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与思考—— 以北京Z大学“思想静界”思政课新媒体矩阵为例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肯定和鼓励新媒体、新技术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 )明确要求加强学科教学体系,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走进“思政课智慧教室”亲自感受,用意深远。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 络新媒体的必要性

近年来,媒体 会加速进入 络新媒体时代。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下,引入 络新媒体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

(一) 络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变化

(二) 络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新诉求

络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最突出的诉求来自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第一,引入 络新媒体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对 络热点的关注,课堂教学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中小学教育中多媒体教学内容已逐渐丰富等方面因素,使得学生进入高校后希望思政课是开放而非封闭的,是鲜活而非呆板的,是互动的而非单向的。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高校学生面对长时间的 络授课,更加倾向于以 络新媒体的形式丰富思政课堂教学。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主动熟悉并掌握新媒体新技术,以 络思维和用户思维重新审视和塑造课程形态。而事实是,由于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性,以及部分思政教师对课堂中引入 络新媒体可能增加不确定性的担忧,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关于 络新媒体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观念和技能均有待提升。不可否认 络新媒体有其局限性,因此只有恰当地结合教学主题、教学设计来运用 络新媒体,才能更好地推动传统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喜爱度和获得感。

第二,在高校思政课的 络新媒体应用中提高思辨能力。高校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成型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高校学生频繁接触多元文化、容易被各类思想影响的“暴风骤雨”时期。因此如何把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避免受错误思潮的影响,是教育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3]。新时代高校学生敢于、勇于在互联 舆论场中发声“亮剑”,但在新闻、反转剧层出不穷的后真相时代,面对“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海量信息,高校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媒介素养和思政能力,就很容易“翻车”,伤及自身,这需要思政课教师予以正面引导。在一次又一次 络“出征”中,正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学生很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倾向,要求我们必须从制度规则和思政课教学等多方面提高警惕。 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自然肩负着提升学生思政能力的责任,通过在教学中引入和阐明 络观点及观点背后的媒介逻辑,引导学生在思政课中积极运用 络新媒体,帮助学生在思政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辨别 络传言、谣言、箴言,保持平和、文明的大国国民心态,理性发声,不偏听偏信、不盲从。

(三) 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新特点

第一, 络新媒体开辟了链接“ 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的新空间。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无法突破教学容量的有限性和教学内容的规定性,教学活动也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入 络媒体时代后,传统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仍存在的填鸭式教学、“老师与手机抢学生”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络新媒体平台多样、传播内容广、传播速度快、即时互动性强,让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教学,可以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对原本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即时拓展和补充,减弱时间、空间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限制,提升教学的时代感。“00”后大学生群体对移动终端、新媒体平台有着极高的敏锐度,能够迅速适应并融入。借助学生广泛关注的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和潜力,将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自觉将“ 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相链接,在经历中成长,让思政课活起来,能够增加思政课堂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二、 络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三重路径

“思想静界”思政课育人矩阵运营4年来,服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围绕学生成长的思想需求,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内容为王的思路和师生共建的方式,探索出了 络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一)守正创新:在夯基固本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

将 络新媒体引入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基础上,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第一,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启发时代新人使命担当。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思政课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通过引入 络新媒体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为我所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明确,在运用 络新媒体开展思政课教学时,要让 络新媒体服务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 络新媒体来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 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重启发学生增强时代新人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

(二)内容为王:在突出主题主线中定制思政课媒体议题

互联 传播以内容为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也要求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基础上以内容为王,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讲清楚,实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以思政课作业这一载体为例,内容设置大致可分为融入式和专题式两种。

第一,根据教学要点制定融入式思政课 络新媒体实践主题。以融入式为例,除了前文论及的“来自4年后自己的一封信”(融入人生观部分课堂教学)、“一封红色家书”(融入理想信念部分课堂教学)、“我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代言”(融入道德部分课堂教学)外,笔者还先后设计了“来自陌生人的5元钱——思政课街头实践”和“ 络空间道德建设大调研”等课程环节。在“来自陌生人的5元钱——思政课街头实践”中,教师和助教全程指导学生们开展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街头主题实践,确定实践选题、制作思政纪实视频、完成实践汇 、撰写实践调研 告,了解和反思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现状,发出《践行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倡议书》,其中部分环节在线上进行。针对 络空间存在的道德和法治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 络匿名性与 络道德相关性”以及“ 络 交媒体平台影响行为主体 络道德的三重维度”等 络调研,通过 络调研、 络 告、 络评议的形式,带领学生了解 暴事件、 络谣言等发生和传播的过程、特点及机制,了解我国 络空间治理的措施和成就,引导学生谨慎触 用 ,加强自我 络道德建设。

(三)师生共建:在坚持教师主导性中发挥学生主体性

共建共享的开放性是互联 的重要特征,这意味着在高校思政课中引入 络新媒体也离不开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办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将 络新媒体引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中,尤其要注意学生在 络新媒体场域和传统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是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

第一,将教师主导性贯穿于 络新媒体的话题设置、实践构思、平台播放等全过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媒体时代下的 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但是,互联 的高速发展给作为 络原住民的青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工具优势和思维优势,传统思政课堂中的师生施与受的关系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引入 络新媒体后的高校思政课,学生不完全是原本传统课堂中的接受主体,而是更多的开始发挥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的主体性。这并不意味着在 络新媒体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后就将所有的主动权、话语权都交到学生手中,事实上这也是不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的。根据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学模型,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型主要通过主导方设置议题,选择传播内容的主题来实现。笔者始终坚持当好课程“掌舵人”和“把关人”,在结合教学要点、时政热点和 络焦点中检索学生兴趣点和思想困惑点,首先给学生划定思政实践的范围,然后在话题设置、实践构思、成果制作和平台播放等各环节进行全过程主导与指导。面对纷繁复杂的 络世界,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坚持互联 思维和用户思维,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才能“旧瓶装新酒”,将老话题常谈常新,让学生愿意去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事理、哲理,达到凝聚学生共识、提高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效果。

三、 络新媒体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策略

从整体上审视 络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实践,需要在打造开放的闭环、提供系统支持、有限性运用等三方面形成更具普遍性的应用策略。

(一)打造“思政课- 络新媒体-思政课”的课程闭环

(二)为学生提供三个系统支持抵御负面信息影响

(三)以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化解 络新媒体的局限性

不论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 络新媒体具体是哪一种或多种,其都有自身局限性和在思政课育人系统中的功能局限性。发挥 络新媒体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优势作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功能的局限性和自身的内在风险。首先,“键对键”“屏对屏”永远取代不了“面对面”的温度和细腻。高校思政课要长久地发挥启智润心的作用,必须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下功夫。所有的 络新媒体文章都必须基于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师要警惕以新媒体的形式消解思政课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的倾向,统筹好线下课堂、 络新媒体线上课堂、思政实践第二课堂3个课堂空间。其次, 络空间也是风险高发地带,面对错误思潮的无孔不入,思政课教师必须带领同学们提高政治辨别力和理论定力,提高思政六力: 络信息辨别力、 络场域表达力、时代新人 络道德力、 络舆情识别力、 络议题设置力和 络空间党员形象塑造力。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用政治思维驾驭 络思维,以 络新媒体训练思政能力。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离不开对 络新媒体的恰当运用。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有利于在高校思政课中合理使用 络新媒体,引导学生在个人与集体、中国与世界、过去与未来的交织中,提升思政能力,坚定“心怀国之大者”,为自觉成长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矢志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 .2016-12-09.

[2] 中国互联 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 络发展状况统计 告[R].

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6/202202/t20220225_71724.htm,2022-02-25.

[3] 蒋广学,周培京. 络 会中青年思想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3).

[4]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5] 乔秀丽,张文龙.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效果的若干路径[J].决策与信息,2021,(1).

原文引用:张静,邢鑫. 络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与思考—— 以北京Z大学“思想静界”思政课新媒体矩阵为例,2022,(09):81-88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8月12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