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椒的功效作用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入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
【功效特点】本品辛辣而温,善散阴冷之气,为健胃及解毒驱虫药,内服外用皆可。
【功效作用】
1.散寒燥湿: ①用于胃腹冷痛、呕吐不能食,可与干姜、党参等同用,如大建中汤。②用于久寒腹痛腹泻冷沫者,可与附子、干r姜同用。③用于胃脘寒痛、脊背凉痛,可与附子、半夏同用。
2.除湿杀虫: ①用于蛔虫引起的上腹疼痛,即胆道蛔虫,可与乌梅、黄连等同用,如乌梅汤。②用于疥疮、皮肤瘙痒起水疱丘疹,用本品内服或外洗均可,可疏风止痒、祛湿杀虫;③治阴囊湿疹、阴囊潮湿瘙痒,可内服外洗。④用于脚气属寒湿者,以本品内服外用均可,有除湿散寒、活血通络之效。
3.蠲痹止痛: ①用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寒湿性者,多与其他化湿温经散寒药同用。②用于风寒牙痛呈抽搐样痛,受冷则甚者,可以本品煎汤漱口,或少许内服。
【鉴别应用】花椒辛热燥散,入脾以散寒燥湿,可用治寒湿伤中,症见脘腹冷痛,饮食不消,吐泻冷痛等,又能散肺部寒邪,补命门之火,治肺寒咳嗽或命门火衰、肾气上逆之痰喘。椒目苦寒,为花椒之种子,长于行水消肿,用于水肿喘满之实证。
【配伍应用】
1.配苍术:花椒又名川椒、蜀椒,善散阴寒,温中止痛,暖脾止泻;苍术长于外祛风湿,内燥脾湿,以燥湿运脾为主。二药配用,温中燥湿,使寒湿去、脾胃健运,则泻可止,主治湿盛久泻、食欲不佳、妇女下焦虚寒、寒湿带下。
2.配乌梅:乌梅驱虫止痛,其味极酸,虫积得酸则止、得辛则伏,故配花椒之极辛以驱虫;内脏虚寒,蛔虫不安,上入膈中,因而出现腹痛,川椒辛热温中散寒,治脏寒虫痛、疝痛有效,乌梅酸涩收敛、固肠止泻,炒炭又可止血,川椒则暖脾止泻,二药配用,一涩一温,能涩肠止久泻,治脾虚久泻、久痢、便血、大肠滑泄不止。
3.配干姜:川椒味辛,性大热,入脾胃肺肾诸经,功可温脾胃,补命门,散阴寒,驱蛔虫,止疼痛;干姜味辛,性热,入肺脾胃经,既能温中祛寒,治感寒之腹痛及腹泻,还能燥湿痰,通心肺之阳,治疗胸满及胸痛。二者相伍,同气相求,降而不升,散而不收,共收温中、祛寒、杀虫、止痛之效,主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诸证,治疗胸痹证疼痛较甚者及中焦虚寒所致的腹痛、腹胀、腹泻和呕吐等证。
【应用注意事项】阴虚火旺忌用。孕妇慎用。
【用法用量】内服:3~6克,入煎剂,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
【原文】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组成与用法】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功效】利水通便,前后分消。
己椒苈黄丸方
【方剂组成】防己、椒目、葶苈子(熬)、大黄各9克
【用法】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渴者加芒硝6克。
【方解】三药均属驱饮逐水之品,伍以大黄,故治腹中有水饮、二便不利者。本方亦可作煎剂。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9条: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注解:水充于里则腹胀满,水停不化则口舌干燥,宜以己椒苈黄丸主之。
按:二便不利的腹水证,有用本方的机会。曾以本方与大柴胡汤合方治肝硬变腹水得捷效。
【辨证要点】腹满、肠鸣、便干者。
【验案】王某,男性,45岁,病历 3343,1978年4月27日初诊。痢疾后腹胀,腹水、下肢浮肿,诊断为肝硬变已二个月。近症:腹胀纳差,右胁胀痛,头晕恶心,口苦咽干,低热乏力。苔黄,舌红,脉弦数。GPT>600单位,TTT17单位,TFT++,蛋白电泳Alb46.4%,γ26.7%。证属肝郁水停,治以舒肝利水,与己椒苈黄丸合大柴胡汤加减:
木防己10克,葶苈子10克,川椒目10克,大黄6克,柴胡12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
结果:服药第二天,大便一日两次,小便增多,第三天下肢浮肿明显减轻,腹胀减,纳增。一周后腹水已不明显,据证加减,去利水药,加丹参、茵陈、当归等养肝和血药,12月29日检查:GPT正常。TFT、TTT皆正常,蛋白电泳Alb65%,γ15%,自觉无不适。
输卵管积水
初诊: 2006年2月7日。卢某,27岁,婚后未避孕未受孕2年,月经周期30~37天,5~6天净,经量正常,经色暗,夹血块,偶有痛经,经前乳房胀痛明显,小腹及腰胀,带下不多,胃纳可,二便正常。末次月经1月13日来潮。B超检查显示:子宫35mm×29mm×36mm,子宫内膜厚度8mm,右侧附件区可见一囊性暗区,大小约56mm×35mm×30mm,形态不规则,壁毛糙,内部透声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质地中等,轻压痛,两侧附件轻压痛,子宫后方触及囊性包块。西医诊断:(1)原发不孕。(2)子宫颈炎。(3)右侧输卵管积水。(4)慢性盆腔炎。(5)子宫偏小。
治法:行气清热,利水通便。
方剂:己椒苈黄丸合四逆散加减。
防己12g 川椒5g 葶苈子12g 炙大黄9g 柴胡12g 炒白芍10g 枳壳10g 炙甘草6g 三七4g 红藤20g 蒲公英20g 败酱草15g,3剂。
二诊:2006年2月10日。咽痛,喷嚏,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去川椒,加牛蒡子10g、桔梗6g,5剂。
三诊:2006年2月16日。外感已愈,舌脉如上。
治法:调气血,清湿热。
方剂: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 蒲公英15g 大蓟15g 小蓟15g 萆薢15g 生甘草6g,7剂。
四诊:2006年2月22日。月经2月19日来潮,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五诊:2006年3月1日。经水已净,B超复查:右侧输卵管积水已经消失。
【按语】
己椒苈黄丸是治疗“肠间有水气”的方剂,方中防己、椒目、葶苈子疏水饮从前出,大黄导秽浊从后出,前后分消,水饮得利。
花椒味辛、性温;椒目为花椒的种子,味苦、辛,性寒。一为果皮,一为果仁,竟有温寒之别,中医奥秘深而莫测。由于市肆椒目经常缺货,故案中用川椒替代。考川椒《别录》称其能疗“心腹留饮”,与己椒苈黄丸中的椒目疏利水饮功近。
此案为输卵管积水,输卵管积水在妇科不孕症中多见,管内所含为清亮液体,无臭,一些患者会出现阴道排液现象,如无细菌感染,一般也不会出现发热现象。因此,这种藏于人体器官内的液体,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当属于痰饮流溢之属。一旦化热,则会出现局部疼痛、发热,从阴道排出的液体变黄。由于患者小腹胀与条文中的“腹满”理无二致,未见“口舌干燥”者,其津液仍能上还,故可用治疗“肠间有水气”的己椒苈黄丸前后分消,利水通便;经前乳房胀痛,则属肝郁气滞,故用四逆散疏调气机;经色暗,夹血块为血瘀,故用三七、红藤活血清热;公英、败酱清理湿热,以防止痰饮热化,并制川椒取代椒目性温之弊。3诊为经期将近,4诊为经期,改用四逆散加味,以调气清湿热。由于患者输卵管积水是从B超检查时发现的,故最后仍以B超检查来对照疗效。
此川椒为椒目,花椒种子。切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