然的尊重,我和同事们都尽量绿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我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环境,相互之间不可能充分理解,因此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交流与协作。在未来的几年里,民促会将在东南亚、非洲、中东欧开展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农业、企业 会责任等方面的活动,希望能与朋友们一起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
民促会国际部副主任李夏洁介绍了中国民间组织开展气候传播方面的挑战。她说:“民间组织如何在国际平台以更贴合国际气候变化传播语境的方式开展活动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迫切需要提升面向国际 会讲故事的能力。因此,民促会与能源基金会合作,开展了一系列中国民间故事的收集及撰写工作。我们邀请了专业的撰稿人到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开展实地考察并撰写故事。在我们的故事中,看到中国各个地方适应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在青海,牧民要面对雪豹的威胁,还要适应气候变化造成的草地质量恶化。在云南大理,农民在当地政府及民间组织的帮助下,转变了农业种植方式和种植技术,提高对气候适应的能力。在四川卧龙大熊猫国家公园,民间组织、学者与政府一同挖掘传统乡土智慧,开展有助于气候变化减缓的农业和文化项目。在四川平武县,根据气候、群落和生物多样性(CCB)标准,政府和民间组织一起实施了多个林业碳汇项目。“
来自云南的周玖璇博士介绍了在当地 区开展的农村农业气候变化适应工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大话题,科学上复杂且难以理解,在实践上应对气候变化困难重重,策略千万条,眼花缭乱,其实办法就一条,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从身边小事做起,未来就有希望。我们做的一点小事就是秸秆的综合利用。在大理洱源县,我们和地方政府通过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科学试验、 区示范和应用推广将农民的生计、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产业转型共同纳入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的范围。过去几年,中国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等方面都在采取行动。无数个像洱源县这样的村落都在国家政策的变化激励下不约而同的参与到这场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合唱”中来。”
来自德国的机构性别与气候变化——女性和气候正义的项目专员 Isadora Cardoso也分享了女性与气候正义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南非和墨西哥的城市 区推动女性参与决策的故事。她介绍道:“我们通过对城市女性进行赋权, 区及国家的层面的决策者听到女性的声音。”
贾远也分享了“腾冲原住民改变靠山吃山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故事。林业碳汇和 区可持续发展都是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作。早在2005年云南省首个清洁发展机制小规模再造林景观恢复项目便在腾冲启动实施。该项目是一个实现森林生境恢复,吸收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造林富民三重效益的碳汇项目。2012年,项目获得的部分碳汇收益在绿基会的主持下直接以赠款的形式回馈到了参与项目的 区和农户手中。2016年,绿基会又受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委托,承担了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森林经营碳汇示范项目的开发,选择腾冲为示范点,按照《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的要求及标准在腾冲市境内将4万5千余亩有林地开发成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有了前期林业碳汇项目的铺陈,2018年,在香港长春 的支持下,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与腾冲市林业和草原局、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等相关机构再度合作,在腾冲市芒棒镇大蒿坪和横河两个自然村开展了“保护区周边区低碳生态示范村项目”,以降低保护区周边 区居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尤其是对薪柴的利用,通过能源替代,让原住民参与到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具体包括放弃土灶改用节柴灶、充分利用太阳能设备,这样一来,既减少了村民的能源开支,也减少了大气碳排放。
贾远说“云南是个多山且多民族的省份,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和人文景观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在生物富集的区域内,生活着大量以来农牧业和林业为生的原住民,他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如何能够转变他们对能源依赖的传统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而在兼顾当地 区文化传统和环境保护需要之下,设计和践行了包括能源替代、 区生计发展和环境教育协同的低碳生态示范村项目。以腾冲项目为例,在项目补贴下,重楼种植和蜜蜂养殖等健康的林下产业为村民提供了增收的途径,减少了村民对森林动植物资源的直接利用。据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调研统计,项目实施后,按高黎贡山保护区监测的活立木出薪柴率进行折算,每年每户平均节约4方薪柴,仅大蒿坪村一年即可节约近350立方米的活立木和8000-10000平方米植被,良好的高保护价值森林免于被砍伐。我们将继续深耕环保事业,延续好林业碳汇项目,做好森林经营,同时兼顾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 区可持续发展。充分学习和利用先进的方法论进行实践,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努力巩固和恢复云南现有的自然生态,从而一方面减少因森林砍伐和农业活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也着重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进而为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尽绵薄之力。
一位来自非洲的代表对故事主人公贾远带过来的“腾冲原住民改变靠山吃山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她说:“我们也做一些 区发展工作,如何让 区居民建立起对民间组织信任,是非常难的。很多 区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居民打交道需要尊重他们的传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