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版本有很多,从出资人和主持人大体上可以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还有募刻本。
宋刻本
《东莱先生诗集》宋沈公雅刊本
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行政建制,路级机构为转运使司,行政长官为转运使,掌管全路的军、政、财、刑大权。后增设提点刑狱司,负责本路刑狱;提举常平司,掌管义仓、市易、坊场、水利等;提举茶盐司,掌管茶盐的产销;安抚使司,掌一地军事、民政事务。以上衙门,及州、府、军、监等州级官府,都从事出版活动,迄今皆有刻本存世。其所刻书籍,在流通中,习惯上都冠以官署名,如转运使本、提刑司本、茶盐司本、安抚司本等。所刻图书品种齐、数量多、质量好,在全国刻书出版业中独占鳌头。刻书地域广是南宋刻书事业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发达的地区是浙江(临安,绍兴、吴兴、衢州、宁波、温州、台州等地)、福建(建安为最)和四川(成都,眉山)、江西(吉安,抚州)。
《春秋经传集解》宋嘉定九年兴国军学刊本
《春秋经传集解》由晋人杜预将《春秋》与《左传》两本编年体史书以时间(年)加以裁切,成为经传注合行本。全书共三十卷,附经传识异,记叙范围起自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为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嘉定九年兴国军学刊本,有钞配。《春秋》和《左传》本是两本不同的编年体史书,西晋杜预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为《春秋经传集解》。此书可能影响到公羊传与穀梁传的经传合写与合刊,对于日后春秋类文献的体例发生重要作用。
元刻本
《隋书》元大德饶州路儒学本
《隋书》元大德饶州路儒学本,纪传体史书,隋朝断代史, “二十四史”之一。此书旧题为魏徵所撰,实际上是合众人之手共同编写。因此,此书为中国第一部官修的出自史馆的史书。《隋书》初成时包括本纪5卷、志50卷、共为55卷。后来唐太宗令长孙无忌、于志宁等编撰《五代史志》,成书后将它收入《隋书》,成为“隋志”,共计30卷。所以,《隋书》实际上是85卷。《隋书》所记历史自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开始,直到隋恭帝义宁二年(618)结束,共计38年。《隋书》贯穿了以史为鉴的思想,编撰的目的就是让唐的统治者借鉴隋灭亡的原因,从而巩固唐的统治,因此书中着重论述了隋朝两代皇帝的功过得失,尤其重于隋炀帝的荒淫无道。与其他同类史书相比,《隋书》较少隐讳,叙事真实可靠。
饶州路儒学:饶州路旧为宋饶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饶州路,治所鄱阳县,属江浙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改属江西行省,至元二十年(1283)复属江浙行省。辖: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德兴(今江西省德兴市)、安仁(今江西省余干县黄金埠镇)三县,余干(今江西省余干县)、浮粱(今江西省浮梁县)、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市)三州。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为鄱阳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饶州府,改属江西行省。儒学即为儒家学说。饶州路儒学即指在饶州路境内教授儒学的地方。
元代官刻图书遍及各地。中央机关刻书者为兴文署和艺文监,太医院,中央官刻由兴文署掌握,却刻印不多。
元代初期,因广收宋代府库的书版,又从南方招募了许多刻工,刻书在南宋的基础上发展,没有多少根本性的变化,基本.上沿袭了宋代的刻书。历史上一般宋元本并称,也说明元刻本的质量不亚于宋刻本。元刻本对雕版印刷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赵体字的广泛运用、版式的丰富、包背装的推广、话本的出现、牌记的变化等。人元后,眉山这个刻书中心,因战乱不复存在。南方刻书中心,只剩下杭州和建阳。北方则依然只有平阳临汾一个中心。蒙古太宗时,且在其地设置了经籍所,后来虽在燕京另设了刻书机构兴文署,并未能取而代之。中央官刻有兴文署和艺文监,太医院,由兴文署掌握,刻印不多,最有名的为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刻的《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通鉴释文辨误》。此外还有广成局本、太史院本等。
《韵府群玉》元统二年梅溪书院刻本
《韵府群玉》是现存以韵隶事最早的类书,在音韵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由元代阴时夫编撰,其弟阴中夫作注。全书共二十卷,分韵为一百零六部,按每个词语最后一字归韵,采录典故词藻,隶属各韵下。
《韵府群玉》的内容包括音切、散事(新增许氏说文、徐氏音义)、事韵、活套、卦名、书篇、诗篇、年 、岁名、地理(附州郡名、地名)、人名(附字与 、帝王名 、国君名 、夷名、妓名)、姓氏、草木(附花名、木名、草名、药名、果名)、禽兽(禽名、兽名)、鳞介、昆虫、曲名、乐名(附律名)等项。
元代地方刻本由各路儒学,州县学和书院进行,较突出的是书院和州县学刻本。在书院刻本为人们所称道,著名的书院有:庐陵兴贤书院,广信书院,宗文书院,梅溪书院,园沙书院,西湖书院,苍岩书院,庐陵武溪书院,黾山书院,建宁建安书院,屏山书院,沙阳豫章书院,南山书院,抚州路临汝书院,茶陵桂山书院,梅隐书院,雪窗书院。
明刻本
《饮膳正要》_明景泰七年内府刊本
《饮膳正要》为明景泰七年内府刊本。是元代忽思慧所撰的一部描写饮食和营养专著。全书共三卷,卷一为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为诸般汤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为米谷,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前附三皇圣纪,并配有插图一百八十多幅。
《女训》由明章圣皇太后(明嘉靖帝朱厚熜生母)蒋氏著。这是一部讲解女性应如何奉行女德和规范的书。书分闺训、修德、受命、夫妇、孝舅姑、敬夫、爱妾、慈幼、妊子、教子、慎静、节俭等十二节。此为明嘉靖九年内府经厂刊本。
明代初期以官刻为主,有司礼监本、国子监本、地方官刊刻所谓书帕本,还有介于官刻家刻之间的藩府本。
《女训》_明嘉靖九年内府经厂刊本
此《女训》为明嘉靖九年内府经厂刊本。由明章圣皇太后(明嘉靖帝朱厚熜生母)蒋氏著。这是一部讲解女性应如何奉行女德和规范的书。书分闺训、修德、受命、夫妇、孝舅姑、敬夫、爱妾、慈幼、妊子、教子、慎静、节俭等十二节。
清代的官刻书特别发达,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内府纂辑群书,多在宫中刻印,雕版与字体都非常精工,并简派词臣学人为监督,称为“内府本”。其印《图书集成》则用铜模刻印,精致非常。乾隆时在内府刻印《十三经二十一史),特于武英殿置刻书处,时人又称为“殿版”。“殿版书’不仅字体精工,而且纸张高贵,色泽鲜明,可以说是尽善尽美。在武英殿设有监造处、校勘翰林处、档案房等,而在监造处又设立有书作、刷印作、铜字库、聚珍馆等机构,形成完整的刻书系统。在国子监、地方的官书局也都有大量的刻书。
《子史精华》清雍正五年(丁未 1727 年)内府刊本
《子史精华》是清雍正时官修的一部汇集诗文词藻类书,由允禄、张廷玉等纂。全书共一百六十卷,分天、地、帝王、岁时、礼仪、设官、政术、文学、伦常、人事、妇女、动植、器物等三十部,辑录先秦诸子以及历代史书、杂记等书中的名言隽句、成语典故,供时人采摘。此为清雍正五年内府刊本。
官书局刻本就是地方官刻本,也称为“局刻本“。武英殿刻书在同治年间已经名存实亡,一些地方上的官员重新打出重兴文教的旗 ,纷纷开设官办书局,大量刊印典籍文选。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治山书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方官府管辖的刻书出版机构。此后,各省继起,陆续开设了金陵书局、浙江书局、淮南书局、湖南书局、江南书局、崇文书局、广雅书局等等。官书局主要刊刻传统国学著作和地方文献,以覆刻翻印清内府本、武英殿本为多,同时汇编选辑了一批古籍,还刊印了一批当代学者的著作。
《捕蝗要诀》清同治八年楚北崇文书局刊本
此《捕蝗要诀》由清代钱炘和辑。书内提到了蝗虫、蝻(幼蝗)的生态、习性以及捕蝗治蝻的方法等。内容包含:捕蝗图说十二幅(主要有布围式、鱼箔式、合 式和抄袋式等)、除蝻八要、捕蝗要说二十则。
清代官刻本由于财力和技术力量的雄厚,缮写、刊刻、印刷、纸张、装订,无不精心讲究。官刻本以卷帙浩繁的大型著作为主,数量多、范围广,涉及经学、小学、天文、数学、乐律、文学、艺术、目录、金石等门类,集中反映了当时学术研究的成果与水平,如《佩文韵府》.《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等。另外,由于清代官刻本多由知识分子主持编纂和负责校勘,与明代由太监监刻的经厂本相比,整体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