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给中国画带来了什么

【光明艺点】

当代,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视觉文化及视觉文化传播正在成为日常文化的主流,它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从纸质阅读到视觉影响阅读的转变和形成,促进了现代乃至后现代新传播理念的拓展,也带来了人类思维范式的转换。这些深刻的变化对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而言,所带来的是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全面革新。顺应时代,更新自我,使艺术创作与教学走入一个全新的状态,是时代的要求与必然。

对于艺术作品的构成,传统艺术学理论分为内容和形式。艺术作品的形式因素包括语言(媒介、材料)结构和手法(表现方法)等。从本质上说,语言(材料)、结构、表现手法等都属于“技术”。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在中国画创作中,是浓墨重彩还是线条勾勒,是淋漓写意还是细腻工笔,都是直观的“技术”表现,是艺术家的自由选择。而在数字技术中,所有用于表现的技法在虚拟世界里也同样斑斓而丰富。

当代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数字技术的发达与巨量信息的传播,使当下艺术与生活、学术与通俗不断地消解融合,也为我们去重塑新的艺术观念带来了机遇。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掌握深邃的传统,也要掌握精湛的技术,更要能够主动性地投入创作。在数字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迅猛,迫切要求教育者和学习者对新技术、新知识不断的学习和掌握。当代中国画教学要抓住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标准,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用全新的思想与内容反映时代,用技术去实现艺术的现代化飞跃。我们需要告诉那些受教育者,软件的掌握,并不代表你懂得了创作;而不掌握技术,你又将跟不上这个数字化时代的步伐。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脑数字技术永远也取代不了人脑的创造力,但它却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不可或缺。我们要在艺术的战略规划中掌握最先进的数字技术,以用之于创作。艺术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需要人的情感和灵魂来创作,而技术需要形式和手段以达到艺术创作要求的高度。当代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式和宣读式的教学在一定阶段会转化成参与式、规划式的教育,学生在体验创作中获得丰富的乐趣,教师按照团队培养方案分别提供给每个学生因其特长而必须配备的知识结构,从而共同去完成一个主题或课题,这在以前的教学方式中是没有的。教与学已经完全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它们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美国文化理论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指出:“我坚信,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今后的视觉文化将是艺术的身心创作与技术的数字化处理相结合形成的共同产物。清代魏源提倡“亲历诸身”和“验诸实事”,认为人的知识是通过学习与行动取得的,有了聪明天资加上后天努力,艺术与技术才能相合相生。他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人可易为上智,凡夫亦可祁天永年;造化自我立焉。”

杜甫当年在《戏为六绝句》诗中写道:“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艺术与技术的博弈与相合,非是“未掣鲸鱼碧海中”,而是“能掣鲸鱼碧海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9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