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互联 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 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到重点规范 络打赏行为,推进主播账 分类分级管理等内容。《意见》明确应当向未成年人用户提供“青少年模式”,防范未成年人沉迷 络直播,屏蔽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 络直播内容,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充值打赏服务。
据统计,目前我国 民达9.4亿人,其中有2亿多为青少年学生,占比超过20%,而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又是青少年 民高频使用的软件。规范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运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 络环境不仅关系行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此次七部门发布《意见》,为一些一直以来存有争议的问题确立了规范。比如未成年人是否可以注册 络主播账 ,未成年人打赏怎么办?《意见》明确 络直播平台应当严禁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 络主播账 注册服务,为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提供 络主播账 注册服务应当征得监护人同意。在打赏方面,《意见》要求建立健全直播账 分类分级规范管理制度,并明确对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 打赏的,核查属实后须按规定办理退款。这一系列规定有利于规范 络主播行为,防范非理性、激情打赏,遏制商业营销乱象,强化对未成年人 民的权益保障。
“青少年模式”向来备受关注,是强化未成年人 络使用行为的干预,防止 络沉迷的重要手段。据不完全统计,过去近一年就有50多家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推出了“青少年模式”,从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规范未成年人上 行为。此外,“青少年模式”通常还禁止使用平台的打赏、充值、提现、直播、发布观点等功能。但由于很多平台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并非强制,其效果如何一直存疑。当下的问题或许不是“青少年模式”有与无的问题,而是能否发挥应有作用的问题。早前就有媒体调查发现个别平台的主播以抽奖返利为由诱导青少年使用父母手机对其进行充值、打赏,而“青少年模式”并非强制,反倒成为了平台“免责金牌”。
如何确保“青少年模式”真正发挥保障青少年的作用,要求平台坚持正确的导向,真正履行自身的 会责任。从技术层面来说,平台掌握先进的技术,并借此收集、掌握着大量的用户数据,可以对用户进行精准的内容和广告推送,为何在“青少年模式”上却无能为力?恐怕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为与不为的问题。通过用户数据分析、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其实可以有效识别青少年用户,从而破解“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的问题,关键是看平台愿不愿意牺牲部分流量来换取未成年人保护的加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