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宜都梁山,峰顶海拔920米,就算在宜昌,知道的人似乎也不多。
但在山巅,有座金顶道观,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素有“南武当”之称。
白云生处有道观,天上人间莫可辨。梁山何其有灵,竟让这座偏远道观的香火缭绕千年?
难望道观真面目,暂到寺院歇一脚
潘家湾乡是宜都最边远的乡,梁山又是潘家湾最偏远的村。
这里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山路蜿蜒却都宽阔平坦。从宜都北下高速后,只需30分钟,就到了梁山村。
因为刚下了一场暴雨,青山如洗,群峰在云雾中时隐时现。
梁山村支部书记张爱民指着一座最高的山峰说,道观就在那座峰顶。但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山峰被云雾罩着,什么也看不见。
倒是在山腰,有一座红色屋宇,在一排村居中很是醒目。张爱民说,那是一座寺院,也很值得一看。
山腰地势平缓,驱车可直达寺门,得知此庙名“观音禅寺”。
66岁的寺院主持广月法师平易近人,设了茶水待客。
他说,梁山的佛教香火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观音禅寺就是那四百八十分之一。
出家人偏爱寻找山水秀丽的地方修建道场,梁山能被前辈出家人选中,自当有它的妙处。
今天的观音禅寺,实际上是1998年由演贤法师重建的。演贤法师2012年圆寂后,有人请来广月法师主事。
广月法师践行“人间佛教”,主张佛法要对日常生活有指导,寺院要与周边百姓相关联。因此,观音禅寺并不十分肃穆,却有一股宾至如归的烟火气。
寺院的斋堂都是僧人们自种的蔬菜,连藕和豆腐都是自产,素宴堪称一绝。斋堂外可以望见山川峡谷,出家人讲究进斋不语,但临窗吃饭,禁不住遐想出神。
远上绝顶石径斜,登高极目羡闲云
顺着观音禅寺向上看,一条近乎垂直的石阶伸向山顶,拾阶而上登顶就是金顶道观。
到达山顶,三座大殿呈梯形分布,占满了整个山巅。由低至高分别是朝圣门、三清殿、祖师殿,恰如一顶飞来的道帽,戴在梁山巅峰上。
站在祖师殿的制高点上凭栏远眺,四周群山环拱,云海在脚底翻腾变幻。山脚的村落依稀可见,道观阁宇似在云雾之上了无依托。仙境、幻境,天上、人间,一时竟不可分辨。
道长徐诚琅含笑解疑:“各位应该明白,道观为何建在这绝顶之上了吧。你们看,四周群山是不是都在向此峰朝拜。”众人环顾果然。
张爱民告诉大家,晴天视线好的时候,由此可望到宜都县城,看到长江,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概。
徐诚琅是宜昌市道教协会副会长,自祖父那代起就是民间道师,到他已是第三代。1998年重修道观,他就在此清修,主持道观也已有5年。
目前道观内只有三名道士,养花种菜,过着自力更生的世外生活。
信荣道长,在此修行也有20余年,他每日的功课之外,就是在山坡上劳作,与普通农人无异。在祖师殿的广场上,还生活着几只兔子,因为久居峰顶,很是机敏,却并不怕人。
香火延绵千余载,佛道共处成一绝
据当地县志记载,梁山一带历来受到出家人青睐,鼎盛时期有大小寺院108座。而梁山之巅,自古以来就一直是道家圣地。
徐诚琅证实,20多年前,这座道观重建时,曾在原地挖出不少石碑。有一段“乾隆三十二年”的碑文记着,当年就有“重修梁山神路”。徐诚琅说,只有道家才有“神路”一说。
即便是山顶有段时间都是僧人在修行,但供奉的也是道家祖师爷真武大帝。据传说,祖师爷一日两处显圣,朝梁山、暮武当,很多信徒们也是按着这个时间规律来朝拜。
徐诚琅道长说,像梁山这样道、佛两教共处一山,香火延续千年的景象,全国罕有。更难得的是,庙观至今没有商业沾染,也是一种出世的坚守。
潘家湾乡是宜昌美丽乡村的示范点之一,许多硬件设施都已完备,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农副产品都很具特色。张爱民从都市回乡任村支书不久,他肩负着带领乡亲们建设美丽乡村的使命。他们正在筹划,以特色乡村游为抓手,和乡亲们一起打造集农家乐、民宿、茶叶、中草药为主打的产业链,擦亮千年梁山名片。
摄影:通讯员 周星亮
视频剪辑:曾超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