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湘潭的农村竟是这样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今天是9月23日

也是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在这里

由衷地向每位中国农民道一声:

节日快乐!

上午10点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

之农业农村专场

在韶山村举行

湘潭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刘良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

全市农业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农业综合能力大幅跃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70年来,湘潭市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百花齐放和蓬勃生机,湘潭正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农产品保供给能力增强

●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34.4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130万吨,是1949年的3.7倍,高档优质稻面积增加至40万亩。生猪出栏由12万头增加到368万头,是1949年的31倍,油料、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增长幅度均在30倍以上。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绿色有机粮油产品市场占有率达45%,绿色食品认证17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7个。

●产业结构由“粮猪独大”逐步向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转变。肉蛋奶果菜茶等重要农产品多元化发展,全面实现了由供给短缺、品种单向供给充足、种类繁多的转变,人民群众正在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

农业 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面实施“粮安”工程,大力加强粮食生产、流通、储备能力建设,相继建成85万吨信息化智能化仓容,成品粮100%实现安全绿色生态储粮。农机总动力由1949年的5千瓦增长至2018年的286.7万千瓦,增长57倍,中南农机机电产品展示交易会在我市举办7届,年均实现成交额2亿元以上,“弯腰割稻几十年,如今农机开进田,轻松割稻不用镰,农民双抢笑开颜。”这是农村农业机械化的真实写照。全市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01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75%。

●杂交水稻等重大农业技术不断创新,全市共创建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个,围绕水稻种植、种质研究、沙子岭猪资源保护等开展广泛研究,先后制订农业技术标准20余个,获发明专利150余个,泉塘子农技站于2008年由袁隆平院士授牌“国家杂交稻水稻工程研究中心中试示范基地”,沙子岭猪配套系(新品种)于2018年通过农业部新品种初审,成为全省第二个自主培育的畜禽新品种。正在建设农业农村智慧产业体系,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工作跻身全省前列。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已达到214.32亿元。

二、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70年来,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巨变,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

全产业链条发展加快

●近年来,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3+3”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达850亿元。

●构建了从生产、加工、流通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8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25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达到2:8:1,全省领先。

●湘莲全产业链产值达80亿元,加工贸易量占全国的80%左右;沙子岭猪获得“最受欢迎湘菜名优食材”荣誉称 ,年市场供应量达8万头以上,引进湖南九鼎集团组建了湘潭新湘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构建了“公司+基地+农户+连锁专卖”的产业开发格局。

产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

●发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优势,盘龙大观园致力于打造国家5A级生态旅游度假景区,2018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昭山示范区七星村形成了“处处是景点、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增收”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日平均接待游客达2000余人次。

●精心布局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坚持科学定位、特色发展,2018年,十大园区引进规模经营主体127家,流转土地9万多亩,累计完成投入近70亿元。吸引了如亚栖亚、金景丰、北马峰等一批优质项目入驻园区。

三、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从1982年开始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016年,全面推动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再到去年底,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得到落实,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完善。

2017年湘潭市正式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2018年底全市59个镇(街道)、819个村(居)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成员身份确认工作也将在9月底全面扫尾,集体资产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得到进一步落实和保障。韶山市韶润村通过完成清产核资工作,不但“理顺”了集体资产关系,还“理富”了村民的生活,村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3800元以上。

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费,到2016年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全面铺开,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得到巩固完善。一系列改革充分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2018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1.8万亩,流转比例达到60.5%,超过全国近20个百分点。全市农民合作 发展达到2278家,家庭农场达到1041家。全市国家级示范 达到22家,省级示范 达到66家,市级示范 达到218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165家。

目前,全市共发展“托管式”、“承包式”、“全程式”、“点菜式”等多种类型的农业 会化服务合作 239家,一批新乡贤领头人回乡创业,带动当地农民发家致富。

四、农村贫困短板补齐,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

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183户118587人,省定贫困村65个(并村后59个)。2016年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2018年全市累计脱贫115219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5.74%降至0.36%。近年来,共有15865户贫困户获得了产业帮扶,14689户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7675人通过转移就业脱贫,1169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累计解决9.53万名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1.75万户4类重点对象的住房安全问题。

农村低保标准线与扶贫线“两线融合”、健康扶贫市级“一站式”综合结算平台建设全省领先。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医保和扶贫“特惠保”参保、“先诊疗后付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四个全覆盖”。

五、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选优配强村级两委班子,全市763个村共建立3个党委、551个党总支和1617个党支部。市、县、乡选派了一批村“第一书记”,实现了所有村“第一书记”全覆盖。村务公开、村规民约、民主评议、便民服务等制度得到普遍实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路、水、电、讯、气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全市汽车通村全覆盖,农村道路硬化里程达600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率由2006年的37%提高到96%以上。建设通讯塔台470座,农村通讯信 实现了全覆盖。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共建设水利水电工程16万多处,蓄引提总水量15.5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96.88%,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86.32%,建设节水灌溉农田4.28千公顷。韶山灌区以农田灌溉为主,泽润湘中七个县(市)区25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百万亩农田,被誉为璀璨的“湘中明珠”。

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坚决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乡村振兴“第一仗”。

共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7个,湘潭县、韶山市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区。全市769个行政村基本完成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常态保洁机制逐步健全,垃圾分类减量推广效果明显。

●在全省率先开展整村推进的农户无害卫生厕所改造。

秸秆禁烧工作成效显著,资源化利用率达82%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配套建设比例达84%以上,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2%以上。建成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

回眸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湘潭农业农村部门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举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大美湘潭、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新征程努力奋斗!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充分体现党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请问,湘潭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成效?

答(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刘良丰):湘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是“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态势基本形成。成立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第一组长,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形成了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是“施工队长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出台了《湘潭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暂行办法》对全市5个县市区党委、政府和3个园区党工委、管委会,39个市直相关部门进行考核评价。

二是乡村振兴政策框架体系初步搭建。构建“1+1+5”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即一个总揽: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一个规划:出台《湘潭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年)》。五个配套:围绕产业兴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和乡村人才振兴,分别出台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

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发力。市县均建立由整治办统筹协调、四个专项行动小组分线负责的“1+4”工作模式,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力确保乡村振兴首仗必胜2018年,全市完成“一江两水”沿岸厕所革命24383座,20个村开展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韶山市、雨湖区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区。今年来以村庄“四清四治四提升”和国省道沿线专项整治“三治三化”为抓手,组织开展“春季战役”、“夏季攻势”,9月份正式开启“干干净净迎国庆”为主题的每周大扫除行动,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村庄规划管理、村庄建设和管护等七项任务进展顺利,村庄清洁行动和国省道沿线整治成效明显。

四是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打造“十园十镇”双轮驱动平台,全市以“十园十镇”为抓手,建设形成“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小镇”的乡村产业振兴走廊,十大园区十个特色小镇目前累计已完成投入70亿元、28亿元。找准“一县一特”定位,湘潭县湘莲、湘乡市和雨湖区蔬菜、韶山市小水果、岳塘区花卉苗木、列入湖南省“一县一特”产业发展目录,成功创建湘潭县湘莲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韶山小水果、雨湖蔬菜2个省级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示范片,花石湘莲小镇获评全省首批十大农业特色小镇聚力产业集群发展,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粮油、畜禽、槟榔和湘莲、蔬果、花卉竹木“3+3”产业集群产值达850亿元,其中湘莲产业产值达85亿元以上,占全国80%,冰鲜肉出口创汇多年保持2亿美元以上,占全省60%。

今年来,湘潭市以“双十”提升行动为总抓手,推进乡村振兴“三大行动”、“三大工程”、“三大平台”,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实现了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农村改革等方面的新突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迈开了新步伐。

下一步湘潭将釆取哪些措施来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稳定脱贫?

答(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成武):下一步,我们将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一手抓脱贫攻坚,个手抓脱贫成果巩固,健全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对贫困人口继续开展动态监测、落实后续帮扶、强化投入保障,确保稳定脱贫。具体将在5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着力抓好产业、就业、教育、健康、住房和饮水安全、兜底扶贫,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家有产业、人人能就业,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户有收入、个个有保障。

二是着力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以基层党建促稳定脱贫,继续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建设,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提振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信心提供硬件和软件“双重保障”。

三是着力抓好非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非贫困村的帮扶力量统筹、涉农资金整合和脱贫责任压实等方面向贫困村看齐,确保非贫困村贫困人口一个都不掉队。

四是着力抓好分类帮扶。按照已稳定脱贫、需巩固提升、兜底保障和未脱贫等情况,实行分类帮扶,防止新致贫和返贫问题发生。

五是着力抓好 会扶贫。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鼓励支持民营企业、 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优势和作用,做到多方、同向、全面发力。

粮食收购是发改部门的重要职责,请问在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的情况下,发改部门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组织粮食收购,防止发生卖粮难问题,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答(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邓永洪):2004年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呈现出粮食收购主体多元的特点。特别是今年粮食收购政策发生重大调整,湘潭市发改部门务实创新,主动应对,多措并举,有效防止发生农民“卖粮难”,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坚持“五要五不准”守则,让农民卖“明白粮”、“放心粮”。同时,根据市场收购情况,适时启动最低保护价,维护农民利益。2016年以来,共收购粮食85万吨。

二是千方百计保证收购仓容。釆取加快储备粮轮换岀库、新建仓库、租借 会仓容等多种举措,每年准备仓容10万吨左右,确保有仓收粮。

三是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在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区域内外的粮食企业等市场化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缓解仓容紧张压力。

四是深入开展粮食收购人性化服务。各收储企业采取预约收购、错峰收购,带样预检、上门抽样等多种方式方便农民售粮。同时在收购现场做好防暑、餐饮等服务,受到广大农民朋友欢迎和称赞。粮食收购期间,市县两级粮食行政主管门派员驻库监管,防止损害农民利益的违规违纪行为。

湘潭在线小编微信 (xtol01)曝光了!欢迎和小编做朋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8月12日
下一篇 2019年8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