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客美学——艺术和美学的科普地
懂美学的人,连颜值都会变高
纸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之一,承包了我们的日常,甚至平凡到有些“不起眼”。电子产品的普及,似乎也在无形中拉远了我们与纸的距离。
但到了这些艺术家手中,最普通的原料也能通过他们的巧手,碰撞出别样的火花,改变视觉形态,成为精妙的艺术品。
不妨跟随小印来了解下,手工与纸的魅力。
/这些居然是纸做的/
Ins:@lihongboart
艺术家李洪波的作品即便是亲眼所见,也很难让人相信:它们真的只是由成千上万片纸片,一片一片粘贴出来的。
李洪波受到中国传统工艺纸葫芦的启发,在作品《伸缩纸张雕塑系列》中,纸雕超越了材质与媒介,可以随意伸缩、还原,效果不可谓不震撼。
在他手中,纸似乎不再是纸,而是具有可变性与流动性的材料;而纸又只是纸,他选用重塑这种最常见的材料,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引起人们在思维定式定义下的感官触动,从而唤起更深层的艺术思考。
他善于打破空间与结构的禁锢,用其独特的艺术敏感与艺术直觉,塑造出看似天马行空、不可预测,实则充满视觉语言的纸张雕塑。
李洪波对纸张的诠释,已然出神入化。
Ins:@asya_kozina
Asya Kozina & Dmitriy Kozin是一对来自俄罗斯的艺术家组合,二人在不同历史、传统和艺术效果的文化研究、存档和造型表达领域皆有涉猎。
同时,他们痴迷于巴洛克时期夸张的假发,经过历史与时空的维度交汇,他们创作出来的当代纸雕中透露着迷人且古老的巴洛克风情。
他们的作品也是完完全全由纸一种材料制成,足以见艺术家对纸的痴迷。
穿戴上纸雕,如同落入人间的精灵
Asya Kozina & Dmitriy Kozin试图用纸这一媒介,把现代对历史的占有隐喻为从时代标志中清除的事件,唤醒观者对现代与历史的思考。
带着历史色彩的纸雕,是否引发了你的思考?
Ins:@ayumishibatart
初看到日本艺术家Ayumi Shibata的作品,好像看到了一座雕塑,又仿佛误入海市蜃楼。
在日语中,kami一词兼有“纸”与“神”两种意义。在日本艺术家Ayumi的心中,纸是与神同样神圣的。在剪纸艺极为发达的日本,她依然选择使用最传统、最朴实的方法,甚至连草稿都不打,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纸直接错落修剪,组叠在一起,居然就被她赋予了生命力。
Ayumi致力于探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她的微观世界中,宏观与微观似乎脱离了对立的关系,但永远无法脱离人的思考。
她将创造出的城放入书籍或是玻璃瓶,由洁白的纸塑造的城镇如同生在云端,又仿佛带有呼吸,配上淡淡的、暖暖的灯光,竟有误入梦境之感。
尤其在她勾勒出的纸质隧洞中,更富有错综复杂的神秘感。
采访她的媒体曾这样总结:“Ayumi的艺术作品,和我们见过的所有事物都不一样。”
她还会在Instagram上更新自己制作的纸耳环,相比珠串流苏,这富有“神性”的纸,也许更意义非凡。
/“废品”翻身艺术品/
Ins:@bradleyhartnyc
Bradley Hart使用随处可见的气泡纸创作。
是个名副其实的帅大叔
对,就是快递里常带的那个。就说看到这个,想不想弄破?反正小印是忍不住了……
气泡膜等包装材料的浪费引发了艺术家的思考。他将丙烯酸颜料以针筒注射进气泡膜包装纸,每个气泡都成为了大幅作品中像素般的存在。
每次注射都是一番大工作。有时需要注射上万个气泡,而这项工作又无法求快,只能靠耐心和经验完成。Hart说,1分钟3个是最佳速度,可想而知,一幅画需要耗费多少精力。
无论多么小心翼翼,颜料都会从气泡中淌出来,不想这却成就了另一面的艺术性。所以,他的每幅画都有正反两面,清晰版与模糊版。
从后面观看斑驳的画作,很有印象派的架势嘛。
凑近看看
Bradley Hart曾一直需要为自身所患的MS疾病注射药物,提到这时,他甚至用了“讽刺”这个词。而画作的注射过程,正暗喻了人们使用 交软件标点生活的病态生活方式。
下次捏破泡泡纸前,记得往里面注入颜料,你也能成为艺术家。
Ins:@reemtwaim
纸箱可以说是现今生活中的必需品了。那么,坏掉的纸箱,就只能被丢弃吗?
来自沙特阿拉伯的年轻女艺术家Reem Altwaim总是能在最不起眼的日常用品上添上寥寥几笔,使之成为一幅精巧可爱的作品。瓦楞纸独有的层次与纹路激发了Altwaim的创作之情,坏掉的纸箱,在她眼里是一幅幅崭新的作品。
除了瓦楞纸,这个古灵精怪的女孩还喜欢让墙壁的缝隙中长出小鲸鱼,扑克牌上滑滑板,卷尺在她眼中,都是偷奶酪的小老鼠。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